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您好,我是范爱华,又到了我们好书共读的时间了,与您共读一本书,每天阅读一点,累积一点,成长一点!</p> <p class="ql-block">五味</p><p class="ql-block">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p><p class="ql-block">这是这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其实又涉及生活上的大问题,就是五味的问题。因为这一篇的前面全讲的是阳气,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一段是多余了。保阳气,没错。但没有阴精的支持,阳气也无法发挥作用。阴精从何而来呢?从地气来,从五味来,所以这一段讲五味,并不是闲篇。</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后面我们要讲“谨和五味”,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养这个阳气,办法就是“谨和五味”。《黄帝内经》非常注重“谨和五味”,因为五味为阴,五脏也为阴,所以调养五脏用五味,才是正确的方法。所谓食疗,就是“和五味”,但如何“和”,今人很少有真知,顶多讲的是营养学,而不是“谨和五味”的学问。即,如何用五味改良五脏环境,如何用五味祛除病邪,才是“谨和五味”的核心。</p><p class="ql-block">中药专门讲气和味,也就是气味论;西药讲的是成分论。所以中药和西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p><p class="ql-block">什么叫气味论?气,得之于天;味,得之于地,任何一味中药都有天气和地味。天气,就是二十四节气;地味,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么说吧,中药强调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就是看这味药,得什么天气和地气。</p><p class="ql-block">古语说:“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也就是说,中药,很重视生长的土地和采摘的时间。比如附子,冬至种,必须夏至时节收获,那么它必得夏至之热气,其产于川蜀,所以地气又得西南川蜀厚重之火气。现在日本人又认为附子最好9、10月份收获,无非是再得暑气。</p><p class="ql-block">同一味药,收获错了时节,种错了地方,都已然不是那味药了。</p><p class="ql-block">咱不说中药,单说大白菜,也得是霜降过后的才好吃,没有经过霜降的大白菜是不甜的,这就叫节气。东北的大米之所以香,也是它种植期长,得的节气多,黑土地厚。</p><p class="ql-block">所谓的气味论就是说所有的中药都要讲节气和地域,比如,人参必须是东北参,必须生长在至寒之地的至阳之物。南方若种人参,不但没有任何滋补效果,还可能让人参吃尽了土壤里的营养。我们老讲心肾相交,人参长于至寒之地,也只有这个至寒之地出来的东西才能大补心液,并兼补五脏。为什么东北山参、高丽参好?西洋参为什么只可以平常吃,不用于治病?因为不同的参,得到的气不一样,西洋参的气就比较平和,它不是那种在极端地域产生的东西,而东北老山参的气就厚重燥烈,吃完了能蹿上房!现在市面上的红参,就是九蒸九晒过的人参,有人说,红参太贵了,我用党参替代好不?其实,你不用懂药,你把两样东西摆一起,就能明白很多,一个又柴又细,一个又润又亮;一个只入心肺,一个五脏皆补,它能一样吗?为什么“独参汤”能救命?就是因为它的生命力非同一般!所以,真正的好中药一定要讲这个,产于西北甘肃岷县的当归为最好,因为它为低温长日照作物,宜高寒凉爽气候,而且还得在海拔1500~3000米,所以,你看,不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药,乱来不得。</p><p class="ql-block">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个闲篇。西北寒冷,其气就刚,所以西北风就叫刚风,而东南风就叫婴儿风。因为西北、东南气大不同,人,也就大不同。西北刚风硬,可以杀人。所以古人认为西北多圣贤,比如文王、武王、周公。要想做圣贤,得下得了死心。而东南方的人都太聪慧,特别聪明的人下不了死心,且柔柔的婴儿风吹着,人容易贪图享受。况且南方物产丰富,只要能劳作,就不会没饭吃,所以自然不必下死心。这世上,能下死心的要么是圣贤,要么是傻子,才能勇猛,才能玩命。人若太聪明了,就容易“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就是一方之气,养出的人不同。仔细回想下中国历史,很多事情都是从东南起事,西北成功。</p><p class="ql-block">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p><p class="ql-block">中药讲的是气味论,气,源自天;味,源自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说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p><p class="ql-block">首先,五脏是喜味的。五脏为阴,阴,要从五味中攫取精华,但攫取太过,或攫取错误的话,也会伤到五脏。所以说,只要是我们喜欢的东西,都有可能会伤害到我们,任何过分的喜爱,都会导致非理性和纵容,所以我们要警惕的都是我们的所爱,不爱的东西不会影响我们太多,但喜爱的都多多少少会伤了我们的心。五脏如此,人性亦如此。</p><p class="ql-block">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p><p class="ql-block">酸好不好?好。肝喜酸,但中医最怕一个“过”字,生命最怕“过用”。</p><p class="ql-block">味过于酸,肝气就会往外泄,收多了,就只能外泄,肝木克脾土,肝气太过的话它就会克制脾胃,多食酸以后就会伤脾气,叫“脾气乃绝”。</p><p class="ql-block">先前我们讲过“木曰曲直”,曲,就是木性收敛的力量;直,就是木性生发的力量。那么,酸是指什么?酸是指有酸收作用的药,比如调和肝经的药里面通常会有的白芍。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醋,却不是酸性的,而是碱性的,因此醋对人体非常有益。我们认识事物,都不能被表面的东西迷惑,更不能被感觉欺骗。关于感觉,有一句话很经典:感觉对方喜欢你,十有八九是错觉;感觉对方讨厌你,十有八九是真的。而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透过表象看本性。</p><p class="ql-block">再比如,甘,有甘味、有甜味。甘与甜是一回事吗?甘味,可以说是五味里面的最高境界,甘味是入脾胃的,脾胃位于中央,还是要看那张五行图。上面火,为苦;下面肾,为咸;左边肝,为酸;右边肺,为辛。所以,真正的甘味,一定是不酸、不咸、不苦、不辛,同时,又是酸、苦、咸、辛杂糅出来的淡味,而绝非“甜”。“甜”字,是舌头上的感觉,每个人舌头的感觉都会有差异,而“甘”味,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一种真实,而非感觉。</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大家理解没理解我的意思,即甜,是感觉;甘,是本性。</p><p class="ql-block">我常说一大早起来就喜欢吃甜食的人,一般都缺爱,所以喜欢那种甜蜜、细腻、黏稠,甚至齁嗓子的感觉;而不缺爱的人,自身就会产生甘露般的唾液。这个缺爱有两点,第一是你缺别人的爱,第二是你缺爱别人的能力。你若没有好好爱对方,而要求对方只爱你,这就是无理取闹。</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甘味是五味中的最高境界呢?在我看来,很多人年纪轻轻的,刚开始修行,就说自己已经得到了平静,这哪里是真正的平静?真正的平静,一定源于领略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这般刀枪剑影之后的平静。没见过世面,没见过生死,哪里来的平静呢!一切都得折腾够了,一切都得经历过了,就像贾宝玉一样,身边的女人死的死、亡的亡了,他才能得到内心的真平静。有些学生,只知道吃斋吃素,觉得自己平静了、得道了,这哪儿跟哪儿啊,那只不过是因为你的身体太虚弱了,你把虚弱当成了平静。</p><p class="ql-block">而所谓“甘”,就是经历过一切以后的那个平静。苦是偏性,酸也是偏性,辛和咸都是偏性,只有“甘”守了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它不被任何味道绑架,没有任何偏性,并保持着一种高级而又淡然的本性,所以,甘是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p><p class="ql-block">“味过于咸”,咸入哪儿?肝心脾肺肾,五味,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甘,肺喜辛,肾喜咸,这五味是肝心脾肺肾的本味,什么都不可以太过。肝木生气旺,以酸收之。心火太宣散,以苦降之。肺金主肃降,以辛散之。肾水收藏凝聚太过,以咸化之。脾土运化四方,以甘润之。这就是五味于五脏之用。</p><p class="ql-block">“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这句,翻译过来就是: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在后面《藏气法时论》中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软)。”咸本生骨,但过咸则伤骨,因为咸有软化骨头的问题。大骨,应专指股骨及大关节处,这些也是筋脉所在处,伤骨,就伤筋,也会伤到肌肉,因为肾和脾也是相关的,脾土克肾水,水败连带脾土也败,所以肌肉短缩。水败,则不能心肾相交,真阳败,真阴也就出问题,心气就抑郁了,因为肾和心的关系是“水克火”。</p><p class="ql-block">大家牢记五行生克的话,对理解《黄帝内经》至关重要。因为五行生克是生命现象里的一种具体使用。很纳闷新中国成立以后个别老中医坚决要求废止五行,坚持认为阴阳五行是封建迷信。可是把阴阳五行都废除了,靠什么讲中医医理呢?!</p><p class="ql-block">关于咸,现代人说为了预防心脏病、预防糖尿病、预防这个病那个病,都是让你少吃咸,要少盐,要清淡。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一个因果问题,是吃咸导致了心脏病等,还是心脏等脏器有问题,人才嗜咸?</p><p class="ql-block">首先,在什么情况下,人会喜欢吃很咸的东西?</p><p class="ql-block">盐,是矿物质,凡矿物质都有调元气的作用。我先前说过,元气是父母生我们之前我们自带的一罐煤气,把这罐气用光了,我们也就死了,你可以省着用,但不能不用。那我们每天活蹦乱跳的,靠什么调元气来支撑我们的活蹦乱跳呢?就靠我们一日三餐中的那点儿盐,那点儿咸直接入肾,而元气就藏于肾。所以,我们吃咸了,就调元气调得多;吃淡了,就调元气调得少,但可能会没劲儿。中国人为什么老强调要静坐、要静休,就是为了少调元气。</p><p class="ql-block">那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吃口味重的东西?是谁需要这个咸?肾啊,肾虚了,就要多咸,肾虚了,心脾就都跟着虚。咸,就是味道重,你看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晚上排长队吃味道重的麻辣烫,为什么呢?他们白天思伤脾,脾滞住了,就稀罕味道浓、通窜的食物;晚上又不睡,耗心血、耗肾精,白天自然没精神、没力气,只得靠味道重的食物来调元气。所以,一定要清楚,是心脾肾虚了,人才喜咸。而不是喜咸造成心脾肾的虚弱。而西医说,只要你喜咸,你的心脾肾就会弱。这就是把儿子当爹了,颠倒了,谁也不会没事拿盐吃,人是因为虚,因为弱,才要多调元气来支撑自己。</p><p class="ql-block">东北人为什么喜欢吃咸的?因为东北太冷了,一定要重调元气。有人会问:那东北人岂不短寿?不会,因为世代在东北生活的人,基因里已经对应付寒冷有存储记忆,先天那罐气会足一些。就好比树木,南方新到东北的树,不明就里,不知涵养自己,很快就死掉了,而原始森林里的松树就茂盛,且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再说,去青海、西藏等地,会有高原反应,最好喝当地的茶,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因为当地茶里面一律要放点儿青盐,多调点儿元气,人就舒服很多。</p><p class="ql-block">如果过于清淡,没滋没味,好不好呢?五脏都有各自喜欢的味道呢,人若太寡淡了,不仅对不住五脏,恐怕也对不住自己啊,什么都提不起精气神,什么都淡漠着,人生也无趣啊。没有美丽的灵魂,再没有低俗点儿的欢乐人生,岂不是白来了?!</p><p class="ql-block">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p><p class="ql-block">上面已经讲了过酸伤肝、过咸伤肾,这里讲过甘伤脾,伤脾为什么会心气喘满呢?其实这段讲了中央脾土若出了问题,上面伤心肺、下面伤肝肾,所以中央脾胃伤不得。脾胃一伤,不能土生金,肺气虚,则喘满,但这里写的是“心气”,脾土为什么会伤到心?谁能想明白?火和土是什么关系?是火生土,即心火是脾土的母亲,大家想一下,儿子病了,最耗谁的心神,当然是母亲。所以土败,则心火大伤。所以“心气喘满”这句,涵盖了两个意思:土不生金,伤肺;土又耗散其母,伤心。</p><p class="ql-block">“色黑”是典型的脾胃病。《灵枢·经脉》篇在胃经中说脾胃有病,“颜黑”,指额头黑,就是以眉棱骨为界,明堂、额头都黑的话,就是胃病。但此处“色黑”后一句是“肾气不衡”,就意味着此处是指“肾水上泛”凌了心。如果你一看此人脸颊青黑,额头更黑,且无光泽,那就是肾病,且是危险的肾病,肾水上泛,水气凌心。即脾土衰败后,不能克肾水了,于是肾水上泛,如果欺凌心火的话,就不是吉兆了。</p><p class="ql-block">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p> <p class="ql-block">“味过于苦”,过于苦就是伤了心了,伤了心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脾的问题?上一节我们讲了火生土,心火为脾土之母。苦味降气,在我们的肉身里面哪个是主往上升的气呢?脾气是往上升的,苦却直接往下压,这样脾气就没法运化了,因此食苦太多的话,脾就无法运化了,所以它说胃气乃厚,这里就出现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脾气升,胃气降,才是正常的,如今脾不濡润、不运化,胃气也就降不下去,久滞,则厚。</p><p class="ql-block">胃气厚的一个表现就是口臭。大家想一下,口臭是脾的病还是胃的病?一定跟脾胃都有关,脾不运化,则腐;胃气不降,则上壅,才会造成口臭。本来胃气要下行,但是它不往下走了,不往下走,就往上升,兼五谷腐化之气味,聚集口腔,轻者叫口气,重者叫口臭。</p><p class="ql-block">口臭,实际上是一个很严重的胃病。</p><p class="ql-block">口臭,大家不要小瞧,它实际上是一个很严重的胃病。治这些病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小心,首先,不能上西药,因为西医认为这是细菌造成的炎症,要杀细菌,但细菌是杀不完的,而且你杀它的速度,可能比不上它变异的速度。中医认为,细菌是比人类还古老的生物,杀是杀不完的。那个细菌为什么能在你胃里滋生,还不是因为你身体弱!一定是你的胃给幽门螺旋杆菌提供了环境,它才能在那里待得住。所以,治疗的关键是要改变这种细菌产生的环境,只要把环境改良了,细菌就消失了,或可以和你的身体和平共处了。</p><p class="ql-block">其次,西药都是寒凉,对属于阳明燥火的胃是一种销伐和伤害。</p><p class="ql-block">现在得胃病的特别多,年轻人得胃癌的也多了,跟现在的年轻人饮食不规律、饮食卫生条件差、多食辛辣有关。其实人生就是“保胃战”,阳明脉衰,脾胃一弱,全身皆弱,所以把胃养好了,身体基本没什么大问题。“胃”字上“田”下“月”,田,撒下种子就发芽,所以,胃是人体气血之来源。而且,胃是人的第二张脸,比如当别人指责你时,你可能脸面上保持着谦和的笑容,但胃部早已抽搐、挛缩。所以,胃,不仅收纳着食物,也收纳着情爱与愤怒。男人有胃病很可能是女人气的。有人说怎么不是他上司、下属气的?人啊,跟外面生不了那么大的气、那么久的气,他只是跟亲人才生得了那么大的气,总得不到亲人的理解,他才难受。当然,男人、女人都会因为压力而情志不舒,因为不得志而郁闷忧伤,而这些,首先会表现在脾胃上,再由脾胃而影响四方。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也知,调理脾胃是疗愈身体的一个捷径,因为它会带动四方。</p><p class="ql-block">胃的本性是什么?是阳明,也就是说胃的本性是特别热的,如果它不热,就无法腐熟食物。胃就像一个炉鼎,收纳万物,腐熟万物。我们年轻的时候很能吃,到老了慢慢地我们就不能吃了,然后人快死时,基本就不动胃气了,索性就不吃了,所以,胃也是一个人体气机是否活跃的标志。</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会伤胃呢?</p><p class="ql-block">第一是情绪。生气、郁闷、忧苦等都会伤胃。凡是天天生气的人,最后一定会得胃病。你可以从不食寒凉,但谁敢说从不生气?!我也不敢说。</p><p class="ql-block">胃为生气生血之所,生气郁闷先伤脾胃,后耗元精元气;暴饮暴食或胡乱减肥也是先伤脾胃再伤元精。当理想与现实不符时,胃酸会上逆。</p><p class="ql-block">第二是寒凉。冷饮、西药等都是寒凉。</p><p class="ql-block">第三是饮食不规律和吃饭太快。吃饭,应该细嚼慢咽,让嘴里的酶与饮食充分结合,可以减轻胃的消化负担。</p><p class="ql-block">所以,养护脾胃在于少思、少郁闷,不争强。如果多思、多郁、多争强能解决问题,你就争你就思,如果不能,就歇着,让伟大的时间化解一切!</p><p class="ql-block">胃寒的轻症是什么呢?就是脸上长青春痘,这些是胃寒轻症。关于青春痘,有个问题问下大家:假如两个小孩的生活状态是一样的,比如都喝冷饮,都有学习压力,那么是长青春痘的小孩身体好,还是不长青春痘的小孩身体好?一定是长青春痘的小孩身体好,脸特别嫩的小孩实际上是肺虚。为什么?我们说了,长青春痘是因为胃有寒,胃本身属于阳明,是阳气最足的地方,什么会造成胃寒呢?第一是郁闷,第二是冷饮。胃属于阳明,属于热,它一定要把这个寒消掉,热气上升,就会裹挟着寒邪向上走,走到哪儿呢?走到脸颊和额头,这两块地方都属于胃经。</p><p class="ql-block">怎么治呢?是用热药,还是用寒药?我告诉你,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治好青春痘,但用热药宣散寒邪,是治愈法。用寒凉药是把阳明胃火向下压的方法,虽能暂时治没青春痘了,但嗓子会哑,而且青春痘还会反复发作。</p><p class="ql-block">现在外面通常都是用后面这种方法,因为他认为长痘就是火,用寒凉药,就可以扑灭这个火。用了寒凉药后,里面就更寒了,寒到最后,火就没劲儿了,就升不上来了,青春痘就没了。可药一停,人的胃火又开始攻邪,所以,青春痘就复发了。老用寒凉药,最终会灭了胃火,年纪一大,就落下嗓子哑或胃痛的毛病。</p><p class="ql-block">一定要记住,治疗不等于治愈。开方子就是给你的生命开方向。方向错了,不仅去不了病,还可能铸成大错。</p><p class="ql-block">比如治疗小儿咳嗽,就有方向对错的问题。你若认为他是肺热,就会用寒凉药攻之;你若认为他是肺寒,就会用温散的药,所以看病最关键的是选择医生,而不是选择药物。所以求医问药,一定是求医在前,问药在后。</p><p class="ql-block">小孩子若是肺寒,用了凉药就是寒上加寒,就有可能变成哮喘。过去西方也对肺痨没办法,开不了药,只好开方向:往南方去,往海边去,南方的热和大海的润,能让病人渐渐康复。</p><p class="ql-block">胃过寒的话,过寒则难化,胃气本来应该下行,一旦胃气凝滞,则不动,则呆,久之,成口臭,再兼郁闷,阳气虚弱,则阴寒泛滥,就是溃疡,或称幽门螺旋杆菌等。胃的上口是贲门,下口是幽门,所以幽门螺旋杆菌,绝对属于阴寒。听说对治这个病,西医让你三种药一块儿吃,西药的特性就是寒凉,以寒治寒,就比较危险,寒过凝,就是肿瘤。先前我讲过青春痘的治疗,要用热,破寒或化寒。要帮助阳明热,而不是助阴邪。寒凉药,首先伤胃。胃,寒邪实时,是口臭;气血虚时,是溃疡。久之,再兼生气郁闷,恐惧悲伤,就会生成肿瘤,这就是现在胃病特别多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只要生气就会伤胃,而生大气就可能得胃癌。有位来找我的女士就是患了胃癌,胃大半都切除了,我问她是不是总生气?她说跟家里人还好,但跟邻居生了一大口气。我说多不值啊,跟邻居生大气夺了大半个胃。可见人没法控制情绪,就伤身。我说过,凡大病,都跟情志有关。《本草新编》说到一味中药“泽兰”时有一句:“女子善怀……郁无聊之气……,千般怪病,于此生焉。”此句甚妙!无聊之气,好的,因“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好的,因“恨不知所生,百无聊赖”。总之,女子一生,情绪为大,生也情,败也情。</p><p class="ql-block">莫若好好读读《诗经》,年轻时学个“思无邪”,饱经沧桑后学个“情感的中庸”。不为无聊之气所困,安稳喜悦一生。</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大学之道,圣人之学,统统在讲养生,都在讲我们如何控制情绪,而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学《黄帝内经》,是明生命之理,顺其自然。但人的欲望贪念导致不能顺其自然,所以人会因痛苦而生病。学《诗经》,关乎情怀、美育,是解决人生之痛的大药。</p><p class="ql-block">思无邪就是情感的中庸。</p><p class="ql-block">《诗经》里面最核心的,就是“思无邪”,思无邪就是情感的中庸。</p><p class="ql-block">而情感的中庸,又建立在“活明白”上,活明白这事儿,真是顶顶重要了。母亲活明白了,就不摧残孩子了。妻子活明白了,就不轻慢丈夫了。丈夫活明白了,就知道体贴妻子了。你看,活明白这事儿多重要。活明白后,你就少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活明白的关键,在于明人性。</p><p class="ql-block">人性,有人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从脏腑看,世上无善恶,只有自私,由自私导致善恶。那如何对治自私呢?自强不息就对治自私,变自私为自强,只有自强的人,能够无私。而厚德载物便是认可世界是共生的,不仅要自己好,大家都好才是好。所以,学《易经》,能把头两篇乾坤二卦读懂,就是对自己的救赎。能容忍和接纳人的差异性,能化负能量为正能量,就是厚德。</p><p class="ql-block">守正道是很难的,稍有随意和苟且,就会歪那么一点儿,一次次、一点点地歪过去,就彻底偏离了轨道,人也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有时候,要有点儿《红楼梦》里惜春小姐的冷心冷嘴:我清清白白一个人,凭什么叫你们带累坏了。“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如若狠不下心,不仅把自己的清白拖累了,往往也帮不了别人。</p><p class="ql-block">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p><p class="ql-block">上一节的“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是说过于苦降、苦寒,就抑制了脾的生发之机,就把脾和胃都伤了。</p><p class="ql-block">“味过于辛”这句的辛,就是辛散、辛润。过于辛散、辛润,就会“筋脉沮弛”。什么养筋脉呢?血,血是最养筋的。你拉筋的时候,筋脉会疼,疼,气血就过来补救,气血把筋濡润了,腿就不疼了。所以,锻炼为什么对身体有好处?因为锻炼可以激发气血。但过于辛散的话,气血就不足,筋脉就没有力量了,就是沮弛,就是松懈。气血一伤,“精神乃央”,“央”,通遭殃的“殃”,过食辛味,气血一伤,精神就遭殃了。</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辛味是芥末,日本人吃生鱼必吃芥末,适当地食用芥末来宣散,是有好处的。每个人都体验过那种食用芥末时,其直通前额和大脑的辛窜的感觉。但过食辛辣,则伤气血。辣椒之所以不入药,就是让大家各取所需,不要太过。</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中药禀受天水而生长的药,入气分;禀受地火而生长的药,入血分。入气分的取其气;入血分的取其味。入气分的药走人体的清窍;</p><p class="ql-block">入血分的药走人体的浊窍。比如大蒜,属于气厚的东西,入气分、走清窍,所以多吃大蒜,在上走眼睛,易害目;在下走前阴,小便有味。而辣椒,属于味厚的东西,入血分、走浊窍,所以多吃辣椒,在上走口腔,易口舌糜烂;在下走后阴,大便会痛快,但过度则辣痛。大蒜和辣椒都过于厚重,所以都不入药。人们只需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食用即可。</p><p class="ql-block">中药里的辛味药很多,比如肉桂、白术、干姜、细辛,等等。这些都是特别有疗效的药。这里,只说下肉桂吧,西方人特别喜欢肉桂,在他们的饮食里,甚至面包、巧克力里都有肉桂,肉桂,有辛、甘、香、辣四气。其气热,却沉降,入肾、脾、膀胱、心包、肝经。同时守而不走,有温中补肾、散寒止痛功能,可以治腰膝冷痛、虚寒胃痛、慢性消化不良、腹痛吐泻、受寒经闭等症。在《上古天真论》里,我介绍过交泰汤,就是用黄连水冲服肉桂粉,专治心肾不交造成的失眠,很多人服用后,改善了睡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