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您好,我是范爱华,又到了我们好书共读的时间了,与您共读一本书,每天阅读一点,累积一点,成长一点!</p> <p class="ql-block">三焦</p><p class="ql-block">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p><p class="ql-block">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p><p class="ql-block">“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如果人不阴平阳秘的话,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阳气不能卫外,寒邪就容易侵袭,寒一入里则生内热,这个热是为了驱寒而逼出来的热,所以中医不叫发烧,在《伤寒论》里一律叫发热。</p><p class="ql-block">“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黄帝内经》把一年的气分为六气,第一气就是厥阴风木,所以春天最容易感受风邪,风邪“留连”不去,到夏天的时候,就会出现心脏的病变和腹泻。一般会把“洞泄”翻译成腹泻或急骤的泄泻,这就是没结合前面《四气调神大论》一起看,那篇里说“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洞”指的是心脏问题。为什么“春伤于风”就会得心脏和腹泻的毛病呢?这里面的原理是:春伤于风邪,肝木伤,则不能生火,火不足,则心气内洞,就是心脏出问题;肝木伤,则不能生火,火不足,到夏天时,火又不能生土,脾土就弱,脾土弱,则水谷不化,就出现吃什么拉什么的腹泻。</p><p class="ql-block">你们千万不要小瞧一件事儿,就是身体里面的垃圾能成为粪便,并以条状黄软、痛快地拉出来是件简单的事儿。这可是我们生命里最精细的一件工作啊,如果粪便毛细,属于心肺大虚;如果夹杂食物,是脾虚;如果便秘,是大肠燥气过重,或中焦气滞;如果不成形,是大肠火不足;如果有拉不尽的感觉,是肺气虚……可你到医院检查,是检查不出什么虚的。虚,一定先在“无形”上虚,让你看不见,然后慢慢才进入“有形”。就好比有人总在无形中伤害你,无形的东西积累多了,就成了有形,总有一天,你就不干了。</p><p class="ql-block">内洞,指心洞,就是心里发空,心悸,心慌。古人认为心里面的窍最多,有七窍,所以最玲珑、最机敏。但若心精不足,窍就闭合了。</p><p class="ql-block">比如现在很多人说自己记忆力不好,什么都记不住。古人认为这属于心精不足,心之官为思,心、脾精不足,记忆力就差。这时医生就爱上两个药:远志和石菖蒲。用远志祛痰开窍,用石菖蒲开通心窍,安神益智。</p><p class="ql-block">用过石菖蒲、远志后,窍是开了,但持续性不强,还是记不住事儿。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心血不足。窍虽开了,心血不足的,开的这个窍就定不住,支持不了多久,就又闭住了。如果在方子里加上红参或党参,专门滋补心肺之气,心肺之气足了,心血也足了,随着远志、石菖蒲的祛痰开窍,这个病才可以治愈。</p><p class="ql-block">我越讲《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就越发现在中医文化里,逻辑性非常强。病,一步一步怎么得的,知道了怎么得的,就知道如何去掉它,或如何不得这个病。</p><p class="ql-block">还要强调一点,中医看问题,主要看前一季,夏天得的心脏病和腹泻病,全是春天没有养好,千万别找眼前的原因,要找前一季的原因,夏天的病,要找春天的生发之机,因为病根在春。</p><p class="ql-block">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p><p class="ql-block">这句就是说: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甚至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就这样交替伤害人的五脏。</p><p class="ql-block">下面讲一下原理。“夏伤于暑,秋为痎疟”,暑,就是火热,心火克肺金,金就是肺。到秋天就为痎疟,这个痎疟,大家现在先别着急,后面专门有《疟论》篇细讲。</p><p class="ql-block">总之,大家记住,夏天伤于暑湿,火熔金,秋天就得肺病,咳嗽、打摆子、过敏症等,要想不得这些病,就得夏天养好。治病高手和低手的差别在哪儿?高手治原因,低手治结果。就是庸医永远是治结果,病,长皮上了就治皮,这不对,皮上的问题一定是治肺,高手一定治肺、脾,为什么你皮上都烂了?和肉一定有关系,肉就是脾,所以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这两个病都得治。如果气血无法营养末梢,那就得治心;心,如果不能把血脉打到末梢,又是因为肾的动力不足。所以一个皮肤病又要治心,又要治肺,又要治脾,又要治肾。能看到肺脾就已经是很好的中医了,但能看到心、肾这两个层面,则是更高了。</p><p class="ql-block">“秋伤于湿”,就会出现咳嗽,“发为痿厥”,一个是咳证,一个是痿厥,几个病呢?三个病,一个咳嗽,一个肌肉萎缩证,一个四肢冰冷证。</p><p class="ql-block">“秋伤于湿”,为什么会咳?首先,咳,属于自救,是要把上焦的湿邪、寒邪咳出去。现在我问大家,“湿”一般表现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先前我们说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也就是说水液在我们身体三焦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上焦的表现,是雾状,是气化状态,一般不会凝结,气化不足,则成痰涎。上焦运化最快,快,好不好啊?好啊,人高兴,时间就过得快;痛苦,时间就过得慢。快,事物就不凝结;慢,就容易聚集。</p><p class="ql-block">好东西聚集还可以,坏东西聚集就伤人。活这么大岁数,最大的明白,就是只跟喜欢、高兴的人在一起,无须忍,无须怨,经脉通畅欢快。如果和谁待在一起不舒服,一定马上离开,人生苦短,没时间耽搁。我在微博里还写过一段:有一种温柔,是源于内心和体力的强大,叫柔和;有一种温柔,是因为内心和体力的不支,叫柔弱。前者淡定从容,后者娇怯惶恐。</p><p class="ql-block">跟前者共处,你渐渐也会心平气和;跟后者待久了,会生出些不耐烦。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不能跟柔弱的人在一起?我回答:柔和的人不纠缠,柔弱的人则易纠缠,依赖性太强,也消耗人。柔弱的人之所以让人不爽,是因为太黏人。老被柔弱的人黏着,也耗气。力气也是气,精力也是精,能攒着,就别被无聊的人耗了。所以,跟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有些是共养,有些是群耗。</p><p class="ql-block">上焦如雾,上焦一旦运化慢了,就储水,心肺浸在水液中,能不突突吗?心脏突突,叫心悸,又叫风水心。心跳加速,就是想把水赶跑,可又没劲儿,就心慌。上什么药好呢?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这方子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千万别以为治病得一大堆药,那会把五脏六腑吃乱的。茯苓,渗肺心湿,什么叫渗?就是一点一点渗,用词多准确,快了不行、慢了不行,快了慢了都对肺心有伤害。什么东西咯噔一下没了,都有点儿让人接受不了。一定是渗、透,一点一点渗,渗没了,才好。茯苓这味药,特别好,如果你老咳白痰,它可以把上焦的湿气渗没了,痰也就没了,但它不会很快,只要是一个“渗”字,就不主张快。</p><p class="ql-block">桂枝,通心阳,其作用有点儿类似于西药里的小剂量阿司匹林。现在电视里公开说,西方社会只有一个养生药,即50岁以后,每日要补充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说这样可以避免心脏疾患。等我讲完了这段,你就明白为什么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脏疾患了。你们都知道阿司匹林干吗的吧?发热服用阿司匹林,就可以出汗降温。什么让身体出汗呢?心,心液为汗。只要汗能出来,就是心脏在起作用,所以阿司匹林可以激活心的功能,排汗以纾解高热。因此阿司匹林的功能和桂枝有点儿像,但阿司匹林是化学制剂,桂枝是天然植物,那我们干吗不用桂枝而用阿司匹林呢?</p><p class="ql-block">《伤寒论》里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就是治疗高热的方子,可是现在很多医生不敢用桂枝汤,不知是怕你大汗亡阳,还是因为这药方太便宜,反正没人给你开。</p><p class="ql-block">桂枝的功效在于“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什么叫“解肌”?</p><p class="ql-block">我们人老了,肌肉会怎么样?气血稀薄,肌肉就纠结成团,而且紧、皱。</p><p class="ql-block">你要想知道你肌肉的情况,就让家人给你捏脊,如果骨肉不分离,就属于老化。小孩呢?小孩后背的肉一捏,就可以提拉起来,就叫骨肉分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其实,骨肉之间的筋膜就属于三焦,如果骨肉粘连了,就是三焦不通。小孩天天捏脊的话,身体就强壮。如何解决骨肉粘连呢?桂枝调和营卫,就可以解肌,也就是桂枝通心阳,可以帮助心把血液打到末梢,同时能够让整个的肌肉群放松下来。人高热时,浑身发紧,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汗解肌,人很快就会舒服起来。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加上压力大,我们整个的肩背都是紧的,怎么办?要么按摩,要么喝喝桂枝汤。</p><p class="ql-block">白术这味药,你要看它的形状就会明白很多,它外圈是一层皮,里面全是细腻的窟窿眼,特别像人的骨髓,所以白术强腰脊第一,如果人老懒,腰挺不起来,可以用白术泡脚。而且白术专门鼓荡肚脐与命门之间,祛中焦湿堪称一绝。治心脏疾患干吗要强腰肾?心肾同属于少阴,都是生命最重要的动力源,心就像永动机,肾就像油箱,心肾必须同治,才能心肾相交。</p><p class="ql-block">所谓心肾相交,就是生命最正常的状态。</p><p class="ql-block">甘草,治各类型心脏病几乎都要用到甘草,而且一定是炙甘草,因为它有强心的作用。很多人开方子用甘草是认为它能解毒,而没有意识到它强心的作用。比如《伤寒论》里讲到一个很严重的心脏疾患时,用了一个方子,叫作“炙甘草汤”,其中甘草用到半斤的量。可以说,炙甘草对心脏问题的解决,特别重要。</p><p class="ql-block">甘草,味甘,气平,性温。张仲景有70多方用之,可见他对此药的喜爱和深知。所谓“甘”,就是不酸、不苦、不辛、不咸,而兼四方之德!非甘草,谁配得此名!甘草更有“国老”之称,即一切正能量之妙推、妙用——</p><p class="ql-block">寒病用热药,甘草可以制姜、附之热;热病用寒药,甘草可以抑制石膏、知母之寒;下病不宜速攻,甘草可以制大黄之猛;上病不宜遽宣,甘草可以制栀子之速……四方上下,全凭国老不动声色之斡旋,三焦之毒,全倚仗国老轻描淡写,灭之于无形。且能调和诸药,真是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方子里,茯苓、白术这两味药都在解决水的问题,桂枝在解决风的问题,甘草解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茯苓,渗上焦湿;白术,祛中焦湿;桂枝,通心阳;甘草,强心。每味药可以干自己的事,又可以组成组合拳解决根本问题。医理明澈,用药如用兵。真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现代人,都重视药,不讲究方子,咱们一起学《黄帝内经》,要学会研究方子,而不是只懂药。只懂药,就像你以为了解了某人,当某人和别人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并不知晓,所以,人和人聚在一起,就像药和药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化学变化,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上焦如雾”讲完了,咱们讲“中焦如沤”。相对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就是中焦像湿地,或沼泽,是水液在生命中的另一种状态。中焦要腐熟食物,要运化万物,非沼泽态,则无法进行这一切。沤,就是运化、发酵,所以,如沤的沼泽态就是中焦的本来面目。同性相吸,所以中焦很容易招湿邪,过湿,则增加脾的运化,可人又多思而伤脾,因此中焦湿邪最难化。本来脾土生肺金,可此时脾土为湿土,上逆,与肺金相顶,则为咳,就是“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所以此时的“咳”,属于自救,治疗就当祛中焦之湿,以“土生金”的方法来救肺。也就是说,要想让肺好,就得让脾土好,只有脾胃才能生肺金。</p><p class="ql-block">土,若不能生金,则发为痿厥。咳,不可怕;发为痿厥,才可怕,因为湿气不除,则留滞在关节,侵伤筋膜,进而出现痿厥证。</p><p class="ql-block">痿厥,先前讲过,痿,是肌肉无力症,脾主肌肉,所以,又是脾病。</p><p class="ql-block">这个毛病西医只有用激素或运动医学,但中医知道此病病根在脾,所以能治,祛风、驱寒、祛湿,健脾就可以了。因为,脾病的根有三:风、寒、湿。</p><p class="ql-block">我原先见过一个严重的痿证病人,看病时她是由先生抱来的。病人是会计,病因有三:第一,老用脑子,思伤脾。第二,总生气,怨气大。第三,常年正对着空调吹。所以她的肌肉萎缩症,从脾胃治就成了,一个月后,她就能自己坐火车来了。</p><p class="ql-block">《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p><p class="ql-block">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意思是,脾运化无力,不能向四肢疏布水谷精微,肌肉便一天天地缺气少血,久之,筋骨无力,肌肉萎缩。所以,此病以健脾为第一要务。</p> <p class="ql-block">厥,指四肢冰凉,萎和厥是不一样的,痿,是精少,属阴虚;厥,是身体的动能不足,气血打不到末梢,属阳虚。四肢冰冷叫四肢厥逆证,又叫四逆证。《伤寒论》里的通脉汤、四逆汤等治疗这些病非常有良效。</p><p class="ql-block">“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句话非常有名,所有春天的瘟疫都源于这句话,春天的瘟疫源于冬天为寒邪所伤。“温病”因时疫而出现发热等症状,既然是时疫,就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症状来辨证,目前“温病”的定义是:</p><p class="ql-block">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这应该和《黄帝内经》所言的“温病”意思不同,《黄帝内经》说“温病”的根底还是“冬伤于寒”,以寒邪居多。这个要细究起来,会出现中医派别的争执,也就是说,现在一派认为春天时疫的根儿是感受温邪,所以多用寒凉药。而按《黄帝内经》此句理解,春天时疫的根儿是感受寒邪,所以多用温热药。不必多管其核心内涵的争执,按自己参悟的医学理念,坚持“正行勿问”就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