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贞/山墙上的麻雀窝

兰竹斋书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墙上的麻雀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广西 吴善贞 </p><p class="ql-block"> 我乡下许多人从小就有外号,相互间也多以外号相称,从小叫到老。许多外号与动物、瓜果、农具、颜色、个人身高、手艺、习惯、性格等有关,如排行老大叫大鼓,老二叫二狗,老三叫牛三,老四叫麻地(当地管麻雀叫麻地),老五叫水瓜五,还有叫高六、肥七、木屐十 ……,叫麻地的,如果是小男孩则叫麻地儿,小女孩叫麻地妹……长大以后叫麻地哥、麻地母、麻地叔,老了就叫麻地公,老婆叫麻地婆。文中主人公麻地叔的大名就是这么来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木元村有一、二、三、六共四个生产队,分別居村的中、南、北和东面,四、五队在邻村鼓了。二队的麻地叔一家四口全是壮劳力,勤劳又能干,每年有近千元的分红,加上自家年尾卖一两头猪给供销社,经济状况在二队乃至全村都是排在前面的。</p> <p class="ql-block">  那年冬天,麻地叔建了一排四间新房,落成那天人人来看,好不热闹。新房子矗立在村边,屋后是一大片稻田,单家独栋,黄土墙烟青瓦,坐南向北,很是打眼。新屋山墙上大概三米多高处,有一个拳头大的洞,可能是搭脚手架用的。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大鼓也来看热闹,他指着墙上的小洞对正在抽喇叭筒烟的麻地叔说:“阿叔好,你家新屋墙壁上有个洞没堵上呢”麻帝叔吐一口浓烟,说:“孩子,这个洞是阿叔特意给它们留给它们住的!我有新家,麻地也得有新家呀!”边说边指向十来只在屋顶上跳来跳去、唧唧乱叫的麻雀。</p> <p class="ql-block">  麻雀是农村最常见的鸟,个头小,很机灵,一群群的出入,屋檐下、石缝隙、老树洞往往是它们的家,它们在这里休息、生蛋、育雏。麻雀多以稻谷为食,每到收割季节,成群结队飞到稻田里吃谷子。等到田里稻子收割完了,它们又转到晒场偷谷吃,令人生烦。那些年,从上到下把麻雀当成“四害”来打,还有儿歌唱道:麻帝雕,聋婆晒谷你来瞭。要是聋婆捉到你,拗头拗脚落罂煲”。</p> <p class="ql-block">  一星期天,大鼓与邻居杠七约好去捉麻雀。大鼓比杠七大一岁,是孩子头,机灵聪明,摸鱼、打鸟啥都会,弹弓指哪打哪打弹无虚发,掏鸟窝更是“家常菜“。 麻雀<span style="font-size:18px;">喜欢在新屋上建窝,因为老房老鼠多,麻雀怕老鼠,所以往往新屋</span>人未入住麻雀捷足先登了。两个孩子扛着长梯,到村里新建的房子周围转,首选目标是麻地叔家的新屋。把长梯架好,杠七扶梯,大鼓掏窝,正爬上第三格,杠七突然说了一声:“糟了,麻地叔回来了!”只见两百米外,麻地叔左肩杠犁右手牵牛往家里走。他把犁靠在墙脚,把牛绳往犁头一绕,表情严肃向我们走来,挥动着牛鞭冲着我们吼:“谁叫你们偷我家的麻地?”大鼓虽然心里发怵,但也回顶一句:“新屋是你家的,麻地怎么是你家的?”脸红红的,声音很小。“麻地住在我家就是我家的。还不快下来!”麻地叔升高了声调对着梯子上的大鼓说。大鼓乖乖地下了梯子。杠七这时却插上一句:“麻地叔,老师说,麻雀偷谷吃,是‘四害’,我们在做好事呢!”麻地叔急了:“什么四害五害?你们只知道麻地吃谷子,知不知道麻地一年吃多少害虫?”这一问,把两个孩子问住了。那年头哪有讲麻雀益处的? 两个小孩扛起梯子还想争论,还没张嘴,麻地叔来气了:“小兔崽仔还不快滚?下次再发现掏鸟窝看我怎么收拾你!”</p> <p class="ql-block">  自此之后,大鼓、杠七再也不去掏鸟窝,也不打鸟了,反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常捡些稻穗放在山墙下喂麻雀。</span> </p><p class="ql-block"> 2022年4 月于柳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