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名著选读

乐文

《醉翁亭记》和《秋声赋》是宋代文豪欧阳修的二篇大作。 <br> <p class="ql-block">  一,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继以“宽简而不扰”直至退位,《醉翁亭记》也就写在这个时期所作。</p> <p class="ql-block">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书写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全文分四段。第一段:环滁皆山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而乐亦无穷也。第三段:至于负者歌于途,……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第四段:已而夕阳在山,……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p><p class="ql-block">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四角亭子耸立期间。相互交织,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在描写四时景色的同时,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景”和“乐”贯穿始终。《醉翁亭记》如同田园史诗,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p> <p class="ql-block">  二,《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秋声赋》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p> 《秋声赋》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br>  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br>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但仍然难免有很浓的悲伤情调。<br> <p class="ql-block">  《醉翁亭记》和《秋声赋》是宋代文豪欧阳修的二篇大作,两文在虚词运用中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 在《醉翁亭记》中,作者反复用到“…者…也”这种陈述的句式,叙述山景,人景,宴景,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和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在《秋声赋》中,作者用到了“异哉、噫嘻悲哉、嗟乎”等感叹词,描述了自己对秋风之迅猛的惊讶,以及对秋天到来的悲伤,抒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抒发了人生的苦闷与感叹。</p><p class="ql-block"> 可见作者在使用词语上的独到之处。</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一生桃李满天下,“唐宋八大家”,宋代五才子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淡视名利,无欲则刚,保持人格尊严,体现了对社会责任自觉担当的人生价值。欧阳修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制 :乐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