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循环播放,录音不能完整播放。请您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完整诵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孙睿妍</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牟维和(桓台世纪中学教师)</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诵读:阳阳姐姐</p> <p class="ql-block"> 牟维和老师简介: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高级教师,诗意的写作创始人,《语文报》《意林》《语文周报》《少年先锋》《学习方法报》等报专栏作者。辅导学生在《人民周刊》《经典美文》《意林》《做人与处世》《语文报》《最文摘》《少年先锋》《语文周报》《作文周刊》《中学生阅读》《中学时代》《疯狂作文》《作文指导报》《学习方法报》等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八百余篇。辅导学生在“叶圣陶杯”“语文报杯”等全国作文大赛中多次获得全国特等奖。有三人次获得“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发表专栏作文教学指导文章近百篇。研究成果《主题式作文系列化教学研究》获得淄博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淄博市十二五课题《诗意的写作》获得淄博市第七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让文字绽出一朵花》是《诗意的写作》(学生作文版〉的理论指导版。</p> <p class="ql-block"> 乡下老家种着一棵香椿树,据说是太奶奶小时候种下的。这棵香椿从清苦的年代走来,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得好:“三月八,吃椿芽儿。”阳春三月,香椿芽开始萌动,露出带着细小绒毛的小芽。风一吹,微苦的清香就香满了整个春。</p> <p class="ql-block"> 我与奶奶都爱香椿,爱它别具一格的名字,爱它独特的香气,也爱它炒菜的鲜美,更爱它在以往物资匮乏年代里的付出。香与苦相互交杂,像极了奶奶那一辈人苦中带甜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奶奶给我炒香椿炒蛋时,总会回忆起她年轻时。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家里普遍都穷,经常就是野菜糊糊、窝窝头度日。“门前一棵椿,青菜不担心。”这香椿就变成了她清苦日子里唯一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 新采下来的香椿芽带着氤氲的香,但它并不像槐花那么张扬——隔着好远呢,就闻到了。你非得将鼻子贴在嫩芽上,才能闻到那可以将人的心肺都清洗过滤的味道。新鲜的香椿芽与老母鸡新下的蛋,还有葱、姜一同倒入锅中,中火翻炒片刻,一盘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香椿炒鸡蛋就出锅了。香椿的暗紫更反衬出炒鸡蛋那油光光的黄,给人视觉上的享受。香椿香与蛋香相互交织缠绕,让淡薄的春风裹上了几许诱人的芳香。</p> <p class="ql-block"> 香气勾来了嘴馋的邻居们,或端着菜缸,或拿着窝窝头、煎饼,咯吱窝里再夹双筷子,毫不作假地穿堂入室,在奶奶热情的招呼声中,夹一筷子香椿炒蛋,然后咬一口窝窝头,两种美味在口腔里迸发,消除了忙碌一天的疲累。</p> <p class="ql-block"> “老张这手艺真没话说……”“嗯,这香椿也新鲜,有多的也给我拿点……”大家伙儿吃着、聊着、笑着,一份香椿炒蛋就使淳朴善良的乡亲们如此满足。闲话家长里短中,这盘菜就吃完了。邻居们走之前,奶奶会一人送一小把香椿,让他们拿回家去尝尝鲜。</p> <p class="ql-block"> 除了炒鸡蛋,香椿配面也照样绝佳。就用热水加醋和香油,泡一小碗剁碎了的香椿芽咸菜,等到面条熟了,用凉水一浸,而后捞出来,将适量香椿芽和浸出香味的水倒进浸过凉水的面条里,用筷子搅拌均匀,就是一碗令人食指大动的凉面。做法简单,却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香椿陪伴了奶奶大半生的岁月,也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即使后来全家搬到了城里,但那棵香椿树和那香美的记忆却一直深植我心中。每年刚开春的时候,奶奶就在鼻子上夹个老花镜,举着台历,仔细看着日子。待她觉得香椿该发芽了,能摘了,就一遍遍催我们回老家摘她的宝贝香椿。因为念念不忘,所以心灵感应强烈。这么些年来,每次回老家摘到的香椿,都是最嫩最鲜、做菜最美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这是独属于奶奶的香椿情结。香椿的清香,萦绕了她的岁月,而香椿带给她的幸福,亦在流年里回溯。</p> <p class="ql-block"> 【点评】一棵香椿树,香了一整个春天,也犒赏了几代人的味蕾。一个“爱”字,将“我”和奶奶对香椿的情愫明白托出,香椿映照了老一辈人朴素的一生,它的美味则为贫苦的老百姓平添了一份幸福的滋味,作者通过回忆奶奶做香椿炒鸡蛋、香椿面条这两道小食,以及与邻居分享香椿、返乡摘香椿的情节,表现出了对香椿的喜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