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神曲》

十八

<p class="ql-block">《神曲(意大利语:Divina Commedia,英语:Divine Comedy)》,是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Dante Alighieri,c.1265–1321年)创作的长诗。</p><p class="ql-block">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作者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p><p class="ql-block">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炼狱(Purgatorio)》和《天堂(Paradiso)》,以长诗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以此来谴责教会的统治。</p><p class="ql-block">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p> <p class="ql-block">1321年9月14日,但丁,这位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小镇,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第一位诗人”的伟大哲人,永远闭上了那双能看穿天堂与地狱的睿智双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丁留给世人的,是一部长达14233行的三韵诗,在这部韵律和谐、结构匀称的长诗中,诗人织就了一张绚烂的红尘图景,其中蕴含着莫大的精神力量。在未来的某个时代,这部作品将焕发出勃勃生机,被世人传颂千年,经久不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