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姓氏名字,是中国人个体符号标志的四大件,现在的港台地区还能看到遗存,比如香港地区的女官员:陈冯富珍、范徐丽泰等等,而目前的大陆同胞不管男女都简化的只剩下两件,就是姓和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姓氏是区别族群的,标示着血缘关系,主要作用是维护种群的团结纽带和健康繁衍,所谓“同姓不婚”,“其婚不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姓氏大多是来自 “图腾”(姓龙、鱼、马等),“封地”(蔡、梁、齐等),“职业”(屠、陶、蒲等),“官职”(司马、司空、司徒等),或皇帝的“赐予”(郑成功被赐姓朱、杨家将的杨也是赐姓)等等,相对固定,基本没有了发挥余地,所以,我们不做过多讨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古人的“名”和“字”确是有着更多的讲究,可以说, “名字”是古代中国伦理纲常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名字”的意义和用途都表明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国演义》是一部传统 “名字”用法比较规范的书,我们选择它作为范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说“名”的来源和用法:古人正式起“名”一般都是在上学启蒙的时候,所以这个“名”又叫“学名”,父亲有文化由父亲起,不能胜任的由先生(老师)起名。这个“名”的 使用是有限制的,只能是自称,还有父母和先生使用,其他人不可以,这是对人,特别是念书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同学小朋友称呼他什么呢?其实每个人出生后都会起一个“小名”,古人叫“小字”,也叫“乳名”,这个“小字”一般起的很不讲究,因为有个传统说法叫做“贱名好养”,所以,“狗剩”啊,“狗蛋”啊等等听着好笑的“小名”很多,并且伴随着一个人童年、少年时期一路走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成长到青年弱冠,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个青年才俊,仪表堂堂、衣冠楚楚的走在大街上,忽然旁边有个人冲他喊一声“狗蛋”,大煞风景啊!所以,在举行 “成人礼”,“冠礼”的时候,一般在16岁至18岁左右,就要在“名”以外,再起一个“字”了。这个“字”一般是由先生,或者有点学问的朋友赠送,是给除父母以外的亲属、发小、同学、乃至以后的朋友、同事等等所有人称呼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时,那个“贱名小字”宣布停止使用,如果再使用“小字”称呼的话,那就是有意贬低,侮辱了。全本《三国演义》只提到了一个人的“小字”,那就是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古人讲礼,一般都是为“尊者讳”,因为《三国演义》主旨是兴汉灭曹,所以对“乱世之奸雄”极尽贬损之能事,连小贱名都给揭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瞒者,欺瞒也;昧心也;不通情理也;欺世盗名者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说“字”,“字”对一个人的符号意义很大,因为“字”是几乎所有人对他使用的称谓,寄托着所有的期望和浓浓的情感表示,所以,从一个人有了“学名”的十年之后,起一个有意义、好听上口的“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字”不是随便起的,一般都遵循着与“名”的意义相关联的法则,有的“字”是“名”的意义诠释;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是“亮”的注解,有人问,诸葛亮有多“亮”?谦虚地说,是“一孔之明”,没多大“亮”儿;也可以霸气侧漏地回答,所有的光纳入“一孔”,那就是激光啊,“智慧注照,观渺知皦”!(这是望文生义的现代注解法,其实古文中孔字有很或非常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字”是“名”的补充:比如赵云,“字” 子龙。子者,尔也!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龙不能离开云,云不能没有龙。离开云,怎会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蒸腾闪展?没有龙,谁又能施云布雨,泽润万物? “云”含“龙”而灵动,“龙”赖“云”存依祜。动静之间,相得益彰,两全其美,成就英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字”是“名”的发挥。比如刘备,“字”玄德。具备什么?玄德,有天高地厚般不可思议的德行;曹操,“字”孟德。操守如何?孟德,排行最大最高的德行;民族英雄岳飞,“字”鹏举。往哪飞?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字”是“名”的襄助。比如关羽,“字”云长。羽,有说法是大型鸟类,鸿鹄;有的说就是羽翼。不论是大鸟还是羽翼,都需要天高“云长”的广阔空间才能振翅翱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字”是“名”的递进延伸。比如毛泽东, “字”润之。 “名”有“泽被东方” 之意,“字”再强调“雨露滋润”之相;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单名一个白字怕说不清楚,用“字”再递进强调一下,我这个白的意思是太白金星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有“字”与 “名”是反向逆差,自己跟自己较劲的。比如东吴大将甘宁,“字”兴霸。你就安逸宁静的耕读去呗,干嘛先当土匪后又从军的折腾霸业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有的“字”与“名”是平行关系,谁跟谁都不挨着。比如曹真,“字”子丹;曹洪,“字”子廉。如果俩人把“字”调换一下,“名”洪“字”丹,“名”真“字”廉还能关联的上,也许是古书刻板眼花出错,也许是古人词义与现今不同的关系,纵然牵强附会,怎也拉扯不上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除了“字”以外,有的还起个“号”,所以又有“名号”一说。有资格起个“号”的,就不是普通百姓了,一般都是有追求,有造诣,有地位的特殊人物。比如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因为诸葛亮遵从道家,在卧龙岗耕读修行,所以取“号”卧龙;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的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民国之父孙中山,其实,姓孙“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后因从事革命工作改名中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是怎么使用“名”、“字”和“号”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名”,是父母,先生(老师)专用的。古人尊师重道,所谓“师徒如父子”,父母是给予肉体生命,老师则是成就道德智慧精神生命。父母和老师恩德相当,所以,可以直呼其“名”;再就是自己称“名”。所谓“男子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惹得曹操爱慕,曹洪骤马下山阵前高叫:军中战将可留姓名,子龙回应:常山赵云!有的评书先生因为不知 “名”和“字”的正确用法,在这里比比划划的穷白话,“某乃常山赵子龙也”!尽管热热闹闹,也绘声绘色,听着也很霸气侧漏,怎奈在娘胎里就错了,令人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要强迫一个人连姓带名自己报告,那就是这位“摊上大事”了。比如,杨宗保临阵招亲穆桂英,犯了军法,杨延昭要《辕门斩子》,在得知宗保回营后,元帅传令:“让他报名而入” !这就是要治罪了;再有别人叫着姓和名问对不对时,就更崴泥了,不是双规,就是要“验明正身”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字”的用法跟我们现在的“名”差不多,是长辈、平辈中年长的、发小朋友同事中年长的、长官老板等身份高的称呼使用。长辈、平辈中年长的使用表示的是亲切;发小朋友同事称呼表示的是亲热;长官老板使用表示的是亲近。电影里用“润之”称呼毛主席的,政治局里只有朱老总,因为岁数大资格老,武装斗争的时候,朱还排在毛前面呢,再有就是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等长辈老先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辈分小的、岁数小的、身份低的不能称“字”,视为不敬,一般是称呼某某先生,或者职位。比如诸葛先生,关将军,刘备领豫州牧后,人称刘豫州,跟皇上攀亲后,又称刘皇叔,够份直接称呼玄德的,只有曹操《青梅煮酒》请客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等到某人成功了,与众人拉开距离了,也就是当大官了,发大财了,出大名了,被群众仰慕了,能够称呼“字”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上级、同僚、弟兄、朋友为表尊重都改称“号”了。比如诸葛亮为联吴抗曹去江东时,一方霸主孙权因仰慕先生大名,背后都尊称“卧龙先生”,一是因为诸葛亮智谋过人名气超大,二是因为诸葛亮兄长诸葛瑾是东吴资深能臣,深得孙权钦佩倚重,兄尚如此,弟势更强,尽管孙权是为吴主,也不敢托大;李鸿章独自支撑衰朽的清王朝,慈禧太后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功高至伟后,称他“号”少荃的人就没了,慈禧太后和同僚都尊称李中堂,是暗喻他行宰相职权,亲信下属则是更加谦恭避讳的称呼其“李合肥”,一提姓李的合肥人“地球人”就都知道是谁了,以地名来代替人的“名号”,不仅光宗耀祖,偌大的省会城市都因一人而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姓名字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古人注重的道德伦理在自我修养和接人待物方面的具体化和规范化,不仅很有意义,而且很有意思。“名字号”的使用方式,显示的是辈分、地位、亲疏,包括处境等伦理关系定位,“名字号”的内容,则是人的追求、期望、造诣等等各种思想的符号化。起源于商周,完善于秦汉,流布于晋唐,衰落于元清,绝迹于五十年代的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政治运动。当年登记户籍填写档案时,可以登记一个名字,再填写一个曾用名,一般就把“字”填写为曾用名了。许多进城的工农干部,只有一个参加革命时起的响亮的名字,不理解有的人为什么还曾经用过另外一个名字?就怀疑是不是为了隐瞒身份起的“化名”?“字”真正的成为鸡肋了,听着好玩,留着惹祸,再生了孩子就没人干那费力不讨好的事了,再加上政治在头脑里挂帅了,干脆“解放”啊、“建国”啊、“合营”啊、 “援朝”啊,还有“计划”啊、“政策”啊等等紧跟形势追求震撼的词汇,乳名学名“一叫到底”,大行其道,传统姓名学的基础和理念被彻底颠覆了,“字”与“号”也就利利索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世事轮回,近些年随着网络社交、即时通讯的兴起,又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给自己起“字”和“号”的机会,那就是我们除了真实姓名之外,几乎人人都有了“网名”,也算过了一把有“字”“号”的瘾吧。许多“网名”起的都很有质量和意义,人们把对自己的期许、寄托、所爱和忆持融入“网名”中,给自己一个提示、回味、诠释和表达的符号载体,同时也是一面对照自省的镜子,警醒自己,有缺陷需要补齐,有弱点需要克服,有愿景需要追求,有优势需要发扬。按照传统姓名学的说法,有一个五行均衡、术数齐备、意义完美、融洽适合的好“名字”,是会给人带来好运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