活着真好 活好更妙,任 琪,(一)

任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p><p class="ql-block"> 我就想这样。 </p><p class="ql-block"> 生命很珍贵,因为只有一次;生命很神奇,既脆弱渺小,也坚韧顽强。 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其产生极其偶然,独一无二,还不经本人同意。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顾着贪吃玩耍,盼着长大;成年后兴趣婚恋生子,盘算职业……,弹指一挥好几十年过去,居然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和资格思考生命的来龙去脉。 </p><p class="ql-block"> 还好来到了老年。有了生活与成长经历,有了阅人与处事经验,有了岁月与文化积淀,还有了心思和年龄优势,可以尽心感悟人生,畅想生命之现在与未来。 </p><p class="ql-block"> 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可以不拘无束放飞自我,给心灵松弛解绑;可以不囿时空任性破防,填思维情绪之死角。 </p><p class="ql-block"> 感谢给我生命的父母,活着真好! 既来之,则安之,好好活着,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p><p class="ql-block"> 不是每个人都有来日方长,明天和意外不知谁先来到。意外是不可抗力,死亡是必然归宿。 </p><p class="ql-block"> 因此本文主要兴趣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不可以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也不能“苟且偷生”,其中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活的底层和顶层逻辑迵然不同,简而言之,是“三观”不同,即对世界,对人生,对事情的根本看法不同。 现在的“零零后”,提出了找对象须“三观”至上,这比当年的我们,是智慧(“三观”属哲学范畴,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了许多。 每个人都有“三观”,但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其根本就是由“三观”决定的。“三观”不同,决定了生命主体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从宏观到微观,从对人处事到举手投足,从日常生活到家国情怀,从生命意义到人生期待……,许多许多,都不会一样。世界上没有“三观”完全相同的人,但可以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其中的奥妙,就是以“三观”为“粘合剂”或“分水岭”。 </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赘述了一些哲学课内容,有“职业病”缘故,但不是故意,因为根据题目,本文如果要切题,必须涉及到“三观”及人生哲理,否则无法行文。 我会努力让抽象的“三观”看得见摸得着,让生命的哲学思考具体而鲜活。 …… </p><p class="ql-block"> 世界好大,作为已进入老年的匆匆过客,生命稍纵即逝,我感觉每一天都无比珍贵。考虑实情,可能我成不了生命“长度”的赢家,,但可以退而求次,“堤外损失堤内补”,追求一点“厚度”滋润。 </p><p class="ql-block"> 现在而今眼目下,我特别容易被那些无惧年龄,老有所为的人儿感动和兴奋。 </p><p class="ql-block"> 杨本芬:数十年为生计奔忙,花甲之年开始在厨房里写作,被称“灶台作家”。80岁,她出版处女作《秋园》,爆红网络。 </p><p class="ql-block"> 家庭主妇苏敏:57岁华丽转身,分期付款了一台简易房车,带着3000多元买的车顶帐篷,还有每月2000多元的养老金,独自一人驾车,踏遍千山万水,浪漫诗与远方。 </p><p class="ql-block"> 韩国金享锡:退休后加紧写作,70多岁出《历史哲学》,100岁出版《活着活着就100岁了》,“写着今天的故事,期待新的明天”。 </p><p class="ql-block"> 秦怡:93岁还去西藏拍片,她100年的生命,历经坎坷曲折,但始终充实,美丽,从容,优雅。 </p><p class="ql-block"> 72岁的张艺谋,北京“冬奥会”又现精彩;78岁的任正非,活成了“别人”害怕 ”的样子。 </p><p class="ql-block"> 仰望他们,回观自我,距离不止二万五千里,是不可同日而语,却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p><p class="ql-block"> 我可以用“显微镜”和“放大镜”寻找自己的优势。例如,我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优点是,积极乐观,热爱生活,自律自信,一直行走追梦路上。例如,我可以作为“粉丝”崇拜他们,从精神与灵魂的角度;我可以作为常人学习他们,活自己的精彩与滋润。 </p><p class="ql-block"> 苏格拉底讲:能认识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哲学。多角度寻找活着的乐趣与充实,百分百享受这份幸福与愉悦,是一个人最大的智慧。 我就想这个样子,活在当下,活好每天。 </p><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主线应该是健康与安全,特别是听闻“东航事故”,“俄乌之战”,经历“疫情肆虐”和“亲朋意外”……,内心触动颇深,发现“来日方长”打不过“时不我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于是,我把生活的基本指导思想确立为:尽人力,信天命,追求活而无憾。 一直信奉“沒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于是买了一些相关书籍。好在,老年的我已经不习惯把理论束之高阁,也不喜欢“书呆子”了,感兴趣的,是努力追求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生活购买和一日三餐,原则上根据于康等人的《吃好每天》,《家庭营养全书》,巜吃得明白,活得健康》,《不可不吃的200种家庭实物》等原理,根据媒体和他人经验,注重营养及晕素搭配,兼顾视觉和色香味美,餐桌上,有时可以赢得家人的一些口头表扬。 </p><p class="ql-block"> 例如生活的日常保健,尽量自律,坚持运动,定期体检,适当辅之药物保健。在家里,我自诩为“家庭医生”和“营养保健师”,虽然常常被讥讽和嫌弃,甚至打击(祥林嫂呀,唠叨啰嗦呀,那么讲究还是得那种病……),但我依然一如既往,乐此不疲。 其实我晓得,许多长寿老人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养生讲究,但哲理及“三观”让我固执认为,生命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反作用,物质是不灭的,好好吃,好好动,好好睡,就是在打好物质基础,让生命载体尽可能优化。例如,我国人均寿命最长的是上海(去年人均83.67岁),其次是北京(81岁)。要说,他们作为特大城市,空气等方面不是特别好。之所以长寿,就来自生活的讲究和一流的医疗。如喝水,上海大部分地区的自来水已经完成直饮水管道入户,水质量达国际先进净水标准。达标之前,许多家庭也已购买了高质量净水器。除此而外,上海人的吃饭,营养,运动,保健等方面,非常讲科学,不去胡吃海喝。还有日本,尽管经历原子弹及核辐射,但仍是世界长寿之最,讲究呀。 就现在的经济和生活条件,学上海和日本的讲究也就是分分钟的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决定了,要尽人力,努力学习讲究。 我于是还开始喜欢并接受“轻奢”。这是一种注重生活品质和细节的生活方式,与财富和地位无特别必然联系。就绝大多数退休人群的经济条件而言,是可以能做到,主要取决于观念。 </p> <p class="ql-block">  例如喝茶。几十年前我买几元一斤的,后来几十元一斤,现在喝几百元一斤(一月消费也不足百元)的。买一个漂亮的玻璃杯,可以看见茶叶与开水的相互拥抱和友好往来,可以闻到茶水的清香怡人,可以欣赏那恰到好处的颜色和味道,入口,就是我想要的那种安逸。更让我迷恋的是,几分钟后有一种莫名的愉悦(经查,是茶叶促多巴胺分泌,多巴胺主导神经情绪)。 </p><p class="ql-block"> 例如住房。现居住在近170平(当时买成2200元一平)的房子里,几年前,曾认为老两口住这么大有奢侈,加上考虑房产税,于是在中介去挂卖,想换小一点的住。……也许还是舍不得(房子位置很好,地处渝南大道,巴滨路,分流道路口,临区府,近轻轨。在阳台上看“长江”与“公园”,会误以为是自家别墅的“配置”),来了好多看房的,我始终不愿退让价格。这两年观念有变,决定自住,而且,把房子装修翻新,还锦上添花,购买了部分家电家具(自动洗衣机,洗碗机,自动马桶,大冰箱,大冰柜等)。然后,居住在漂亮,舒适,方便的家里面,每天都容易有好心情,因为存在决定意识。 我想的是,钱是人造的,它的功能应该是服务于人,而人,不应该做金钱的奴隶,去为钱服务。“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早就是“老祖宗”痛批的。“宁要钱吃亏,不要人吃亏”,这是硬道理。千万不能“人没了,钱还在”。 当然,对钱的态度及选择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看存折上数字增加,有人喜欢触摸钞票厚度,有人喜欢买名贵衣物包包,有人喜欢去美容整容,购高档化妆……。人各有志,人各有趣,选择决定人生,只要自己觉得值,高兴就好。 例如歌舞与运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尽心尽力(之前老公常人前人后吵我是“出工不出力”),现在我谨记,一是坚持,二是努力,三是进步(见文后的视频汇报)。 我想的是,可以“亡羊补牢”,不可以“明日复明日”,而且,我也尝到了认真参与其中的甜头。例如,歌舞与运动都释放“内啡肽”,特别是音乐,能触发“杏仁核”和“海马体”,被称娱乐性药物,她通过耳朵让人体产生大量快感,使其身心愉悦,免疫增强,防癌抗癌,身健体壮。同时,也可以让生活更加充实有趣,心态更年轻,很大程度达幸福快乐。 </p><p class="ql-block"> 我这人有点异,人都老了还有许多“贪心”,来支撑“活着真好,活好更妙”……! </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文思泉涌,但“平台”对篇幅有限制(文后还要附照片和视频),只好戛然而止,那些“贪心”,就且听下回分解吧。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附部分照片及视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在卧室阳台用手机拍摄,看长江和公园,望鱼洞老城。</h3> <h3>现在住房:进门是饭厅,厨房,然后客厅,卧室……,宽敞,方便,舒适的居家。</h3> <h3>还在幼儿园,就回答大人“长大后当老师”。每次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都有特别的感动点,脑海中的画面与心底里的情愫相拥交织,好多次动了泪点。</h3> <h3>父亲曾是军人,我从小就崇拜英雄,有军人情结。记得多年前癌症手术,麻药过后,巜妻子》陪伴我度着难关,我充分体验到音乐的神奇和意识的能动作用。</h3> <h3>人老了唱情歌,一方面是感觉曲调时尚优美,同时也可以年轻心态。</h3> <h3>歌中的“第一次”,既是人生的幸福,也是生命的珍贵!</h3> <h3>参与广场舞,可以有规律地运动,受音乐熏陶,减慢举手投足的老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