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愫

人可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随着初夏的和风款款而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说是由古代祭龙活动演变而来。后来相传这一天,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殒身,于是这个节日便渐渐有了丰富的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端午节这一天各地有很多必不可少的活动。比如,包粽子 ,赛龙舟,挂菖蒲,艾叶,戴香囊,喷雄黄酒等。其中包粽子和赛龙舟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p> <p class="ql-block">  家乡传统称端午节为“五日节”,从五月初一就开始了,至初五后才结束,而且日日有节事活动,隆重的程度仅次于春节。家乡有首民谣把端午节习俗内容概括为:</p><p class="ql-block"> 初一当门葱,</p><p class="ql-block"> 初二起家尨(méng)</p><p class="ql-block"> 初三煎面饼,</p><p class="ql-block"> 初四做节仔。</p><p class="ql-block"> 初五晒午时。</p> <p class="ql-block">  那么你知道这五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把我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听。</p><p class="ql-block"> 一、初一当门葱</p><p class="ql-block">在农历五月初一这一天,母亲也像其他主妇一样,早早地把从街上买来的艾草、菖蒲并在一起,用红纸条裹住中段再用红线扎紧,然后钉在房门的左右门框上。她告诉我们,这艾草象征虎,菖蒲象征剑,钉在门户的两旁,把守着门户,不让鬼怪进来,大家就平安健康了。如今解读: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热,蚊蝇多起来,容易传染疾病。那时候的人们以为是鬼怪作祟,便用艾草和菖蒲拒之。其实艾草和菖蒲属中药,都是芳香植物,其气味可驱除害虫,净化空气,用其钉门有防疫保健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二、初二起家尨</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位于福清龙高半岛,端午节俗与其他地方有所差异。记得小时候,家乡的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的习俗,其一是因为历史上十年九旱,贫瘠的沙质土壤只能种植番薯花生豆麦,世世代代父老乡亲以番薯为主粮,配以麦糊豆箞更顿,大米较少,糯米就更不多见了,所以,就没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其二是因为恰逢麦收时节,端午节的食俗,就以麦面为主,用的都是新麦面。</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夕,母亲和许多主妇们一样,早早就将麦子准备好,然后采用推石磨的方法来磨面,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直不起腰来。磨好后,再用竹筛子筛出细面粉来做“起家尨”。“起家尨“ 也称“起家粿”,是家乡节日小食之一。用米、麦磨成的粉、糖或掺上蒸熟的地瓜调制揉好面后让其发酵,然后搓成一块块圆形的粿坯子,待粿发面后垫入一种有特殊香味的粿叶入蒸笼蒸熟,香甜适口。记得那时,母亲为了让我们多吃些,会做很多粿。揉面是体力活,父亲担心母亲太累,往往会请假或调课半天,在家帮助母亲。粿蒸熟后,母亲总会招呼我们回来吃。闻着那香甜的味道,我们也没了玩意,赶快跑下楼来,望着那圆圆的,光滑蓬松的诱人的粿,大家开心极了,顾不上还热着,齐刷刷地伸进笼屉,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长大后,知道这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命名为“起家粿”的寓意是发家致富。由于有这个美好的寓意,所以不单是端午节做起家粿,其他重大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也会做起家粿。如今,起家粿已成为福清著名的早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初三煎面饼</p><p class="ql-block"> 初三这一天,家家都要煎面饼。母亲早早起来,先把面糊调制好,还要注意浓稠合适,放一边静置些时间。接着赶去街上采购面饼馅料。回家后也顾不上休息,洗净完毕又开始投入煎制工作了。只见母亲取出一个饭勺,待锅烧热,捎点些油润锅,再舀一勺按顺时针方向往锅底四周倒下面浆,用锅铲摊成碗口大小的形状煎熟起锅,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煎下一块,等面饼煎好后,再把炒好的蛏、肉丝、豆芽、韭菜这些馅料铺在面饼上,然后像卷春卷似的卷好搁在盘子里码好,就可以开吃了。老家方言的 “面”与“绵”谐音,这面饼就有 “福寿绵长”的美好寓意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不过,家乡煎面饼也有个禁忌,即当年有去世的人,家里不能煎面饼,得由邻居或亲友赠送,数量只能单数,取丧事不能成双之意。</p> <p class="ql-block">  四、初四做节仔</p><p class="ql-block"> 初四这天晚上,各家都要煮几碗好吃的菜,一家人围坐一起乘凉品尝美味,这就是“做节仔”。那时,母亲必做的菜是蛏滑粉,清炖排骨,马鲛鱼豆(见组合图2)白灼虾,炸鳗鱼(见组合图4)主食是炒粉干或焖面,家里若有养鸡鸭,那必添一道菜上。怎么样,丰富吧。望着我们几个狼吞虎咽的吃相,母亲总是笑眯眯地提醒我们:慢点,有你们吃的。哎,多么幸福的场景啊,如今只能成记忆了,想想好心酸。</p> <p class="ql-block">  五,初五晒午时</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端午节有晒午时的节俗。晒午时用现在的话来解读,我想应该是民间的卫生节。老家三四月份是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屋里屋外阴湿霉变,菌虫滋生。端午节期间,天气初晴,正是清污除尘,打扫环境的好时光。这种清扫庭院内外的活动从初一就开始,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这一天清早,母亲很早叫我们起来,然后招呼我们把家里的衣服、棉被、竹木家具等拿出去放大埕里曝晒,去霉杀虫。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叫晒午时。接下来是喷雄黄酒。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甚至死亡。母亲把雄黄溶在地瓜烧酒里,用艾叶沾着。洒在房前屋后的阴湿角落,房内墙角和床铺底下,起到杀灭蚊虫的作用,还可以防止蛇、蜈蚣跑进屋里伤人。</p> <p class="ql-block">  初五除了上面的晒午时和喷洒雄黄酒外,也是我们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记得母亲把我们姐弟们叫起来后,让我们先洗漱好,然后在我们姐妹们的额头上点上雄黄酒,弟弟额上写个王的字样,点完后大家互看着,感觉很好玩,所以都挺开心的。接着母亲又逐个给我们系上由青白黑红黄五色丝线编成的手环,一边系一边交代我们,戴上后不可任意拆断或丢弃,要等到七月七夕解下。到了七夕那天,母亲把我们手环解下,要我们各自捧在手心,找一处低矮处,让我们双脚并拢,虔诚地许愿之后扔到屋顶,说是给喜鹊衔去搭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当时我们懵懵懂懂的,都一一照办。长大后才懂得原来雄黄有辟瘟解毒,五色手环代表五行,它们有纳吉辟邪之意。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啊!她生了我们姐弟五人,一视同仁,只要对我们每个孩子有益的,她一个都不会落下。</p> <p class="ql-block">  中午,母亲和家家户户的主妇们一样,用虾、锁卷、海螺等海鲜煮用新麦面手擀成的叫“切面”,又香又筋道,同时,给家庭中每人都煮一个蛋,我们用母亲事先给大家准备好的玻璃带子编织的蛋袋装起来挂在胸前玩。中午十二点整,大家吃完切面,母亲又开始忙碌起来,而我们小孩子围着饭桌比赛竖蛋,端午节也就进入尾声了。又因为家居海滨,没有湖河,丧失了自然条件,无法开展赛龙舟活动。既然如此,那端午节在父老乡亲心目中的分量为什么还那么重要呢?</p> <p class="ql-block">  原因是端午节在家乡,还是孝亲节。家乡习俗,凡出嫁的女儿,只要父母健在,每年都要送年送节。送年自然是过年时的大事,送节就是送五日节。礼品虽然比送年简单些,但起码要有蛋、线面、猪蹄、鱼和酒等等,于节前或节日送往娘家,感恩父母,为父母双亲祈福。这个节俗传承到今天,许多女孩远嫁外地,或因工作忙碌原因,节日没有时间回家,如今改用微信红包或转账,但其意义是一脉相承的。</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上述节事外,老家其他地方端午节也有划龙船、包粽子等习俗。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利,也没有网络、电视可看,划龙舟包粽子在当时我们那边,我们只能靠想象或大人告知一点而已。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提高,如今不但五日节有食棕,平时也有粽子应市。至于龙舟呢,自东张水库修建以来,几乎年年都有开展赛事活动,我们随时可以坐车去观看。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的端午节,东张水库还接待过一次国际龙舟锦标赛呢,福清也是参赛队之一。怎么样,我们家乡的端午节风俗现在了解了吧。</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和众多的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不寄托着一代代人美好的情愫与心愿,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愿它散发出永恒的魅力,能成为新时代的人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p><p class="ql-block">注:文中部分照片选自网络,感谢作者分享,您辛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