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西北设计院授予母亲叶苓功勋员工称号

日出扶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西北院”)成立于1952年6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组建的六大区建筑设计院,培养出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0余名国家级专家。是全国资质最全、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甲级建筑设计单位之一,现隶属于世界500强位列第13位的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叶苓去世20多年了,中建西北院没有忘记她,在6月1日建院70周年庆典会上,授予她为西北院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员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顾母亲的一生,做了很多实事,她是新中国城建领域第一代元老,功勋当之无愧!她换了几个专业都很快适应并融会贯通用于实践。如唐山大地震后带队去唐山恢复重建、70年代参与国外许多重大援建工程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我身背后的照片是我母亲叶苓</p> <p class="ql-block">  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中建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赵元超(左)同我在母亲像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休息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同我亲切交谈,回忆往事,大家集体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我(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中)、中建西北设计院院长王军(左)。</p> <p class="ql-block">  我(左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左五)、中建西北设计院院长王军(左四)、熊中元(左一)、施沪生(右三)、陈怀德(右二)。刘邵周(右一)。</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南京市政府自来水管理处军代表叶苓照片。</p> <p class="ql-block">  叶苓,1918年出生,1938年1月参加新四军。1949年解放南京时作为军代表接受伪南京政府自来水管理处。1951年任南京市自来水厂副厂长兼业务课长。</p> <p class="ql-block">  1954年任厂长并当选南京市人大代表。</p> <p class="ql-block">  1955年调至北京建工部给排水设计院,先后任计划室、设计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  1959年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右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上了天安门观礼台,1960年初提拔为院党委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妈妈爸爸在北京颐和园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61年任南京建工部第三土石方公司党委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  1964年调入西安西北工业设计院(中建西北院前身),历任室主任、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1973-1974、1976年对外援助,任国家建委援建喀麦隆会议大厦考察组组长,中国所援建的雅温得喀麦隆文化宫被誉为“雅温得的一颗明珠",喀麦隆总统阿希乔给予很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  母亲叶苓是"三八式"老革命,抗日战争参加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战斗;她献身新中国建设,干一行专一行,是精通业务的领导;她响应祖国召唤,在艰苦地方工作几十年;她率专家援建喀麦隆文化宫几年,为中国赢得荣誉。下面仅就喀麦隆文化宫展开叙述。</p> <p class="ql-block">  20世70年代喀麦隆总统阿希乔访华,对中国十分友好,1971年同台湾断交后同中国建交,1973年毛主席周总理会见了阿希乔。毛主席提到了“三个世界”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  喀麦隆战略位置重要,中国承诺给喀麦隆建国会大厦。国家建委、国家经贸部等部门对毛主席、周总理布置的任务高度重视。当时国内处在“文革"时期,国家最强的建筑设计院都下放各省,很多技术权威都没“解放",不能正常工作。面对援助喀麦隆最大的重点项目,几个最强的国家级建筑设计院都显得偏弱。西北院是建国初期国家组建的六大区建筑设计院之一,技术实力最强。非洲有项目、拉美洲也打开了市场,援外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国家建委点名让陕西省第一建筑设计院(西北工业设计院"文革"下放陕西省)院长叶苓率中国援建喀麦隆会议大厦。母亲临危受命,组建徐永基、施沪生、杨家闻等精兵强将的考察组出国,《人民日报》为此事也发了消息。国内留有副总建筑师黃克武等技术骨干。国外技术团队和国内技术团队密切配合,出色完成这个重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  航班经罗马转机到喀麦隆。叶苓(左六)、徐永基(左二)、施沪生(右二)、杨家闻(左一)等专家在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叶苓(右八)、徐永基(右四)、杨家闻(左二)。</p> <p class="ql-block">  她这一去就是两年,同当地政府谈判,解决了很多的棘手问题,使工程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  喀麦隆会议大厦(后改为喀麦隆文化宫)中国考察组到雅温得后首先为项目选址,她带着专家全面考察,建议项目选址在首都雅温得市恩孔卡纳山丘上,但国内经贸部门要求建在平地上。那时联络靠信使,外交部信使一个月送信件一次,母亲和专家组根据国内指示,再次考察了雅温得环境及地形。雅温得称为"七丘之城",山多地少。</p> <p class="ql-block">  喀麦隆是世界足球强国,足球活动普及,球迷众多。市内平地都建成足球场,拆足球场建项目可能性不大,强行拆迁会引发球迷反对,好事变坏事。拆迁居民区成本巨大也不可行,她和专家权衡利弊后将调研情况报告国内,认为项目建在恩孔卡纳山丘上是最佳选择。那段时间母亲给家里信上说由于国内在选址环节上意见分歧拖延了进度,她压力很大。经过几个回合协商,国内终于同意原方案。历史证明母亲和专家眼光独特、选址正确。</p> <p class="ql-block">  喀麦隆文化宫位于首都雅温得市恩孔卡纳山丘上,建筑面积3.079万平方米,大厦雄伟壮观,所处位置极佳,成为雅温得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阿希乔总统(左五)邀请喀麦隆会议大厦中国考察组组长叶苓(左四)一行主要成员到家中做客。</p> <p class="ql-block">  阿希乔总统(左八)、阿希乔夫人(左五)、阿希乔女儿(左三)全家同喀麦隆会议大厦中国考察组组长叶苓(左七)一行合影留念。扶着阿希乔女儿的是徐永基(左四)。</p> <p class="ql-block">  母亲叶苓同非洲司机合影。</p> <p class="ql-block">  深入地基勘察现场,母亲(中)和专家组严格把关,照片中徐永基在母亲叶苓左侧。</p> <p class="ql-block">  寻找最清洁的水源,专家组确定最佳给排水方案。</p> <p class="ql-block">  喀麦隆在非洲中西部,建筑材料全部从国内运去成本太高。设计方案确定后,陕建公司负责施工。为工程衔接,1976年母亲叶苓再次被派到喀麦隆。专家组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就地取材方案,以降低运输成本,规划设计处处精打细算,项目仅耗资5000万元人民币,中国做的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指标达到综合最佳!</p> <p class="ql-block">  1976年叶苓(左三)及专家在喀麦隆工地调查研究。</p> <p class="ql-block">  1976年叶苓(右四)同专家在喀麦隆采沙场调查研究。</p> <p class="ql-block">  专家们在中国驻喀麦隆大使馆工作生活几年。在此期间,大使馆全力配合专家组工作,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母亲叶苓在中国驻喀麦隆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  1974年3月8日母亲叶苓(右四))、徐永基(左二)同中国驻喀麦隆大使馆女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喀麦隆首都雅温德除几座法国人建的酒店、宾馆外都是低矮的平房和草屋,条件非常落后。</p> <p class="ql-block">  叶苓(右四)、徐永基(左四)。</p> <p class="ql-block">  叶苓(左一)、杨家闻(左二)。</p> <p class="ql-block">  喀麦隆文化宫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助建设重要工程之一,西北院的方案从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作为最终呈报中央的三个候选方案之一并最终中选。作为国家级文化建筑,项目规划布局不强求中轴线和对称构图,依山而建,建筑造型简洁、方正、大气,就像小型的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  漂亮的建筑、优美的环境以及完善的配套功能体现出中国的实力,让当地大开眼界。会议大厦是一座丰碑,成为中喀友谊的象征,集办公、大型会议、文艺演出场所,中国援建的喀麦隆文化宫是雅温得市区大型建筑之一,耸立在钦加山巅,被称为“友谊之花"。吸引大批游客,成为当地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  1977年9月阿希乔总统再次访华,华国锋主席到机场迎接阿希乔总统,中喀联系更紧密了。</p> <p class="ql-block">  中国出资建设的会议大厦成为喀麦隆首都标志性建筑,项目获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驻喀麦隆大使、徐永基等被喀麦隆政府授予“中国大使"勋章。高质量的中国建筑在喀麦隆一炮打响,会议大厦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中国建筑以喀麦隆为桥头堡,开始大举进入非洲市场。</p> <p class="ql-block">  王军为受到表彰的18位建院70周年“功勋员工”颁奖,其中涉及喀麦隆项目就有4人。</p> <p class="ql-block">  留法归国的原西北院总工洪青,是西北院建筑设计师的代表,先后设计了西安市人民大厦、西安市人民剧院、临潼华清池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并被列入西安市级文物遗产名录。他参与毛主席纪念堂设计,他的建筑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这次授予功勋员工。他的儿子洪涛同我是在设计院一起长大的发小,在上海赶不过来,委托我领奖,我先后两次上台领奖。</p> <p class="ql-block">  我代表洪青家属洪涛上台领奖</p> <p class="ql-block">  我代表叶苓家属上台领奖</p> <p class="ql-block">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张锦秋上台领奖。张锦秋是西北院第三代建筑设计师的代表,建筑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创作出陕西历史博物馆、天人长安塔、黄帝陵祭祀大殿、大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和大唐芙蓉园等一大批作品。2015年由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2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p> <p class="ql-block">  西北院今非昔比,已经是有2700多人的大院了,年产值十几个亿。</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在设计院家属院生活了几十年,一字楼一单元三楼住着副总工方山寿、张凤池、张凤刚及屈培青建筑世家,我家在二楼,对门住着牟铁铮副院长、中间户住着建筑大师张锦秋,隔壁二单元住着总工洪青、副总工孙国栋等,全国顶尖专家云集。一字楼是50年代苏联风格的老楼,我家1965至1998年一直住条件简陋没有厅的三居室,叶苓孙女学钢琴家里放不下,张锦秋让我们把钢琴放在她家很长时间,现在想起来还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  叶苓的孙女王文卓</p> <p class="ql-block">  这是洪青二十世纪60年代主持骊山风景区规划时的创意草图,新闻纸加铅笔徒手绘一气呵成。作品中西合璧、既有法国所学建筑的功底,苏州园林的风格,又有长安特色,是一张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洪青被打倒,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二次抄家丟失很多珍贵资料,设计草图作为批斗的罪证扔到垃圾箱了,这张设计草图奇迹般幸存下来。洪青这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大师“文革"至1979年逝世前,由于政治冲击,问世建筑作品不多,可考证的是1976年参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方案设计。他去世后他设计的作品临潼华清池宾馆等被收入《国际居住建筑图集》。  </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母亲叶苓离休,住在西北院家属楼60平方米房子,过着简朴的生活。1987年春我回家吃午饭,随手拍了这张照片。叶苓女儿王毅红(右一),叶苓孙女王文卓(左一),叶苓外孙曹一(右二)。</p> <p class="ql-block">  徐永基(左一)当院长后,到家里看望妈妈叶苓(右二)。</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6年春节,在一字楼一单元201号母亲叶苓同两个孙女的合照,王文卓(左二)、王馨悦(左一)。</p> <p class="ql-block">  受环境氛围影响和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一家三代有三个人从事她所热爱的事业,我从西安市规划局巡视员退休又被建设部聘任为建设部规划督察员八年之久、妹妹王毅红是抗震结构博士生导师、曾任长安大学建工学院院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我的女儿王文卓也在高校从事建筑专业教学工作,我们都因设计院环境熏陶而受益。在此祝愿中建西北院的事业发展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