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孝,是细水长流的陪伴,是无声胜有声的深情。他曾专程回到父亲习仲勋的墓前,亲手献上一束素雅的白菊,静默伫立,任山风拂面,吹动衣襟。那一刻,万语千言归于沉寂,唯有天地间回荡着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那沉默的背影,如山般厚重,承载着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敬爱——无需言语,已胜千言。风过林梢,碑石无言,却见证了一颗赤子之心的永恒守望。</p> <p class="ql-block">谈及母亲齐心,他的语气总是温柔而深情。他曾说,母亲教他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勤勉,那些年少时的叮咛,如同暗夜中的灯火,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纵然肩负重任,他仍不忘在晨光初露时拨通电话,轻声问候母亲冷暖。这并非形式,而是根植于心的修养,是孝道在日常中最真实的流淌。记得有一次,他在会议间隙拿起手机,低声问:“妈,今天穿暖了吗?”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让整个房间悄然安静。那一刻,他不是高居庙堂的领袖,只是一个牵挂母亲寒温的寻常儿子。那通电话虽短,那份惦念却长,长到穿越岁月,落在每一个为人子女者的心上。原来,最深的孝,就藏在这样细碎的问候里,如春雨入土,无声无息,却滋养万物。</p> <p class="ql-block">孝,不止于亲情的延续,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他多次深情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如种子落地,在无数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以身作则,将孝融入治国理政的理念之中——一个懂得孝亲的人,方能肩负责任;一个重视家风的民族,才能行稳致远。这话让我想起儿时,祖母常坐在院中教我们背诵家训。她说:“百善孝为先,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如今再听,才真正懂得其千钧之重。他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一本无字的家书——对父母的敬重,对亲情的守护,对传统的坚守。这本“家书”没有装帧,却传遍千家万户;不靠印刷,却深深刻进时代的心跳,成为民族精神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情感常被挤压成碎片。可每当看到他面对长辈时那谦恭的姿态,那俯身倾听的模样,总让人内心一暖。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敬重,是一种无声的提醒: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却来时的路;无论站得多高,都要记得仰望星空,低头凝视亲人的脸庞。城市灯火通明,人们步履匆匆,手机屏幕亮了又灭。可总有那么一瞬间,我会停下脚步,想起那个俯身倾听老人说话的身影。他弯下腰,不是作态,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一躬身,比任何演讲都更有力量。它在说:再大的成就,也抵不过一声“爸妈”;再高的位置,也要为亲情低头。那年春天,我随调研组走进闽侯的乡野,正逢江洪堤加固工程热火朝天。阳光洒在河岸,泥土翻新,铁锹起落间尘土轻扬。远远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弯腰挥动铁锹,肩头沾着泥点,额角沁出汗珠。他和工人们一起挖土、抬石,动作不快却沉稳有力。没人刻意簇拥,也没人高声呼喊,他就那样自然地融入劳动的人群中,像一滴水汇入河流。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他在父亲墓前静立的背影,想到他轻声问候母亲的电话。原来,亲民不是姿态,而是源自心底的朴素情感;务实也不是口号,是从小在家庭熏陶中养成的本色。他对土地的亲近,对劳动的尊重,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孝”?敬亲、守家、爱民,三者在他身上悄然合一。这份孝,早已超越血缘,升华为对人民、对土地的深沉眷恋。</p> <p class="ql-block">习主席的孝德永存。这孝,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鲜活的德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在每一次回望中沉淀,在每一句问候里升华。它不仅温暖了一个家庭,更照亮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归途——孝道长存,家国同脉,德润人心,历久弥新。是啊,孝从不曾远去。它在清晨的一通电话里,在墓前的一束白花里,在弯腰倾听的瞬间里。它不张扬,却始终存在;它不喧哗,却久久回响。当我们谈论家国情怀时,别忘了,那最初的起点,就是一张饭桌旁的笑脸,是一双苍老的手,和一颗从未忘记归途的心。这孝德,如江河奔流,代代相传。它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情感底色,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精神根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