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名一一书法临帖之选帖

方圆

<p class="ql-block">  准备学习书法了。纸也备了,墨也买了,毛笔选了一支又一支,万事齐具也,只是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起步。大家都说,临帖是学习书法起步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书家终其一生的基本动作。可是,在皓如烟海的法帖中,选哪家、哪种法帖来临习呢?这可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现就如何如拉直这个问号,谈谈我之浅见。</p> <p class="ql-block">  学书者起初选什么样的法帖来临习,可不是一件小事,如同男女相亲,相准了,自头偕老,执手终身;选错了,别别扭扭,中道分手,前功尽弃。也如人生初始选择职业一样,选对了,事业蒸蒸日上,选错了,一辈子窝窝囊囊。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米芾,长时间临习唐代大家的法帖,笔画精准,功夫至深,写谁象谁,被誉为集古字之大成者。然所写作品,长时间陷入唐人窠臼,没有风格,没有气韵,仅仅是位书写者。苏东坡指点他,上溯魏晋,主攻王羲之。米芾信其言,践而行之。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终成风格独特而为世人钟情的米字,雄据中国书法巍峨雄壮之金字塔之上端。</p> <p class="ql-block">  篆隶楷行草,上下几千年,刻帖,碑拓,浩如烟海,虽不能尽读,日常生活中总能接触一些书法作品,这其中总有你喜欢的,甚至有让你心动的。人们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也是对这幅作品再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溶进了欣赏者的性格、阅历,甚至所从事的职业。有的一见钟情,有的众里寻她千百度,有的还要媒约之言,经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就是你合适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学书要从楷书临起,或欧阳询,或颜真卿,或赵孟頫;有人说学书要从篆书临起,或石鼓文,或峄山碑,或邓石如小篆;有人说学书要从隶书临起,或曹全碑,或张迁碑,或好大王碑;也有人说学书可直接临行草,或王羲之,或孙过庭,或王觉斯。以上有这么多多的"或",怎么办?我认为,只要你确认了你所喜欢那一个,就可以动手临习了。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家族书法传承的支流,这就是后辈在先人的薰陶下,耳濡目染,自小就习惯了一种风格,并融入其中,从而使审美格调陈陈相因,两晋的王氏家族大王小王至智永、唐代的大欧小欧、明代的文征明家族即为典型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  学书临帖之选帖最忌讳的事是:临摹所谓导师之手迹。现有许多自诩为书法大师者,开班授徒,天花乱坠地描述自家书写之高超,诱导时人按照自创的路径行进于书道。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大师、导师之流,最多得古人之皮毛,自行尚不能致远,又何能引他人登堂入室?如此临写,只能误入歧途,自毁前程。临写近代书家之字帖也未必可行。时下学启功之行楷、刘炳森之隶书和李叔同之弘书的人很多。不能否认以上三家为近代人书写水平的高峰,但这仍不足以为学书者楷模。启功之书取唐宋之法,但取唐时,法不及唐人森严,时有草率之笔;取宋时,力不如赵佶,时有墨猪之笔。刘炳森隶书虽有自我风貌,但工整有过,雕琢太甚,少了书法率性之情,飘逸之风。而李叔同的书法,全在字外功夫。那些经历简单、涉世不深、学识浅薄之徒,何尝不是东施效频、入而不上其道耶!</p> <p class="ql-block">  其实习书者临帖之选帖,与个人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唐朝以前,二王中,小王献之,被书家推崇,习者众众;唐朝时,因太宗皇帝喜欢大王羲之,特别是《兰亭序》,世人由此一边倒而慕拜。明朝因科举需要,文人都写台阁体;前清康乾喜欢董香光的字,如之而馆阁体盛行。我之习书,初始临的帖是小学和初中老师安排的描红楷书,谁家的,不记得,大体可判断为,颜或柳两家,上世纪六七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各领域无不推崇法家,颜、柳二人可谓书之法家也。读高中时,大幅标语、墙报栏盛行,我是学生中主要写手,自然要学习各种美术字,又黑又粗又大,方方正正,全无艺术可言。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书法大潮滚滚而来,习书者方可有更多的法帖来选择。习书选帖亦与个人的情趣和性格有关系。同样是篆书,崇尚整饬美的人,便推崇秦篆,性格洒脱的人可能相中的是金文。性格沉稳的人,可能是一帖终生;情趣多元的人,似乎朝秦暮楚,不断变化手中法帖。我习书40多年来,从隶入手,《曹全碑》、《乙瑛碑》和《史晨碑》,风格相近,属于端庄、秀美之类。一段时间,钟情《灵飞经》,灵动而多姿。当然我眼前出现最多的还是王家的行草书,始终手不释卷也。</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之言仍不足以拉直学习书法临帖如何选帖之问号,每个学书者最终如何选帖,选什么样的帖临习,还是要靠学书者自悟。正如先贤所言,学书能成者,勤奋和天资各占一半。所谓天资即为学书者之悟性也。学书临帖选帖之要,在于学书者自己的对各类法帖的感觉,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坚定地所爱,并能努力地、持续不断地为之付出,学书之宏愿一定能夠实现!</p><p class="ql-block"> 袁文长二0二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于天鹅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