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四日分享:赋圣,司马相如

Sarah杨玮霞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或巴郡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汉赋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赋圣”、“辞宗”。<br>司马相如这个名字也是“傍名人”来的,司马相如出身寒门,原名犬子,估计就和现在的“狗剩”差不多。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相如。 司马相如最主要的成就是写作。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br>司马相如还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 司马相如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虽然有部分著作在历史上起了一些消极作用。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在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司马相如对汉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作家,绝大多数对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司马相如列传》的篇幅大约相当于《屈原贾生列传》的六倍。这就表明,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 司马相如与古琴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有三个。<br>首先就是一曲《凤求凰》,引得卓文君和他私奔了。说实话,《凤求凰》是一首短曲,是古琴初学者的练习曲,我到现在也没觉得这首曲子有多么打动我,所以也不太理解卓文君。 第二个故事是名琴绿绮。梁王慕名请司马相如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br>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br>成语红拂绿绮中的绿绮指司马相如以绿绮琴挑文君的典故,成语指能于流俗中识名士、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古代奇女子。 第三个故事就是长门买赋。相传汉武帝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宫后,日夜愁闷悲苦,听说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天下写文章的妙手,就向他奉上百斤黄金,请他写下《长门赋》来打动武帝。 陈皇后出身高贵,是馆陶公主的女儿。叫陈阿娇,刘彻也许是真喜欢她,也许是希望依靠馆陶公主的势力,所以说出“金屋藏娇”的话,希望娶阿娇,后来封她为皇后。<br>后卫子夫得子,武帝逐渐冷落阿娇,最终将其打入长门冷宫。长门便成为失宠幽怨的代名词 。<br>  后世的人通常认为《长门赋》是陈阿娇皇后母亲馆陶长公主用万金求得司马相如的华丽辞章而作,以表达其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结果却是再也无法求回汉武帝从前的感情。 今天分享的琴曲就是《长门怨》。为后人根据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所作。是梅庵派的代表曲目。<br>看起来《长门怨》是首格调不高的深宫怨曲,而实则不然。实际上这是文人借题发挥。中国文人饱读诗书,最高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自己学了许多东西,有做天下大事的才华和能力。然而当他得不到重用时,就会有苦闷、怨恨。<br>所以《长门赋》其实是借陈皇后之口,抒发文人自己内心那种怀才不遇的感受。实际上它是有很积极意义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人还是以经时济世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所以说古琴曲深刻浸透着文人的思想。<br>梅庵琴曲一共有十四首,作曲的有苏东坡、潘庭坚、司马相如、柳宗元等,都是大文豪。也有文人借用其他的大文豪的名头来作曲。比如这首古琴曲《长门怨》,它有可能不是司马相如所作,而是后世文人根据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谱写的一首曲子,名叫《长门怨》。 李祥霆《长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