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接连许多天阴雨连绵,终于迎来了一个大晴天,太阳高照,于是我选择了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阳岐。</p> <p class="ql-block">阳岐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地处闽江支流乌龙江北岸,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南古驿道必经之地,研究福州滨江山水古村落的典型样本,是经国务院批复,福州市人民政府明确保护的六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一。</p><p class="ql-block">阳岐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文物众多且保存良好。曲曲折折的叉溪穿过全村,将村子分为上岐和下岐两个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沈海高速紧挨着阳岐村穿行而过,使得进村道反而有点难寻,好在同一部公交车上有两位长者正是阳岐村人,他们今天上午是回到阳岐参加小学同学聚会的。下了车,我只要跟着他们走就行了。他们今天聚会的地方是阳岐村的一个主要景点——玉屏山庄,于是我便先选择游览玉屏山庄。</p> <p class="ql-block">进得玉屏山庄大门,左边墙上有关于这个山庄的介绍文字。</p><p class="ql-block">玉屏山庄是清代著名诗人、州知州叶大庄的故居,座落于福州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下岐,山庄南向乌龙江,门前一片田园风光,傍玉屏山而建而得庄名,山庄规模宏大,环山20几座大房子,百余间房,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仅山南的一座(现为游氏民居)占地1120平方米。山庄偏东30度,山庄外环护庄小河,山庄四周是灰砖垒成的高墙,门墙宏伟足有十米,围墙内是连片构筑的高宅大院,门廊、披榭,天井、大厅、厢房、后庭组成,正面面阔五间,进深无柱,穿斗式木结构,山庄的整体构架用材考究,多为名贵的楠木,虽千万元一木难易。斗拱、梁坊、隔扇、门窗无不精雕细琢,巨大的条石板铺成的天井、走廊仍然严丝合缝。藏书楼、假山、鱼池、后花园、幽径、花厅、后庭古木参天,山庄古色古香,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玉屏山庄是福州地区少有的精典清代建筑,有名的私家园林古建筑群,颇具地方特色,是研究福州地区建筑工艺的实物资料。福州市人民政府1983年将玉屏山庄列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现在玉屏书院的厢房,也是花草树木繁茂,十分优雅</p> <p class="ql-block">山庄现在是玉屏书院所在地。书院里一进和二进的厅堂挂有省市许多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如老一辈书家沈靳寿、赵玉林、谢义耕、省书协主席陈奋武、原省美协主席丁仃的书法,还有省画院名誉院长郑百重、书法家蒋平畴、已去世的师大美院院长檀东铿和陈德宏教授、福州画院画家朱文铸等人的画作,不一而足</p> <p class="ql-block">这是玉屏书院二进院子</p> <p class="ql-block">阳岐的两个自然村之间有一座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的南北走向的石桥,跨越溪上,俗称“五门桥”,又称“阳岐午桥”。桥面古榕覆盖,桥栏上“午桥古迹”石刻,据传为北宋贤臣、著名书法家蔡襄的手笔。阳岐午桥也是福州地区仅余的北宋驿道古迹。</p> <p class="ql-block">从不同角度拍午桥,这个角度可看到桥栏上题刻的“龙蟠虎踞”</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原来岸边的大树,应该是往年在台风中倒伏在水中,仍不失为一景</p> <p class="ql-block">“午桥古迹”为蔡襄书写。</p> <p class="ql-block">桥栏另一旁题刻“桂馥兰香”</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严复故居</p> <p class="ql-block">阳岐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故乡,他童年、少年生活过的“严氏祖居”,现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晚年住过的“玉屏山庄”,是十分精巧的清末建筑,长眠的鳌头山,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严复去世前几年,精心策划修复了阳岐的“尚书祖庙”。这是纪念抗元英雄陈文龙的重要庙宇。陈文龙因统领水军抗击外来侵略有功,被宋皇御封为水部尚书,成为世人尊敬的民族英雄,深受闽台两地以及东南亚一带民众的崇敬。</p><p class="ql-block">尚书祖庙始建于明朝,后分香至福州其他各处。全球共有纪念陈文龙的庙宇200多座,主要分布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p> <p class="ql-block">严复故居旁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外地(严复工作地方)对严复评价很高,搞了纪念。福州反而低调。以致外地朋友说:墙内开花墙外香!</p> <p class="ql-block">阳岐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处水陆交汇之地,扼福州西向商旅孔道,自古为商贸繁华、文化昌盛之所,信俗文化浓郁,宗族传承有序,以严复为代表的名人志士辈出。其山水相随,田厝交融所营造出的“三水九山缀五村”村落空间格局独具特色,村中明清民居枕山面水而建建,街巷驿道盘山绕水蜿蜒,以严复故居、玉屏山庄、午桥等为代表的建筑遗存承载着阳岐的厚重历史,是研究福州滨江山水古村落的典型样本</p> <p class="ql-block">黄氏民居</p> <p class="ql-block">高氏民居</p> <p class="ql-block">严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是我的好友诗人陈老师2019年在阳岐村参观严复纪念馆时与严孝鹏馆长的合影,照片中左边是严馆长,右边是陈老师。</p><p class="ql-block">严馆长是个热心人,为人热情。他原来是拳师,带有许多高徒,名望很大。他与严复只是族亲,却放下了许多个人利益来做纪念馆,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严氏宗祠(本图从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严氏宗祠(本图从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据说,阳岐村现有严姓人家15户,严复后人少有回乡。严复纪念馆乃严氏宗祠旧址。严孝鹏先生——严复第四代族亲、严复纪念馆馆长——个人出资,在此惨淡经营十余年,遂成今日之面目。</p> <p class="ql-block">严氏宗祠的开放时间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下午三点到五点。炎热难当,我无法等一个半小时,只好先回了。没有事先了解情况,我吃了闭门羹啦。宗祠上方屏幕滚动播放团体参观应预约,并有严馆长的手机号,但考虑是在午休时间,不忍去电话打扰,又考虑到严馆长这么多年的不易,待下回再说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里许多老宅的其中一座严老先生老宅的大门,从门口往里望可看到二进院子的厅堂</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溜达遇到一位好客的严老先生,与严先生交谈许久,他说以修严复故居名,国家拨一个多亿,村里修了严复故居顺便把沿河边的黄民居和高民居也修了,做了门面。</p><p class="ql-block">这位严先生住在靠后几排的一处老宅,严先生小时听祖父说这座老宅建于清朝后期年间,这样算来至少也有一百多年近两百年了。文革中被人为破坏了一次,只因为他家的成份是地主。我问严先生是否外面的红卫兵进来破坏的?严先生回答是本村的人。我实在难以置信,本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下得了手。</p><p class="ql-block">这些年实地考察过太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大片的古建筑古民居完好的保存下来,令我惊艳和赞叹!每逢这种时候,我都会询问当地人或房屋的主人,文革中没有红卫兵进来破坏?多数答案是地处偏僻乡间躲过了一劫。我都会接着追问:本地的呢?回答都是:本地的人怎么会敢做这种事。</p><p class="ql-block">严先生的老宅前几年自掏腰包修了一次,又破损,无人掏钱了。很多樑和椽都烂了,这个老宅从木构件的雕刻看,从前也是够气派够风光的。这种老宅保存至今很不易,如果塌在这代人太可惜了。如果再不修缮估计撑得住的时日不会太多吧。</p> <p class="ql-block">据严先生说,解放前三年,他上辈的田也并不多,问题是当时家中无劳力无人耕作,就把田交他人耕作,他母亲对耕作者说随便你给多少谷子都可以,就这样说他家雇佣人还收租,妥妥的地主了。</p><p class="ql-block">文革中他全家随他父亲被驱赶到闽北山区农村,那时他只有十几岁,他的弟弟就比他更小了,他们和当地的村民一道在田间艰辛劳作。多年以后才落实了政策回到家乡这个村子。</p> <p class="ql-block">老宅是典型的闽派建筑风格,从两旁马鞍墙的燕尾脊和燕尾脊下残留的斑斓色彩可窥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梁橼蛀朽的程度可知严先生的老宅是历经沧桑啊</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建国初期几位医生联合诊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另一个古迹状元境,已列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乡间有一座高墙大院的西洋楼房,只是铁门上了锁无法进入一睹芳容,就从铁门栏杆之间往里拍了</p> <p class="ql-block">好气派的西洋楼房啊!而且是用红砖彻成的,在绿色的原野中和村里众多青灰砖的宅院对比下,真是一抹亮丽的色彩,尽管岁月已无情地在红砖墙刻下时间的印记。</p><p class="ql-block">真是一处隐居乡野再理想不过的世外桃源了!</p> <p class="ql-block">在阳岐村写生</p> <p class="ql-block">到了返回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这个照片中的道路是阳岐村民外出乘坐公交车的必经之路,现在却用一个钢结构的大门堵死了,也许是担心车辆开进村里影响了村容村貌。</p><p class="ql-block">说是大门可它又没有门,下面那个半人高的窟窿是被人掀掉了一块铁皮,可以供人进出,但你必须手脚并用基本上以四脚动物的姿势才能通过。伤害不大,但总有点那个。</p><p class="ql-block">既然是道路它的功能就是作为通行的,我就不理解做这个钢结构的时候,怎么也得留下一个小铁门,就算是车辆不允许进村,让人能进出有何不好呢?入乡随俗,我这个游客也在这个钢结构下爬了一回,在我的无数次旅游史上留下了难忘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本文作者拍摄,转载时请注明出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