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读者诸君:你想了解海陆丰的海防军事历史吗?你想领略明清时期碣石卫将领的风采吗?可是当你翻开明清时期的历史书籍和海丰县志时,你会感到一阵迷惘和遗憾。600多年厚重的碣石卫海防历史,几乎留下一片空白,其中没有俞大猷横戈战场,克敌制胜的具体战斗事迹,甚至连歼灭倭寇的主战场都写错地点;也没有白马山下郭成总兵擒获倭王的英姿,以及大海盗曾一本逃窜东都岭的狼狈相;更没有记述碣石子弟兵在虎门炮台全部战死的英雄本色……。因此,每当我徘徊在碣石卫城、捷胜城和坎下城遗址时,一幕幕历史场景顿时涌上心头,仿佛当年英雄们挥刀向侵略者砍去的咆哮声,当年将士们在战阵中粗犷的呐喊声,还有让人血脉贲张的战斗场面,不时响起在耳畔和闪现在眼前。然而,过去金戈铁马的将领英姿,以及血火相搏的海防历史;至今已消失在岁月远逝的沧桑之中,渺无痕迹;让你失去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而令人扼腕长叹!笔者有鉴于此,试图以忠实于历史的文字,重现当年海陆丰名将的风采,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吧——</b></p> <p class="ql-block"><b> 公元1394年底,时当明洪武二十七年冬,凛冽的寒风吹刮着海岸红树林和箖头树叶,透过彤云的惨淡日光,广东都司花茂将军奉命带领一支虎贲之旅,在石桥场3000多名盐丁的欢迎下,抵达了海丰县东南海岸。翌年,碣石卫城在玄武山下的海沙滩上巍然耸立,与唐代兴建的1.5公里长的济人桥,成为古代海丰县的两座伟大建筑。花都司亲自统率卫指挥使丘陵和指挥同知、佥事等13员高级将领,以及中、左、右、前、后五所千户田实、韩孚、黄越、黄浩、邓恭等67员中层将领,带领5600名旗军驻防碣石卫城。与此同时,花茂派遣千户盛玉率领旗军1200名官兵,驻防甲子门所城;派遣千户侯良率领旗军1111名官兵,驻防捷胜所城;派遣千户杨勋带领旗军1145名官兵,驻防平海所城。500多年前的海丰县石桥场,虽是唐代以来闻名全省的主要盐场,也是国家重要的盐税来源地,每年产盐24000余石,约有1500多两白银的盐税收入。但至明初仍是一片荒漠的海滩,海天之际只有嗷嗷鸣叫的海鸥声和来往于海湾的帆影,还有剽悍嚣张的海盗,不时驾着舢板,出入于这片海湾的岛屿之中,明目张胆地抢掠过往的商船队。又兼东南沿海传来了倭寇入侵的消息,引起了大明皇朝的警觉,派出这支虎贲之旅驻守于海丰这片荒凉的海岸,遂催生了碣石这个海防城市的诞生。逮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十一月,地方豪强苏利被实授为碣石总兵官起,至光绪末年最后一任总兵官李梦说止。终清一代,累计历届碣石镇有89任77名水师总兵官,率领麾下副将、参将,以及中左右三营游击等扼守着这座祖国的海防城市。这时期,海陆丰海防名将辈出,激荡岁月,叱咤风云。其中有追随林则徐的抗英名将黄贵、李贤、洪名香、刘大忠等,有保护祖国南大门的抗法名将刘永福、冯子材、王孝祺等,也有追逐海盗英勇战死在东沙海域的悍将李长庚等,还有中国第一位提出禁毒的苏明良将军,就是他在出任碣石镇第16任总兵期间,目睹某些碣石子弟吸食鸦片后萎靡不振的现象而提出,并在碣石城內开始实施禁毒的。</b></p> <p class="ql-block"><b> 在明清漫长的517年海防岁月中,碣石卫所培养的水师人才难以统计,走进这座名城的海防将领也不知凡几。苗之秀、曾成、陈昴、刘大勋、洪名香等历代将领,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边疆的安定,在海陆丰这座海防重镇中,抛洒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热血,捍卫祖国南疆的广大海域。他们使命在肩,蹈海横戈,克敌制胜。500多年来,这些忠贞为国的血性将士,有的在海洋巡查时被大风浪所吞没,有的在与倭寇、海盗的搏斗时牺牲;在血与火的冲突中,大多数成为无名英雄。至今,他们在这片热土中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长期被岁月的尘埃所遮掩,令人思之至此,亦不禁扼腕长叹!</b></p> <p class="ql-block"><b> 铭记历史,崇尚英雄;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为了宣扬先烈捍卫海疆的英雄事迹,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笔者长期来风尘仆仆地奔赴海陆丰沿海各地调查,追寻碣石卫历代将领枕海横戈的英勇历程,广泛地搜集他们歼灭倭寇、海盗的战斗事迹。根据历代史志中蛛丝马迹的记载,以及明清摩崖碑刻、民间笔记和口述资料等,大海捞针般地搜集有关资料。然后通过归类整理和甄别真伪,有了初步的收获,汇编成明代驻临碣石卫的指挥使、总兵、惠潮参将、守备和岭东兵备道等名录,以及清代碣石镇总兵、署总兵、副将、平海营参将和左、中、右营游击(都司)等名录。累计编入本书的将领传略共有194名(明代48名,清代146名)。其中清代碣石镇总兵传略计有67篇,占清代历届75名总兵人数的90%,是本志最完整的主要人物传略。然而,岁月荏苒,潮声消逝,碣石卫的历史毕竟距离现在已经遥远;加上史籍对碣石卫海防的记载也极其有限,有的资料埋没在浩瀚的古籍图经中,难以搜集完整。有的将领虽略知其名,但人物履历却因记载不全,其传略只好付之阙如。总之,编者千方百计地通过翻阅史籍、笔记和族谱寻找零星的记载,通过采访历代流传下来的口述资料,将一叠叠分散的历史记忆碎片有机地组合起来,尽量再现每一位碣石将领的人物风采,以此追慕和缅怀每一位为国献躯的海防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沧海澎湃,潮声起落,浪花淘尽英雄。行文至此,我的脑海浮现出每位碣石卫将领的英姿,恍惚中看见他们在战船上驱逐倭寇、海盗的无敌气慨。如今,他们的英灵已化成一串串闪烁在夜空的星座,照亮了海陆丰历史的南海夜空。在碣石卫600多年的海防沧桑中,这些将星在宇宙空间闪耀着一缕缕明亮的光芒,给后代传来了一股爱国主义精神的温暖。夜深人静,当我编写好每一位将领的传略后,走到阳台朝着五坡岭方向仰望浩瀚的星空时,我的脑海就会浮现碣石卫海防将领的英姿,不禁心潮澎湃、联想蹁跹;作为这片山海之乡的后代子民,我们绝不会忘记先烈为捍卫南疆海防所作出的牺牲,绝不会忘记他们为祖国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南疆的海防事业,将通过他们的传略永远记住历史,也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叶良方</b></p><p class="ql-block"><b>2016年夏于海丰县城北郊五坡斋</b></p> <p class="ql-block"><b> 后 记</b></p><p class="ql-block"><b> 《碣石卫名将传》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海丰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值此书顺利出版之际,笔者谨对海丰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卓凛波、副县长陈凯婵、财政局长林国义、县政府副主任罗家杰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敬意!并向金六福吉祥珠宝、国际黄金珠宝董事长曾广泉,香港著名诗人、风采出版社林春华社长,海丰仁荣中学董事长陈介仁,以及张永明、廖智凯、吴伯赋、杨生和等先生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对本书审稿的潮学中心领导和专家致以敬意!并对为本书设计了封面的黄海潮、吴清堂、陈先帆和插图的叶小玲、陈佳作等,表示衷心的感谢!</b></p><p class="ql-block"><b> 去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013年度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结项成果《海防名城碣石卫》之后,接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来电鼓励。深圳市《晶报》知名记者幽壹特地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阅读,还有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薛晓东、汕尾市委副秘书长谢威宣、汕尾市纪委会温建维主任以及刘蛰、林俊绵、陈先帆等先生,对我在海陆丰军事历史的开创性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赞许。同时要求我继续扩大对《碣石卫志》系列内容的记述和编纂。读者和朋友们的广泛好评,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b></p><p class="ql-block"><b> 《碣石卫名将传》是碣石卫志系列的第二部志书,内容主要是对明清时期碣石卫名将予以树碑立传,还原其堙没在历史尘烟之中的事迹,以此弥补海陆丰海防历史的缺憾,填补碣石卫历代将领传略的空白。同时通过书中的名将传略,来展现碣石卫的人物风采,弘扬海陆丰的文化特色,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诗人吕烈闻讯特地发来《酹江月•贺〈碣石名将录>付梓》词曰:“可堪回首,犯边境,明火强梁倭贼。驾舰长驱三百里,谁领雄兵御敌。卫国心高,安民意切,猎鼓声声急。千门同庆,列箪迎接飞鹢。 天下今日安澜,又谁能想起,当年烽镝?赖有良方搜史料,瀚海钩捞沉戟。浩浩汤汤,长歌迴竭石,抚怀忠魄。波澄天阔,拨云同赏初日。” </b></p><p class="ql-block"><b> 这次,笔者根据潮学中心专家对《碣石卫名将传》第二稿审阅后提出的意见,再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名将传略从原来的180名增加到此稿的192名。此书编纂过程中,也得到了碣石卫将领后代叶小燕、苗国华、蒙世伟、刘蛰、廖智凯、陈赠、王文哲、苏武涛、卢再紧等的支持,以及文史同仁郑守治、苏贵涛、张裕斌、李龙、曾木清等提供的相关资料,就此一并致谢。</b></p><p class="ql-block"><b>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编著此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海陆丰碣石将领的空白,记录他们为国浴火奋战的事迹,更是为了汲取海防历史的经验教训,树立年青一代正确的英雄人物观,振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侵略者的挑衅敢于亮剑。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反侵略战争做好思想准备。</b></p><p class="ql-block"><b> 叶良方</b></p><p class="ql-block"><b> 2019年7月30日于海丰县城北郊五坡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