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摄制组日志之四

孝林广记摄影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30号早晨七点,齐长城摄制组集合出发前往大峰山齐长城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峰山北峰的半山腰深处,在山下看东北方向,隐隐看到一处建筑群,这便是济南最大的红色道观峰云观。 峰云观不单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道教名观,还是具有非常丰富红色革命故事的红色道观。此时,峰云观正在整修。</p> <p class="ql-block">长城摄制组顾问,原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胡德定先生,十几年前,来到大峰山,偶尔碰到一块锈迹斑斑的写有“千里齐长城”的标识牌,随手拍了下来,从此开启了胡德定先生拍摄齐长城的历程。十几年的时间里,从源头到入海处的每一段齐长城遗址,都留下了胡德定先生考察拍摄的足迹。十几年如一日的考察和拍摄,胡德定先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齐长城影视素材。 2010年胡德定先生出版了大型画册《长城寻迹》。新的一本大型画册已校定完毕,交付出版社准备出版。</p> <p class="ql-block">从峰云观往山上步行不远,摄制组来到大峰山的一处古山寨和一处古屯兵营。包括大峰山和周边的小梯子山上,这样的屯兵营遗址大大小小有上百座营房。</p> <p class="ql-block">上午11:00,摄制组从峰云观下山,在峰云山庄采访了济南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大峰山峯云观住持温清辰。温清辰住持向摄制组介绍了峯云观的内部建筑规模和红色道观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下午15点50分,齐长城摄制组来到了孝堂山,这里有著名的郭氏墓石祠,石祠里的汉画像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房屋建筑,距今已2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建筑史,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内部刻有精美的画像。内部刻有精美的画像。画像有西壁画像,东壁画像,石梁东西壁画像和石梁底部画像。</p><p class="ql-block">西壁画像大致可分为三区,最上一区是山墙的三角部分,这一区又分为三层,一层刻有蛇身人首执规的女氏(与东壁伏羲氏相对),中层刻有贯胸二人,下层正中刻有庄严正座一妇人,似为“西王母”,旁边是服侍行列及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中区为胡汉之战及胡王献俘的场面,下区为热烈紧凑的狩猎场面。 </p><p class="ql-block">北壁画像分为东西两段,西面构图分为三层,上层是一个王者出巡的巨大行列,最前为前导车骑,后为乐车,乐车之后隔两骑为出巡王车,此车有驷马拉引,车饰华丽,在车盖后侧刻有“大王车”三字,车后又有四骑随侍。中为石祠画像的中心,以三座殿阁为画题,三座殿阁皆两层,旁有亭阁式的阙门,整个殿阁较扁平,屋上安置银锭状攒尖顶,殿阁之中为王侯受礼场面,东殿下层一王侯正面而坐,后有侍从五人执笏而立,前有一人伏地致礼,其后有八人执笏欠身致礼。下层西段是一个完整的车骑出行画像,其中主车,盖系四维,施耳有屏,上乘二人,车的左上方榜题“二千石”三字。东段部分刻有孔子见老子及其弟子画像,中间左向手行贽礼者为孔子,长髯飘动手拄曲杖者应为老子。孔子身后站立三十人,老子身后站立14人,皆捧简册。</p> <p class="ql-block">张从军教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接触并研究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画像,已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他所从事的汉代画像石研究,享有国际知名度,目前已出版4部汉画像研究专著,另有4部专著已交付出版社即将出版。</p> <p class="ql-block">张从军教授接受了齐长城摄制组的采访,重点讲述了他对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画像的解读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历史典籍的记载和自己的研究,对《左传》记载的“堑防门而守之广里”中的“广里”和驫羌编钟铭文“入长城,先会于平阴”的“长”字,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p><p class="ql-block">18点20分,齐长城摄制组结束了一天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文字 扈长举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