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端午,对屈原三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殷友成

(附当代大画家冯远佳作《屈原与楚辞》) 随笔:端午,对屈原三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br>(附当代大画家冯远佳作《屈原与楚辞》)<br>扬州 殷友成<br><br>初夏时节让人想起那勃郁四野的米香和水声,想起屈原。《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寻常老百姓每年端午节纪念屈原,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二千多年来,几乎所有国人是他的忠实粉丝,也是举世无双的。<br>在神州故国,从青年时代起,不知多少回和屈原相近相亲,相融相洽,有如一条鱼翔泳在浩荡的江河,一只鸟栖息在参天的大树,一朵云遨游在广远的蓝天。尤其在文革中,正在读医科大学的我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座右铭。一个未来的大夫,无法专心读繁杂深奥的医学知识与参与临床实践,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空虚,深感学医无术,报效人民无门。<br>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成都参加医学论文交流大会,从重庆乘坐到上海的长江沪渝大轮。在风光秀美的大三峡与小三峡交汇处,一座巨大的塑像耸立高山之上,他傲视苍穹,他就是伟大诗人屈原,崇敬心情油然而生。<br>端午,想起屈原之时,有三点值得思考与探索:<br>一 屈原之苦<br>屈原报国无门而苦。屈原为楚国大臣,三闾大夫,如果委身官场,他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苦从何来?然而,非也。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性耿直兮遭排挤,被放逐兮王疏远",他的政治主张遭受打击和迫害,国家衰败,终被秦灭亡,屈原痛心极了;他被流放,虽然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屈原并没有屈服。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br>屈原看到民不聊生而苦。在流放时与更多民众接触,他坚持"穿乱石兮行坎坷,为民生兮策谏言","长叹息兮掩涕兮,哀民生兮之多艰",怎能不痛苦万分;一个出身贵族,长期漂流"两次贬兮四处漂","投身汨兮君莫懊,清白留兮驻人间"他的远大理想,政治抱负付之东流,他万般痛心,也想百般解脱,这是何等的痛苦?<br>二 屈原之死。<br>屈原之死一直是一个谜。史学家们争论不休,有说自杀,也有说被杀。我以为屈原是自杀。至今,诗人的自杀概率很高,诗人是特异气质,他们的思维是天上人间。而二千多年前的屈原,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或人与神的对话,当他对现实社会己绝望之时,他的诗中是一个人间所没有的神往世界。屈子流放期间行吟于水畔,在长江、汉水两岸,湘江、沅水之间。流放中,他作《天问》,逐水而行,与水相伴。他一路上,山花漫漫,香草萋萋,清风徐徐,江水碧碧,多么美丽的山水。他如同在神话世界里,乘凤车,驾白龙,飞向天空。他要去的地方,还很遥远,他以为,那里有美人期盼,有美德风行。<br>"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万念俱灰之下,屈原抱石自沉于汨罗,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br>屈原在人间尽是失意屡遇不平,然而在《离骚》中尽现他瑰奇壮丽的天国神游。所以我以为屈原是从容地走向一个自由王国,一个神话世界,一个美好的彭咸之仙居。<br>三 屈原之魂。<br>屈原伟大而高洁的灵魂,就是屈子精神!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酲。”反映出廉洁正直,不能见容于贪鄙糊涂的小人们。“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以比喻自己志向高洁,不肯屈处污秽的环境。“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攴秋菊之落英。”以饮露攴花,象征自己品质的高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便是他志向、人格、情操、品质的最好写照。他的廉洁正直,远大志向,忠贞傲骨,鄙视贪腐的高洁品行和伟大人格,<br>毛泽东曾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屈原也许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如愿,然而成就了完美的人格,这正是我,我们所追求的,这就是屈原之魂。<br>屈原是满怀忧患的伟大爱国者和诗魂,在当今时代,听精神回响,铭记不朽精神,激励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求索”精神,不屈不挠,克难而上,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战!<br><br>2022年端午节前夕<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