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及其年龄分析

杨柳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读《古文观止·烛之武退秦师》</h3> <h1>  春秋,郑国,马厩内,一老者满目凄凉、鬓髪皆白,脸上挂满了与年龄不完全相称的沧桑。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这里多久了,据说上一任国君在位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在这里养马,现在新君已经即位四十三年。在这个马厩里,半个世纪的风霜把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打磨成“心静如死水”的老翁。<br>  这个人是谁?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只知道他是来自国都西南一个叫“烛”的小村落,具体是什么地方,现在已无从知晓。烛这个名字,就像是寒风中摇曳的蜡烛之光,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黑暗之中。有人说,他小的时候父亲叫他“武”,或许排行第五,是“五”,究竟是“武”还是“五”,现在也无从考证了。如果不是后来他去办一件事,《左传》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就留下了他的名字,谁也不知道马厩里的这个人叫什么。其实《左传》也弄不清他的身世和名字,就叫他:烛之武——烛地一个叫武的人。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弄不清这个人的具体情况,干脆一笔带过,“烛之武”这三个字没有出现在他的笔下。</h1> <h1>  烛之武,这就是我读《古文观止》中《烛之武退秦师》的一号主角。《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一段散文。僖公三十年,是公元前630年,烛之武退秦师就发生在这一年。在这一年,秦、晋、郑三国搭好了历史舞台,锣鼓声急雨般的响着,催促须发皆白的烛之武登场。<br>  公元前630年,东周已走过将近百年,第一代春秋霸主齐桓公已于公元前643年谢幕,第二代霸主正呼之欲出。郑国,这个中原侯国,此时的国君是郑文公,有名的春秋小霸郑庄公的孙子,可惜郑文公和他爷爷差远了。晋国,国君是晋文公,就是那个在外流浪十九年终于回国当了国君的重耳,十九年的历练让他知道了什么是政治。秦国,国君是秦穆公,这个人和晋国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娶了晋文公的姐姐穆姬,是晋文公的姐夫,同时他又把自己的一个女儿怀嬴嫁给了晋文公,他就又成了晋文公的老岳父,这关系,或许也只有古时候才会有吧?晋、秦两国联手打郑国,郑国哪里有还手之力,灭国之灾就在眼前。</h1> <h1>  就在这危难时刻,郑国大夫佚之狐把烛之武推荐给了郑文公,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个佚之狐,具体身份来历一概不详,他在历史上留下的信息就是推荐了烛之武,然后就再也不见,确实像一只狐狸在历史的大草原上一闪而过,在此时此地留下了一点狐迹。郑文公如溺水之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马上就找烛之武。<br>  马厩里的烛之武,在昏黄的油灯下,看着默默吃草的一匹匹骏马,思绪何曾停止飞扬:我也曾像这一匹匹骏马志在千里,现在却已老朽残迈、还能驰骋疆场吗?齐桓公死后,天下将迎来中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郑国能够抓住这个时机吗?机会啊稍纵即逝,如果错过了这个“风口”,郑国的日子就难过了,最关键的是,现在郑国面临两大强国的围攻,郑国能躲过这一劫吗?朝堂之上又有哪个大夫能力挽狂澜啊?佚之狐?一只狡猾的老狐狸罢了。<br>  烛之武正在思绪万千,突然有人说国君来访。烛之武身子稍微动了一下,马上又稳了下来。郑文公进来嘘寒问暖一番,言归正题,说了郑国所处的危险状态,要请烛之武单刀赴会见秦国国君,要烛之武想尽一切办法劝秦君退兵。烛之武微微睁了一下眼,说:“我年轻的时候都不能有所作为,现在老了,也不会有啥作为了。”郑文公此时已经当国君四十三年,已不是年轻气盛的主子,做事知道了能屈能伸,立刻说:“怨我没有早一点重用你,直到现在危急时刻才来找你,以前确实是我的问题,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老人家也不利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的血一直都没有凉,不要说郑文公亲自来请自己,既是不来,自己还要想办法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以前有再多的委屈,此时也不再提。烛之武睁开眼,说了两个字:“我去。”这是一句简单的陈述句,就是字面本意:我同意去见秦穆公,而不是现在感叹句的意思“我去!”</h1> <h1>  后面的故事就有惊无险了,烛之武半夜从城墙上坠到城外,毫无意外的见到秦穆公,首先用道理说明灭郑对秦国没一点好处,反而增加了晋国的实力;然后诱之以利,将郑国作为“东道主”,秦国来往东西方由郑国负责粮草供应,同时安排秦国人协防郑国;最后用事实说明晋国历来不是东西,狠劲挑拨秦晋关系。秦穆公听进去了,接受了郑国的条件,两国结盟后,秦国撤兵回家。</h1><h1> 秦国走了,落下一个晋国,再打郑国难度就大了,说不定还会两败俱伤。当得知秦国与郑国结盟后撤兵了,晋国上下十分生气,晋文公的舅舅狐偃要求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晋文公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不能攻打秦军。如果不是秦穆公的支持,我做不了国君;人家帮助过你,你再去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我们秦晋是盟国,如果攻打秦军就会失去盟友,这是不明智的;用我们两国的分裂代替现在的团结,是不符合利益的。从这里不难看出,此时的晋文公具有的政治家大局观,能够冷静的、正确的处理事情,而不是在纷乱扰攘中被周围的人所左右,或许这也是晋文公成为后来的春秋霸主的愿意之一吧。由于秦军已退,在郑国接受了晋国提出的条件后,晋也退了,郑国的塌天之祸似残云风吹一般消失了。</h1> <h1>  烛之武后来情况怎样呢?《左传·文公十七年》上还真有一句:“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这是郑国大夫公子归生写给晋国大夫赵宣子书信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去年正月,烛之武陪着太子夷去朝拜你们。经查史书,这是指公元前611年,郑穆公十七年,烛之武陪着太子夷去朝拜晋灵公。之后,史书中没有再出现烛之武的记述。从这里可以看出,后来的烛之武应该不再养马了,是一个陪王伴驾的大臣了。</h1><h1> 烛之武退秦师19年后,还能够陪着太子从郑国到了晋国,这说明,这个时候的烛之武还能够风餐露宿出使他国,说明身体还可以。他年龄应该在70岁左右。在离现在将近三千年的烛之武那个年代,一个70岁的老人坐着牛车或马车,颠簸千里、行程数月,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那么往前推19年,烛之武退秦师时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古时人到50岁,属于知天命年龄,也就进入老年行列了。</h1> <h1>  《礼记·曲礼上》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这段话的意思是:男子十岁之前称为幼,开始学习。二十岁的时候称为弱,要举行冠礼。三十岁称为壮,要成家娶妻。四十岁称为强,可以做官。五十岁称为艾,可以参与国家大事。六十岁称为耆,就可以发号施令指派别人。七十岁称为老,家务活要移交给孩子们做。到八十、九十岁称为耄,幼儿七岁被称为悼。凡是悼和耄,即使有罪,也不加以处罚。一百岁称为期,就需要别人照顾、颐养天年了。从这里看,50岁,就像艾草一样,已是鬓发苍白,自然属于老人了。<br>  我国当代按照年龄段划分为四个年龄组,即青年组(29岁以下)、中青年组(30一39岁)、中年组(40-49岁)和中老年组(50岁以上)。50岁也已经划入老年人行列了。<br>  由此推断,烛之武退秦师时的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至于明末冯梦龙所著、清代蔡元放改编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智宁俞假鸩复卫、老烛武缒城说秦》中烛之武“年过七十”的说法,我认为只能当小说看看,不能当真。</h1> <h5>(个别图片来源网上,侵权定删。)</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