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马山位于山东省青州市的南部,七八十年代父亲所在的海军37392部队就驻扎在这里。我们这些部队子女也跟随着父辈,伴着嘹亮的军号声,在这里度过了终生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p> 最初的记忆 <p class="ql-block"> 1973年12月31日,母亲在家(团部家属区)生下了我的弟弟。那时的我刚满三岁,我高兴的跑去邻居王大姨家,告诉她:“王大姨,我妈生了一个小弟弟。”这件事是我在大马山最初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弟弟小时候</b></p> <p class="ql-block"> 弟弟小,比他大三岁的我成了大姐姐。记得有一次妈妈做饭,让我在床边坐着看着弟弟,我呢想抱弟弟,就下床,拽着弟弟的裤腿把他拖到床沿,结果没抱住,弟弟摔到地上大哭起来。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听到哭声赶紧跑了过来。。。</p> 亲爱的董老师 <p class="ql-block"> 董老师是我们家的老邻居,在部队小学当老师,虽然不给我们班上课,但对我的学习一直很关心。她也是我在大马山一直崇拜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董老师那时候三十多岁,中等偏上的个子,很年轻长得也好看,我最喜欢的是她的性格:活泼、开朗、正直。小时候我经常会拿个小黑板教弟弟等几个小朋友识字,到后来我师范毕业真正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与董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师少,琐事多,董老师经常下班比较晚。印象最深的就是,董老师下班路过我家的时候,看到我妈妈在厨房做饭,就会问:“做什么饭呀?”我爸在部队时特别能干,种了很多菜,董老师要么在我家拿点菜回家做,要么直接在我家吃,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些,但邻里关系和谐融洽。</p><p class="ql-block"> 我会擀饺子皮,也是董老师教的。那天周末,我在董老师家玩,董老师要包饺子吃,和好馅后,让我帮她擀皮,得知我不会,她说:“来,我教你。”在她的示范下,我学会了擀饺子皮。直到现在,我一擀饺子皮就会想起董老师。</p><p class="ql-block"> 85年我们家随父亲转业回到龙口,董老师家也搬到了青岛,董老师在青岛一所小学继续当老师。我们都非常想念彼此。</p><p class="ql-block"> 记得九十年代初,董老师学校组织教师到蓬莱阁旅游,路过龙口的时候,董老师舍弃了游玩的机会下车来到我家和我们相聚。</p><p class="ql-block"> 2018年五一董老师全家来龙口了,董老师变化不大,身材保持的还是那么好,心态也年轻,出去玩的时候,背个深红色的双肩包,很时尚,根本看不上是已经70多岁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我还是那么喜欢董老师,我俩也很聊得来,董老师时常会关心我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嘱咐我,要好好照顾父母,多制造机会让他们见见面……</p><p class="ql-block"><br></p> 同学李杰 <p class="ql-block"> 我和李杰是在卫生队打预防针时认识的,那时还没上学。我自己去的,先打完了。李杰是爸爸陪着去的,她怯怯地问我:“疼吗?”我说:“不疼。”李杰给我的第一印象,双眼皮大眼睛,很文静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左二是李杰</b></p> <p class="ql-block"> 开学上一年级了,我俩见面相互认出了彼此,不约而同的开心笑了。李杰大我两个月,她学习认真扎实,三年级时她是大队长,我是大队副,都是三条杠。</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底,我打博兴县工商管理局电话,查询到李杰爸爸—李长文叔叔家的电话,找到了分别25年的老同学,我们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约会,10月4日我和同班同学李杰、黄一惠、胡海城、闫海燕还有马旭光、田建军、姜昕、闫海防等几位哥哥姐姐们青州相聚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从左至右:姜昕、胡海城、田建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从左至右:闫海防、姜芳、闫海燕、李杰、黄一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2009年10月4日 欢聚青州~</b></p> <p class="ql-block"> 见面闲聊时李杰掀起头上的伤疤给我看,问我还记不记得?我不禁想起那次课间,在教室的走廊里,我和几个同学玩架飞机游戏,把李杰高高举起来,我在前面,不知道咋回事,突然摔倒了,把李杰也摔了下来,头磕破了,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飞机失事”事件让李杰头上添了彩,我难过了好些日子。</p><p class="ql-block"> 记得还有一次,李杰好像请了两天假没来上课,再来上学时,眼睛肿成一条缝,一点不像她了,原来她是被她家附近的马蜂蛰了。</p><p class="ql-block"> 李杰家住西山家属区,距离我家有点远,因为我俩一向要好,所以我经常去她家玩。后来她家也搬到了团部家属区最东边,这样我去找她就方便多了。她妈妈手很巧,会做衣服,记得帮我做过裤子。</p><p class="ql-block"><br></p> 1976年 <p class="ql-block"> 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们在山上也搭建起了地震棚。我家的地震棚开始建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后来又搬到了水房的后面。</p><p class="ql-block"> 也是76年,9月的一天,妈妈在五七厂上班,我也跟着去了,喇叭里通知集体开会,大家来到院子中间席地而坐,听广播讲话。突然我发现妈妈哭了,再看看旁边阿姨们咋都哭了,后来才知道是敬爱的毛主席去世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叠小白花,每个人胸前都戴着。</p><p class="ql-block"><br></p> 大马山生活点滴 <p class="ql-block"> 在大马山生活的时候,捉蚂蚱摘酸枣,那是经常做的事情。那时候捉蚂蚱回来一般都是喂鸡;摘的酸枣,放洗衣板上搓搓,只留枣核,可以卖。记得那时候有位附近村子里的老爷爷经常会推着木头车来家属区,用很浓重的益都话喊着:“拿铺衬头发—换针使啊—”,车上放些小孩子喜欢吃或者玩的东西。我那时候最喜欢吃大米花,大米花用一个下面尖尖的花纸筒装着。我们这时候就可以把平时攒下的牙膏皮、旧废品等拿出来换自己喜欢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时候,我们家鸡鸭鹅兔子都养过,那时候半夜经常会有黄鼠狼偷鸡吃,所以到了晚上要把鸡窝门口堵上砖头。因为要喂养这些家禽,我也成了剁菜叶拌食的小能手。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拿着煮好的鹅蛋去学校,和同学碰鸡蛋,结果都被我的鹅蛋给击败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和哥哥</b></p> <p class="ql-block"> 37392部队小学只设有一至四年级四个级部,五年级我们去了下院小学。我不怕路远,但是通往下院小学的小路旁,有几座坟茔,每每路过,我都心惊胆颤,害怕的不得了。去下院小学的路上,确实能看见不少窑洞,帮11连战友叔叔制作美篇才知道,是11连的叔叔们挖的没有住过的废弃窑洞。</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青州聚会,我见到了下院小学分别三十多年的老师——张成吉老师。张老师明显的胖了很多,但身体精神都很好。当时下院小学共三位老师,一位男老师教一三年级,一位女老师教二四年级,张老师教五年级,语文数学都是他教我们。他对我们很严厉,记得谁如果作业没完成或者不遵守纪律,他就会用他的大手掌拍我们的后脑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右三是我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 时间真不经过,转眼离开大马山37年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让人留恋,让人难以忘怀。曾经共同奋斗在大马山的老师、同学、叔叔阿姨、小伙伴们也早已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 每每回首,在大马山度过的岁月,都让我难忘,让我骄傲,让我自豪!因为我是军人的后代,我的血管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因为我是三团人,我永远都是大马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