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沈鹏(正举)/文

沈鹏(正举)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沈鹏,号正举,满族,1953年出生于北京。大学文化,中国作协美术副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主要著作:《中国百年文化巨匠水墨人物肖像集》、《中国科学巨匠水墨人物肖像集》、《大国工匠水墨人物肖像集》三部曲、《正举沈鹏书画作品集》等。并创作诗、词作品1000余首。多次在各种刊物公开发表。 </p> <p class="ql-block">——最美长安街征文投稿</p><p class="ql-block">《我的大学》</p><p class="ql-block">作者:沈鹏</p><p class="ql-block">我的大学在天安门的东侧。</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驾车路过劳动人民文化宫时,总要多看上几眼。因为这里有我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的足迹。</p><p class="ql-block">那年,当我看到北京职工大学八五级录取名单榜上有名时,心里便有了一丝的慰藉。两年多的功夫没有白费,总算有了上大学的机遇。我们这代人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赶上了教育改革的这班车。然而,我们比不上风华正茂的应届考生,学校更不能与上北大、清华相提并论。可是,我们求知的欲望和那与命运的抗争精神,是很多人不能相比的。十六岁的我,没学到知识的“初中时代”,就匆匆的告别了北京四中,乘上了奔向北大荒的列车。上大学是我不敢提及的奢望。我们在求学的年龄,过早的离开了学校,过早的离开了自己的老师,过早的离开了课本。我们是经过大浪淘沙的一代。可以这样说,那个时候经过电大、职大和函大学习的奋斗者,都是时代的娇子。他们有的来自机关、有的来自部队、有的来自工厂,还有的来自历年高考的复读生。四十多岁的与二十多岁的同窗学习,这成了大学教室里的特殊一景。你看那女同学撑得鼓鼓的书包,除了课本还有孩子的奶瓶;安排好班上的工作,赶到学校。下学后,他们要赶去幼儿园接上孩子。饭后,再挑灯夜战完成作业;这就是我们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从树荫下低矮的板房教室,到太庙的西配殿,透过一缕缕晨光和金色的晚霞,张开一双双求知的双眼,生怕错过黑板上的小小要点。同学们都在洗去心灵的浮躁,细细的聆听那来自名校教师的精彩论断;当我们拿起陌生的课本,和那求知若渴的感觉,心中就会升起一股暖流,在这最美长安街的大学里学习,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曾经在这里,听到过摄影大师吴印咸先生的讲座。学到了摄影中的取景、暗房和照片的冲洗知识;我曾经在这里,聆听过连环画大师贺有直先生等一大批前辈的传授,学到了素描,速写、国画和油画技法。我的美术、摄影作品曾经在这里展出获奖。这里举办的职工黑板报比赛,我们企业的投稿也要拿个头筹;什么春节灯谜、灯会作品,我们也是回回夺目耀眼!</p><p class="ql-block">在求知的年代,这里的文化补习班更是如火如荼,春光中,树林里、长凳上到处可以看到学子们的苦读默念,夜幕中更是灯火阑珊。正是那个学习的浪潮,深深地鼓舞了我的学习勇气。决心恶补初中,高中知识,迎接成人高考。这便是对于自己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与历练。</p><p class="ql-block">一盘盘儿雪白的鸽子,从天安门飞来,在高大的太庙享殿上空掠过,留下一串长长的哨声。伴着教室里传出的郎朗读书声,相映成趣。让我不禁想到郭老的:“昔为帝王庙,今作文化宫。”的诗句,今天仍是那样贴切。</p><p class="ql-block">红墙碧瓦的太庙前凭栏环顾,仿佛可以听到永乐、乾隆皇帝祭奠祖先大典的洪钟大吕的余音。留下历代帝王脚印的铺地金砖上的徜徉,静静欣赏这里展出的艺术作品,祖国传统文化更让我感到她的博大精深。半个多世纪来,这里成了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这里是我一生中眷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没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里教给我的就是两个字“励志”,做不到大器晚成,能做到的就是努力。近20门功课,从政治经济学到微积分,从科学概论到形式逻辑;从秘书学到国际工运史。老师们和这座雄伟的古代建筑,不但赋予了我们新的文化知识,也为每位同窗打开了一扇通往事业之门。</p><p class="ql-block">三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互相交换着毕业纪念册, 争先恐后的在每位同学的名字下写上个人的寄语。哦!还有给我们的班主任重重的写上一句感恩的话。这边刘班长提议在校门前拍毕业照,那边的小王就开始准备相机;大家沉浸在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氛围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年月,所学知识为我们在“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改革开放时期,迸发出振兴中华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惊回首!三十余载已白头。每当我从影集中翻出当年的老照片,就好像听到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老班长已成了国务院国资委的退休老干部,当年从黑龙江兵团回来的小吴刚刚从在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岗位也退了下来。同学中有的当了单位的领导,有的做成了自己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那个年龄最小的小伙子开了自己的物流运输公司;有的在家抱起了孙子!那个整天背着照相机的小王却早早的离开了我们。对当年的毕业实习,我更是有着满满的回忆。曾记得,在沈阳重型机器厂车间里,第一次看到高大的国产水压机和数控机床时,同学发出的赞叹!曾记得,远眺旅顺军港一艘艘战舰的雄姿,仰望大连造船厂在建的巨轮时,同学们难于言表的豪气;曾记得,烟台海员俱乐部的典雅和兖州矿务局领导们的一片热情,至今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清晨,金色的朝霞映在我们每天都要仰望的天安门城楼。可是他雄伟壮丽的每一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与进步。当我每一次从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馆”金匾下,走进这座明清时代的帝王之庙时,这里实实在在的给了我生命中的知识和勇气。这座不大的门,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起云涌,见证了明、清皇帝的金戈铁马;见证了八国联军带来的耻辱;见证了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北京;她见证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见证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特别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腾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新时代以来,有的同学离岗退休,有的仍在各个岗位继续贡献。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像一条牢牢的纽带紧紧联系我们。每到同学聚会,大家畅谈感悟,沟通思想,凝聚共识,念念不忘那段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又是一次同学聚会!当我拿着老年卡,将要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猛回头!看到天安门前面五星红旗咧咧,五颜六色的鲜花争芳吐艳。英雄人民纪念碑巍峨屹立在广场中央。看到东西两侧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想到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复兴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的百年辉煌,一股暖流涌向心头!站在我心中最美的长安街上,我们28位同学就像一盏盏初放的华灯,迎接着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p><p class="ql-block">壬寅初夏 写于滴水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