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荆坝史话

雄鹰

<p class="ql-block">  茅荆坝,位于喀喇沁旗西南,是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的界山。茅荆坝辽代称马盂山,因其有一峰名光头山,上有一组石崖,形似辽代马盂壶顶部的鸡冠状盖子而得名。金代称袅岭,因其主峰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清代初期称默沁达巴罕山,系蒙古语,意为白首山,因其诸峰秋冬季节积雪不消而得名。后演变成茅荆达坝,清中期演变为今名茅荆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传,茅荆坝曾是西汉武帝王朝的秘密牧马地,西汉飞将军李广任右北平郡太守时曾在此游猎,并留下“打虎石”的传说。《契丹国志》(卷22)记载 “中京承天太后建,中京之地,奚国王牙帐所居。奚地居上、东、燕三京之中,土肥人旷,西临马盂山六十里,其山南北一千里,东西八百里,”这个范围也正好与《中国历史地图集》(1974年出版)第六册宋、辽、金时期所标出的马盂山位置相同。《浅说辽代马盂山》(吉平著)载“马盂山是横亘于河北省东北部的平泉、隆化、围场县以东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宁城、喀喇沁及赤峰市(今松山区)以西以南一带的山脉,也就是今称为七老图的山脉 。”茅荆坝是七老图山脉的主体部分,因此,在辽代,茅荆坝属马盂山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盂山是契丹族的发祥地,《辽史.地理志》卷37记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示不忘本云。”这则传说反映的是契丹民族的形成过程,耶律氏和萧氏两大部落原各生息于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流域,后二部落通婚,逐渐融为一体,并重新分成八个部落。这也是契丹两大姓氏世代通婚的原因。云南现存的明代《施甸长官司族谱》中就有一幅青牛白马图,族谱中有“白马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乘男到,青牛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驾女来”的诗。此图为族谱中的插图,山丘象征木叶山,两麓的八棵劲松,象征契丹八个部落。传说中的这个神人就是契丹的始祖奇首可汗,据传他是此地西汉牧马人的后裔,土河就是发源于马盂山的老哈河,白马则是西汉时期战马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茅荆坝金代称袅岭。《金史.世祖纪》载“大定二年(1162),右副元帅布萨忠义大败斡于袅岭西陷泉。”文中所载袅岭,即今天的茅荆坝,陷泉即今之茅沟河。</p><p class="ql-block"> 袅岭上有峰名连阴寨,意思是大雾弥漫的山峰。山因紫雾而峥嵘,雾因灵山而凝重。茅荆坝的雾神奇,变幻莫测,有时像天女缦纱,摇曳风情,有时像万马奔腾,壮美山河。</p><p class="ql-block"> 茅沟河是袅岭最深的大峡谷之一,全长15千米。沟壑纵横,溪流逶迤,鸟语花香。最美的是深秋时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金史上记载的“陷泉之战”就发生在就里。</p><p class="ql-block"> 《金史》卷6对发生在这里的“陷泉之战”有描述:开战早晨“时昏雾四塞,跬步莫视物色”,“大雾晦冥”,金军利用天赐神雾偃旗布阵,契丹军却被蒙在雾里。开战后又“既阵雾开,少顷晴霁。”契丹军仓促应战,加上河两岸是沼泽地,人马难行。最后,契丹人惨败。契丹军8万,死1万数千,被俘5万,几遭灭顶,余部缓退金袅岭,借连阴寨关塞大胜金军。战争遗址陷泉之战的古战场,就在今河北省围场县七家镇茅沟河谷。窝斡之母徐辇率5万老弱辎重的宿营地落括岗,就是七家镇所在地西南2.5千米处的骆驼脖子一带的山坡。 </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茅荆坝一带成为兀良哈蒙古部落“三卫之朵彦”的游牧地,随着蒙古游牧的到来,茅荆坝被蒙古族人称为默沁察罕陀罗海山,意为白首山,盖因茅荆坝诸多山峰巍峨高大,秋冬季节常有积雪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  清代茅荆坝的名称,文献记载多有不同。《钦定热河府志》(和坤撰写)卷66山川条用蒙古语明确记载茅荆坝为“察罕陀罗海山”,汉译为白首山。《承德府志》(海忠撰写)卷15山川也用蒙古语记载为“察罕陀罗海山”,第17卷载“四无居民,坝上有连阴寨,秋冬积雪不消。又有一石梁广丈余,名阎王鼻子,陡临深涧,险绝无极,轮蹄过此,必留意焉。俗称茅荆大坝即此”。清道光年间山西学者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卷2以蒙古名记载为“默沁达巴罕山” 。“茅荆坝”之名应由蒙古语“ 默沁达巴罕山”的译音演变而来,“达巴或达巴罕”,汉语意为山岭。“默沁达巴罕山”汉语意为“白头山”。至于一些文献中记载的“毛金坝、毛金大坝”等,应该都是蒙古语“默沁达巴”的不同译写形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韭菜楼是茅荆坝主峰,海拔高约1806米。南北各有一峰,坐落在高山草甸之上。因此峰顶部的草甸上盛产野生韭菜(筒葱),故名韭菜楼。又因此峰森林茂密,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一年四季随季节变化纷呈九色,故又名九彩嵝,嵝是山顶之意。远远望去,双峰高高耸立,气宇轩昂,群山伏首,海纳百川,茫茫林海,分外妖娆。丝丝薄雾似轻纱掩体,撩动心弦,涓涓的高山流水恰似甘霖,温情脉脉,偶遇的高山彩虹,光彩瑰丽。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茅荆坝是辽河水系与滦河水系的分水岭,一山之上起源两条河,一条向东流叫锡伯河而成辽河源,另一条向西流叫茅沟河而成滦河源。茅沟河就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中藏水,历史有名。一山出二水,一脉成两源,乃神山圣水。</p> <p class="ql-block">  清代茅荆坝地处木兰围场之东围场,皇家曾在山顶上狩猎。至今还常有碎瓦、陶瓷、箭簇、矛头等物发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途经茅荆坝时,看到秀丽的风景,有感而发,作诗一首:“古木苍山路不穷,霜林飒沓响秋风。临流驻辟归营晚,坐看旌旗落日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二十一日,史部主事李调元因处理秋谢公务,途经此山,曾借宿山神庙(位于今新开坝公路隘口西),作诗云:“曲折峰头下,浓云拨不开。却从平地看,始觉自天来。花满千山雪,泉奔壑万雷。非言同叱驭,马首正东回。”</p> <p class="ql-block">  李调元所撰《出口程记》这样记载茅荆坝:四月二十日,晴,至毛金坝,宿。是日所过,溪流清浅,四山多树,异花匝地,嘀鸟时闻,但为喀喇沁王围场,禁人樵采,也无内地佃民耕垦,是以一百二十里并无居人。而沿溪柳尚未叶,桃初含蕊,风气也异。薄暮始抵毛金坝山岭,借宿山神庙,树栅为篱,狐嗥啸,一灯啖啖,寒星在户,是日始觉有行役之苦。</p><p class="ql-block">二十一日,大雪,登毛金大梁,在天之半,悬岩大壑,叠翠重峦;大风吹衣,白雪绕足。阪作之字,栈出重霄,羊肠熊耳,不足为险矣。其道平治,因月前阿米都布鲁罕初过,华言活佛也。有花满山,如锦如火,花四瓣,倩紫色,木本,高二三尺,无叶,干似栀子,不香,而土人呼为大紫香。又有小白花,木本,叶似榆,高亦二三尺,一茎十二朵或十三朵,每朵五出黄须,似稻花,俗呼为蚂蚱腿,然皆不知究何名也。乃知奇花异木不列嵇含《草木状》者多矣。下岭向南行,有溪出山岭下,奔轮激石,活活有声,亦向南流。而沿沟柳榆,又皆着叶,相隔一岭,而天时不同如此。</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黑客被茅荆坝的雄伟所折服,留下了很多诗句和文章,为世人所传颂。</p> <p class="ql-block">文字:雄鹰</p><p class="ql-block">摄影:雄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