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样的春愁 作者: 许知远

宁静

<p class="ql-block">作者: 许知远 绘画: 范筱理 </p><p class="ql-block">朗读: 宁静 制作: 宁静</p> <p class="ql-block">  郁达夫在他13岁那年,考取了杭州的学堂,因此他要离开小镇上 那个刚刚认识的漂亮姑娘。多情甚至滥情的郁达夫经历了沉沦的青年之后,开始了对于少年的回忆。《水样的春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文字之一,那种单纯而又洁净的少年情怀,掺杂着萌动的羞涩 与恰到好处的忧伤。</p> <p class="ql-block">  比起少年维特的矫情,这个东方少年更舒畅地进入了我的心灵。阅读这篇文字时,我14岁。似乎也正处于类似的情感中。我找来杭州的地图,看着那条弯曲的富春江如何蜿蜒地流过那个叫富阳的小城。 我拼命地将自己的身份转化成那个羞涩的13岁少年。 在北京凛冽的掺杂着大量黄沙的春风里,我幻想着自己漂游在缓慢的富春江里,幻想着那个姓赵的姑娘。我甚至固执地认为,那姑娘的脸上 一定点缀着浅浅的雀斑。尽管整篇文章的叙述是那么缓慢,但结尾处还是给了我一个极大的刺激。</p> <p class="ql-block">  在临行前的晚上,喝了点儿酒的郁达夫走进了姑娘的家。正好家里没人,这时,蜡烛也灭了,只有月光溜进屋内。那一刻,少年借着酒劲儿,大胆地握住了姑娘纤柔的手。经过犹豫或者说象征性的拒绝后,少女的手,终于安静地躺在了少年郁达夫的手中。</p> <p class="ql-block">  这看似简单的回忆,蕴涵了怎样的惊心动魄。两个少年人被一种极度的喜悦和紧张刺激着,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也是感同身受。当然,在阅读的同时,我还有一种莫大的失落——为什么那个少年不是我。</p>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陷入了水样的春愁。我被一种紧张与忧伤包围着。我时刻期待着 也有一只能被我握住的小手儿,在偶尔晴朗的月空下,我反复想象着 那个细微而又惊险的动作。 <p class="ql-block">  郁达夫的春愁,已经过去快一百年了,我不得不叹服文字的力量。那个夜晚刻骨铭心地留在了我成长的岁月中。而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也都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那个羞涩而又胆大的少年,走进那片 如水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b>主人公:</b>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p> <b>画家:</b>范筱理,男。武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当代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为武汉市美术年展、武汉印象。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社会深刻的了解,绘画作品深邃大气,并具有思想性和人文关爱之情。 <b>主播:</b>宁静,女,大学,湖北武汉。本人热爱文学、朗诵、歌唱、旅游、游泳。从生活点滴中感悟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