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您走出任店街南门踏上一片到处是碎砖烂瓦的黑色的沃土,当你穿过城墙角来到沙河岸边的古杀人场,当你站在107国道旁的冶铁遗址向东瞭望时,您可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城,已经消声匿迹近两千年的古代城市。</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3年,西汉在溱头河(南沙河)北岸,任店的南侧,东到城墙角,西到107国道旁,方圆近三千平方米的面积上设置了朗陵县城。归属汝南郡,主要管辖溱头河中上游两岸区域百姓。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火不断,遍地流兵草寇,原来散布在溱河岸边的村里的百姓,纷纷举家迁入朗陵城中,使朗陵城人口密度达到顶盛。</p><p class="ql-block">大约公元469年,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侵,由于朗陵城位于南北天然屏障马鞍山、薄山、李岗山的咽喉要道,而朗陵城北有塘坡湖、南有溱头河易守难功,所以朗陵城成了南北争夺的战略要地。为了有效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功阻止其继续南侵,也为了充分调动朗陵城上下军民的抗敌热情,朗陵城由县级城市提升为侯爵城池,朗陵城的最高行政长官也由由县太爷升格为王,全权负责城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要务。</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是中原大地最黑暗、最血腥也最凄惨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杀人放火、屠城百姓,把中原人当作有两只脚的牲畜。而中原内部派系争斗、政权更迭、分裂兼并的战火,持续不断。这个时期持续近三百年,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原。</p><p class="ql-block">朗陵城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是有着一个怎样的经历?历史没有只言片语。</p><p class="ql-block">到了隋朝时期,为了扭转战乱时期郡、县两级政府设置过多,官吏队伍过于庞大,进而造成政府财政紧张、百姓赋税过重的局面,隋政府对郡县两级政府进行大规模的裁、撤、并,朗陵城被废除,县治移至现今的盘龙镇,更名朗山。</p><p class="ql-block">就此一个曾若大的繁荣的古代城市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行政管理裁撤也不至于把高楼大厦全部拆除吧?即使县治迁移,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百姓都迁走吧?朗陵城是先亡后废还是先撤后亡,后人不得知。</p><p class="ql-block">薄山灌溉渠横跨朗陵古址,从地下冲刷而出的房屋残垣断壁,着实让人惊叹。南沙河旁的杀人场和北山上的九头坟,让人对古老岁月以遐想。城墙角、东寨西寨、塘坡这些地名,更让人对远去的影像以追思。</p> <p class="ql-block">究竟朗陵城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又是怎么消失的?</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火不断,如此一个消失千年的县级古城不可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即使建国后对朗陵古城考古工作的展开也是1958年北京钢铁学院师生偶然发现所推进的。</p><p class="ql-block">1958年北京钢铁学院师生来确山调研大炼钢铁,听闻薄山灌溉渠开挖到任店南段发现了一个土丘,土壤曾棕红色,面积大约有二十多平方米,与周边肥沃呈灰黑色土壤形成极大的差异。钢铁学院的师生通过对现场勘察和对土质分析,认定为汉代冶铁遗址。至于为什么在这设置一个如此规模的冶铁场,以及其主要功能是民用或是军用,由于对周边未进行更为广阔和深度的考古勘探发掘,这些疑问当时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朗陵古城遗址进行全面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4060平方米,考古发现朗陵故城的平面近梯形,四面均有城墙,城墙外有一条壕沟。城内外还发现疑似官署区、建筑基址的夯土区8处,冶铁遗址1处、灰坑53个、井14眼、沟2条、窑址1座、路4条。可以想象,当时的朗陵城内车水马龙、贩夫走卒,一派繁华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关于朗陵古城规模,考古队得出的结论是朗陵总面积约0.9平方千米,略大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其中朗陵古城面积仅约0.4平方千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朗陵属袖珍古城。不知道是历史给考古研究院开个玩笑,还是考古研究院给朗陵古城开了个玩笑。</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史最早应该追溯到远古奴隶制社会,各部落为了抵御外部落的入侵就在本部落周围用竹条木棍围成墙墙,这就是最古老的城市。从秦朝开始,城池的等级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像朗陵这样的县级城市,县城开4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城内的基本设施与建设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衙署:城市行政管理与军事守备的官方机构。书院:城市的文教设施。文庙: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庙宇。</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也和当今的城市建设一样,大同小异,城市的行政级别直接决定城市的规模和人口。作为汉代的县级城市,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朗陵城绝不会小于当时的一般县城,更不可能是袖珍城之说。</p> <p class="ql-block">201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又发布一则惊人消息,称在朗陵古城遗址发现了汉代“107国道”,古代城市官道就是城内联系四门的主干道路。</p><p class="ql-block">通过考古发现,朗陵官道叠压较多,车辙重复痕迹多,部分还有规模宏大的路边沟,说明这里的道路不但繁忙,而且规格较高。在已发掘的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几乎与现在的107国道重叠,位于国道旁的待拓宽区域,堪称目前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107国道”。它的开口在叠压的第三层之下,路面有多层,路宽4.4~5.2米,向南一直延伸,考古发掘揭露长度252米,路面有烧土面和灰褐色路土,路面上残存有较深的车辙痕迹,部分车辙内垫有大量碎陶片和碎石子。</p><p class="ql-block">被历史尘封一千多年的朗陵古城正在若隐若现中向我们走来。</p><p class="ql-block">由北京钢铁学院最早发现的冶铁遗址显然属朗陵城冶铁场,那么这座冶铁场属什么类型的冶铁场?是公办还是民营?为军用还是民用?</p><p class="ql-block">汉代铁冶炼及锻造技术主要分三大类:一类是铁矿冶炼,就是把铁矿石装入冶炼炉中加入一些添加剂经过高温后,使铁与其它杂质分离,制成不同规格大小的金属块。此类冶炼场由于要放置大量的矿石和残渣,规模都相当大且靠近铁矿区。</p> <p class="ql-block">除了用铁矿冶炼外,在汉代也开始用废旧的铁器回收融化的方式进行再生冶炼,再生冶炼一般规模场地较小。再一就是深加工类,把不同形状的生铁块烧红经过锻造成最终的工具,诸如农具、刀具甚至士兵用的武器等。</p><p class="ql-block">汉代的冶铁业及锻造业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私营,主要经营百姓生活及劳动所需的铁制品,这种冶铁场一般规模较小,多设置在人口稠密的集市。另一种形式是官营,主要生产军队武器装备,所需场地较大,再加上属于军工单位,常设置在城池外围距离驻军较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根据朗陵周边地质地貌以地理位置,基本可以判断朗陵古城冶铁场属于废铁器回收冶炼场及锻造场而非铁矿冶炼场,它的冶炼材料主要来源于废旧的铁器。朗陵古城冶铁场应属于官营冶铁场,主要服务于军队及官府。</p><p class="ql-block">可以遥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朗陵城被敌人重兵围困。朗陵城军借助易守难功的有利地形,与攻城之敌奋勇拚杀。朗陵冶铁场成了守城军民的兵器加工场,一梱梱利箭抬上了朗陵的城墙之上,射向了如蝗虫一样的攻城敌军。一批批锋利的长矛大刀送到了守城军民的手中,砍向入侵者的头颅。</p> <p class="ql-block">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曾经热闹繁华的城池千年后魂飞湮灭几乎无影无踪,在中国不只朗陵古城一座。</p><p class="ql-block">新疆罗布泊无人区深处曾经有座美丽而繁荣的古城被今人称之为楼兰古城,它曾是连接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纽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汉朝与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这座古城延续近六百多年后,在公元四世纪文明嘎然而止,古城慢慢消失。直至一千多年后的一位瑞典考古学家偶过罗布泊,才揭开被黄沙埋葬千年的楼兰古城的面沙。</p><p class="ql-block">楼兰古城的消亡缘于河水改道,陆地沙漠化,人口迁徙造成的。</p><p class="ql-block">在四川省岷江河谷下游平有一个古蜀国,考古工作者所挖掘出来的文物可以显示这个古蜀国昔日的文明。但就这样一个空前文明的古蜀国后来却消失了,文明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古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洪水。在金沙遗址,曾经发掘出一条古河床,位于金沙古城的心脏地带。在古河床中发现了一根巨大乌木,躺卧在河床堆积物中。这个古河床是洪水冲破古城墙后,直插进来的,无异于一柄锋利的剑,一剑封喉,使古蜀国文明一箭穿心。</p><p class="ql-block">朗陵古城文明不输古蜀,昔日之美堪比楼兰,但朗陵亡的悲壮,死的灿烂。</p><p class="ql-block">朗陵古城,溱头河上的楼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