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回忆

赵军

<p class="ql-block">60岁,是不是真的老了,常常愿意回忆往事,😄😄😄。</p><p class="ql-block">幼年生长的地方--寒亭</p> <p class="ql-block">寒亭,是我出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span>夏代寒浞在寒水(今名浞河)边(今山东潍坊寒亭区)建国,史称古寒国,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 。</p><p class="ql-block">寒部落是任姓,是黄帝之裔。他们的始祖寒哀曾为黄帝驾马车,就是《世本》记载的"寒哀作御"。《路史》记载: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少皋。寒浞是寒哀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寒浞</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史上,寒浞可是赫赫有名的,他是夏朝史上重大事件——“羿浞代夏”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曾统治天下近60年。史料记载,寒浞,又名韩浞、寒漪,东夷族人,妘姓,伯明氏后代,其祖先为黄帝的车正(官名)哀,因哀有功于黄帝朝,便将他封于寒(今寒亭一带),其属地称寒国(也称伯明国),他的族人后来就以寒为姓。</p> <p class="ql-block">后羿射日</p><p class="ql-block">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p><p class="ql-block">羿射十日,即羿射杀夏后“相”(仲康之子,夏启孙子),盖因古书传抄之误,将夏后“相”字误写成了“十日”。</p><p class="ql-block">《山海经》:“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故“十日”绝不是什么是十个太阳,而是人名!“十日”即“相”。即仲康之子后相。</p> <p class="ql-block">少康中兴</p><p class="ql-block">相传禹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启不经部落首领的推选,自立为王。成为了奴隶制国家的国王,这是夏朝的开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启死后,他的大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太康即位后不理朝政,贪图享乐,肆意奴役剥削民众,不顾百姓死活,导致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民怨鼎沸。于是,被他的部下后羿杀掉取代了他的君主王位,夺取了夏朝的国家大权,立仲康为傀儡王。仲康死后,他的儿子后相继承了王位。后相不愿意做傀儡,被后羿和寒浞杀死,后相妻子投靠自己的娘家有仍氏,生下儿子少康。按辈分排起来,少康是夏禹的玄孙,夏启的曾孙。后来少康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少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宣扬他的高祖夏禹的功德,争取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一切都准备好了,少康起兵,历数羿、寒浞等人的罪行,杀奔夏朝的旧都城。从此,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p> <p class="ql-block">嫦娥奔月</p><p class="ql-block">神话中的后羿,力大无穷射掉了九个太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而现实中,后羿夺权之后并没有吸取太康的教训,同样也是打猎上瘾,荒废了朝政,后来被寒浞杀害。寒浞在谋杀后羿后,见他的妻子嫦娥长得漂亮,便把她虏到了寒都。为了取悦嫦娥,寒浞又专门命人为她建造了一座气势宏大的宫殿。宏即“广”,这就是“广寒宫”的由来。广寒宫所在位置据说就是现在的寒亭云台山(在寒亭村内)。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嫦娥”。每当月圆之夜,嫦娥就会在云雾缭绕的云台山上观月、占月,她先后为寒浞生下两个儿子,即寒浇和寒豷。这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事件,学者认为嫦娥从浞河奔月,人们把月亮中嫦娥的住所称之为“广寒宫”,其中,“寒”字就是寒国宫殿的简称,在“寒宫”的前面加一“广”字,也许是为夸张其规模宏大。</p><p class="ql-block">至于嫦娥是如何奔月的,在寒亭民间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在嫦娥的浴池旁边,有一块石碑,能清晰地照出人影来。一天,嫦娥在石碑前照镜,她看到了自己的三生,而她不想老去,想永葆青春,于是便随着云彩般的水雾飘到月亮上去了。其二是说,嫦娥在洗澡时不小心掉到古井里,侍女们怕寒浞怪罪,便谎称嫦娥随着水雾飘到月亮上去了。还有人说,嫦娥的肉体虽然掉进古井里,但她的灵魂已经升到了月亮上。</p><p class="ql-block">在嫦娥“奔月”后,寒浞非常怀念她,便决定在月亮上为她再造一座广寒宫。他找来能工巧匠,仿照广寒宫样式用木料重新建造了一座,然后派人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将其焚烧,将它发送到了月亮上。</p><p class="ql-block">如今,虽历数千年沧桑,关于寒浞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仍在寒亭大地广为流传。其中有这样一首诗:嫦娥奔月云台山,民间故事千古传。天上人间相望时,自云妾是月中仙。</p> <p class="ql-block">寒浞河</p><p class="ql-block">浞河,即古“寒水”。寒浞代夏后,改造“寒水”,造福一方,当地人为纪念他就把“寒水”改称“寒浞河”也叫浞河。浞河有东、西两个源头,全长33公里,河床宽50米,总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浞河历史有四千年,多种志书都有记载。</p><p class="ql-block">《山东通志》(卷二十二)载:寒浞河,在县东二十里,源出境内车留庄,经马宿、寒亭、格孙等社,东北行二十五里,由昌邑县入海。</p><p class="ql-block">乾隆版《潍县志》(卷一)载:寒浞河在县东北三十里。河有两源,其西南一源出杨家庄,其东南一源出赵家庄。至仓上庄二水合流为浞河,绕寒亭而北,由容安入海。</p><p class="ql-block">光绪版《潍县乡土志》载:寒浞水,其源有二:一出清池社之杨家庄,一出赵家庄,距治所东南三十里。至马宿社之仓上庄,二水合流。北经寒亭社之杨家埠,又北至寒亭集,又北经东庄,入昌邑县境。约行境内三十五里。</p><p class="ql-block">《潍县志稿》(卷五)载:寒浞河发源县治东南二十五里杨家庄东南隅,绕村北流,经<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治浑街</span>东,又北经清池东、西二村间,又北过马宿、<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仓上西</span>。其一源出县东南三十里赵庄,去瀑沙、孝夫泉源甚迩,西北流经马宿东,至仓上庄北合为一水。北过寒亭西,又北过南庄东,入昌邑境。约行境内三十里,又北漫于永安湖。</p><p class="ql-block">1997年版《坊子区志》记载:古称寒水,又名寒浞河。河源有二,西源称西浞河,出自车留庄乡常令公山西坡,经清池镇,在马宿村西北出境,境内长11.7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东源曰东浞河,发自涌泉乡南赵庄,经清池镇,在马宿村东出境,境内长8.1公里,流域面积18公里。两河于寒亭区仓上北汇为一水,入昌邑县丰产河。全长33公里,河床宽50米,总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流量140立方米/秒,属季节性河流。</p><p class="ql-block">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浞河有东、西二源,虽从河的长度、宽度、流量以及流域面积来讲,它都称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多种志书却对它都有记载。即便像《大清一统志》这种全国性的志书,也未将其忽略。而其他地方志则是随着成书年代距今愈近,对它的记载也愈加详细具体。千百年来,政权不断更迭,行政区划几经改变,志书对它的描述却一直相差无几。</p> <p class="ql-block">治浑街—儿时居住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治浑街在西清池南3.5公里,西浞河西岸。明称直庄,又称直温庄,后因治理浞河浑水, 取名治浑街。</p><p class="ql-block">儿时的记忆:因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带我们,我和弟弟就住在大姨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我的记忆里有熟悉的环境、地形地貌以及一些地域的名称,至今提及就能想起什么地方是什么模样,甚至做梦还会梦到以前玩耍、生活的地方。我大姨家就住在浞河边上的治浑街,那时候的浞河虽然是一条季节性的河,但一年到头都有水且变化不大,我们常在河边玩,河里没有鱼,只有水草和矸子泥,那时候大家都比较穷,洗衣服都是到浞河里挖一点矸子泥用来代替肥皂,它有去污的作用,据说,这种矸子泥只在治浑街这段的河里有,其它地方没有,改革开放以后,还有人希望开发矸子泥,到后来说是价值不大就放弃了。治浑街虽然紧挨着浞河,但水资源缺乏,属于贫水区,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记得小时候,村西边有一口井口直径大约几米大的一口井,常年没多少时间有水。因为受地表水的侵蚀,这一地区的岩性主要有片麻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等,表层岩石风化破碎,有的玄武岩孔洞较发育。风化厚度一般为25~45米,有的孔洞、裂隙被泥质或其它物质充填,蓄水性较弱。从地表看,尤其是治浑街村西边的沟里,都是砾石当地人叫矸沟石,地表土层很浅。这是区境大部贫水的主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仓上村—儿时居住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相传夏代寒浞曾在此建过粮仓,以此取村名为仓上。东浞河和西浞河两源在寒亭区仓上村北殊途同归,并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浞河,流经昌邑注入虞河归入渤海。</p><p class="ql-block">从前,每到汛期,东、西浞河洪流滚滚,二支流在仓上村北交汇时,碰撞激烈,咆哮如雷,气势汹涌,这一景观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二龙交尾”。现在浞河景区仓上段建有“二龙交尾”景观雕塑一处。</p><p class="ql-block">“二龙交尾”的壮观场景我在仓上是没有见过,但我住在仓上中学的一段时间,是我儿时印象最深的。</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正是文革时期,父母常常外出开会学习,我和弟弟两个人天天在外面野玩,饿了就吃食堂的师傅给打的肉火烧或糖火烧,直到爸爸妈妈回家,这时大多时候是晚上了。(那时候社会治安多好,也没有偷孩子的🤗)我记得仓上中学在仓上村的西边,学校建在河边,从当时的地貌看很多年以前这条河应该是水量很大,因为学校的地势比河底的地势高出约五六米高,且不是人为筑堤形成的,所以,应该是河水冲刷而成的,由此推断,当年的河水应该很大。但我在仓上住的时候这条河已经很小了,河面宽约有十几米,河水深一般也就是三四十公分,河水清澈见底,河上有一座小桥。我们常在河边玩耍,夏天河水哗啦啦流淌,我们在水中嬉戏,水中没有鱼,有的都是矸沟石,似乎没有鹅卵石,没有泥土。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姑姑给我和弟弟一人买了一双鞋子,父母外出学习,我和弟弟到河边玩耍,将鞋子放在河边玩完了就走了,等爸爸妈妈晚上回家时发现鞋子不见了到河边找时,鞋子早已不见踪影(据说还是什么大集,哈哈😊)。冬天,河水结冰,我们就在上边抽陀螺玩。学校后面是一个果园,里面种了杏树和桃树,周围用花椒树做篱笆墙,因为疏于管理,果树上几乎没有果子,我们常到果园去玩,一般都是在河边玩完了就到果园玩,有时白天还会在教室玩,学生们不上课,就会把桌子板凳都摞在一起,然后我们就爬上爬下,有一次,我们爬上桌子时,桌子倒了,我从上边摔下来磕破了头,到现在我的头上还留有那时的伤疤。晚上爸爸没事的时候会带着我们去照麻雀,没错是“照”,在没人住房子里,晚上会有很多麻雀,拿手电筒一照麻雀就看不见了,它就会掉下来(哈哈😊)。那时候,吃饭前都要背诵毛主席语录,因为我和弟弟是小孩子,所以,吃饭前都由我和弟弟带着大家背诵毛主席语录,谁要是去晚了,那就只能自己背语录了。😊幼年时期,仓上的记忆是比较多的。文革后期,我们家回到了老家寿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