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蜡烛工业——发展、抗争、转型</b></h1> 蜡烛,在我国历史久远,但以石油蜡为主要原料的近代蜡烛产品是1840年以后,才开始从国外进口到中国,当时俗称为“洋蜡”。<br> 二十世纪2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以后,于1925年开始利用抚顺西露天矿的油母页岩制取页岩原油生产石蜡,进而生产蜡烛。中国蜡烛工业真正发展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br>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迎来了我国蜡烛工业的发展大潮。 我国蜡烛工业走过了手工作坊、工业化、国际化三个阶段。在2000年以前的20年时间里,发展速度高达10%-30%,到2000年蜡烛出口额达到了1.75亿美元。这期间,在蜡烛的配方技术、容器技术、真空制造技术、流水线生产技术、生物质原料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到2004年出口创汇已达近5亿美元,产品行销161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量占当期世界的45%左右,贸易额占30%,排名世界第一位。蜡烛成为我国日化行业国际化程度最高、贸易量最大的细分领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蜡烛工业的鼎盛期,涌现出大连达伦特香氛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金王应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旷世智源工艺设计有限公司、美通日用品(杭州)有限公司、中山中南烛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div> 2005年,美国商务部开始对我国出口美国的石油蜡烛进行反规避调查,这是历史上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进行的第一次“反规避调查”,决定对中国出口美国蜡烛产品征收108%的关税。2005年末,“欧盟蜡烛行业协会”和“欧洲蜡烛制造者联盟”分别向欧盟贸易委员会申请对中国蜡烛进行反倾销调查。尽管中国日用化工协会和行业企业积极应对,但还是没能改变结果导向,我国蜡烛行业遭受重创并忍痛吞下了这个苦果,出口企业从2006年的近千家下降至2010年的不足百家,规上企业不足10家。 <br><div> 2014年5月14日,欧委会又对原产自中国的蜡烛产品发起反倾销“日落复审”立案调查,经过行业积极有力应对,取得胜诉。2017年中国蜡烛出口36.5万吨,出口额6.13亿美元,我国蜡烛行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br></div></div> 几轮反规避、反倾销的事件,对蜡烛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迫使中国蜡烛行业走上了抗争、转型之路。<br> 首先,进行全球布局。行业企业先后在东南亚、欧洲建厂,如各骨干企业纷纷在越南、泰国、波兰建设工厂等,开发使用所在国当地资源,在市场地建厂与当地企业共存、共进。<br> 其次,进行产品转型。主体从蜡烛向固体香氛(香氛蜡烛、香氛膏...)、液体香氛转型。经过几年的转型之路,中国香氛行业蓬勃发展,行业除了大连达伦特、青岛金王、宁波旷世、杭州美通等骨干企业之外,相继又有一大批新锐企业进入香氛行业,涌现出了多个中国香氛品牌,如祝安、金王、芬缘、艾洛玛、椿山、观夏、野兽派等。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大连达伦特香氛科技有限公司</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青岛金王应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宁波旷世智源工艺设计有限公司</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美通日用品(杭州)有限公司</h5> 现如今,中国香氛产品已成为国际香氛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产品遍布世界各主要市场。与此同时,近几年也催生了中国香氛市场的快速发展,成为现阶段日化工业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中国蜡烛工业实现了发展、转型,正阔步走在全球全价值链的道路上。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上海椿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北京广宜科技有限公司</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上海野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h5> 目前在中国市场,香氛产品还是一个后起之秀,在全球千亿级的香氛市场规模里,中国仅占了3%左右的份额。可以说中国的香氛市场还是一片亟待开发的新大陆。随着人们对香氛产品的逐步认知和接受程度的增加,随着00后及05后们逐渐成为市场的消费主体,以及在人们注重生活品质的大潮流下,香氛产品将越来越受青睐,中国的香氛行业也终将持续跻身于这条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