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驴在囧途</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过风坳囧游记</span></div> <b>题记</b>(我在南昌山水户外群里的留言):<br><br><div>曾经,有一次攀登过风坳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br>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br>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br>如果山水户外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br>我会对那个领队说三个字:<br>“我跟你。”<br>如果非要在这份决心上加一个期限,<br>我希望是.....年前!</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昌山水户外</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夷秘境过风坳</b></h3> 过风坳,处武夷山脉,铅山县篁碧乡大岩村境内,与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交界,独竖尖之南,黄岗山之西南,与独、黄呈三峰鼎力之势,海拔1887米。<b>武夷山脉第四高峰,“江西十大高山”第七名。</b>过风坳关隘众多,峰峦叠障,山势险峻,一条山脊如墙垣纵贯南北,东西两面为绝壁万仞,终年云雾缭绕,深不见底。因过风坳地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核心保护区内,为了保护其原始生态环境,这里并没有被开发,因此,<b>未经当地林业站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上山。</b>严格的保护措施,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生态环境,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使过风坳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天堂,人间秘境。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武夷山风景区内最精华的景点:九曲溪,就发源于过风坳。<div><b> 登山路口:</b>一、江西省铅山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桐木关;二、铅山县篁碧乡大岩村</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夷秘境过风坳</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风坳名之由来</b></h3> <b>“过风坳”,因关口与狂风而得名。</b>作为赣闽天然分界线的武夷山脉,有八大著名关口,分别是温林关、观音关、分水关、桐木关、鸭母关、马铃关、云霁关和火烧关。除八大关口外,隐藏在武夷山脉赣闽之间大山深处还有许多隘、口、坳、头等过境古道。<b>过风坳也是十分有名的关隘之一,</b>从大岩村登顶过风坳的路上,还依稀可见古时留下的石阶古道和仅剩残垣断壁的路亭之类的遗迹。因山脊绝壁千仞,峰顶终年云雾缭绕;时逢阴雨天气,更是常刮八级大风,风声凛冽,人过山脊如行险桥之上,寒风袭人,顿生怯意,所以被称为“过风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风坳关隘仅剩残垣断壁</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发就囧事连连</b></h3> 2012年12月7日,终于有机会随山水户外的一群驴友攀登过风坳山,10个小时的连续攀登,最终演变成了从江西至福建的过风坳新线首穿。强度之大,绝非妄言。但一路趣事多多,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驴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风坳之巅</h5> 15:00我如约来到南昌山水户外门口集合,结果有一个驴友没有看到QQ留言,导致14位驴友等了将近1个小时才出发。在弋阳高速收费站接到驴友<b>J.SHI.</b>,他更惨,等了我们6个小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风坳之巅</h5> 20:15在铅山县紫溪镇下高速吃晚饭,驴友<b>K.F.</b>前不久爬五府岗山,返昌时在镇里吃过当地米粉,留下深刻印象,总在吹嘘如何如何的好吃,逗得大家垂涎欲滴。吃完晚饭,开始进山,汽车在漆黑的夜晚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结果传说中的米粉,让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几个驴友呕吐不已,<b>疑似食物中毒</b>状。车过肖家源村,从上饶和新余自驾赶来的驴友:<b>Q.F.、D.P.X.</b>和我们会合,至此所有驴友全部到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风坳驴队</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偷”关大岩村</b></h3> 22:15到达最后一个小村、攀登过风坳的起点——大岩村,这里有保护区检查站,没有报批是不可能进山的,我们只有一个办法,趁黑偷过关卡。为了不惊动管理员,我们只能弃车,背上装备,关闭头灯,蹑手蹑脚地向山里进发。我们的车由另外一位司机开会紫溪镇去了。驴友Q.F.就将自己的小车子留在村头,结果两天后等他返回村子取车时,一个天大的误会在等着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风坳第三峰的平顶</h5> 出大岩村,水泥公路变成机耕道。路右侧一条溪流,零星有几栋房子,那就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过风坳检查站,回到水泥路,透过屋内的灯光,见几位管理站值守人员在看电视,悄悄过了桥,沿着溪流,重新回到机耕道,过了一个小水电站,终于有惊无险的离开了检查站,再不见房舍,大家这才长舒一口气,打开头灯继续上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宿营地(第二天早晨拍摄)</h5> 23:00海拔682米,上到一片比较开阔的平地,大家决定在此搭帐篷,此时,只见一位驴友在漆黑的夜晚飞也似的下山,把大家吓了一跳,以为惊动了管理员,原来他把衣服落在车上了,这是此<b>行第一位掉东西的驴友</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营地(第二天早晨拍摄)</h5> 刚平静下来,驴友<b>K.F.</b>突然拍足跺脚,原来他出门忘记带防潮垫来,其实,在潮湿霜冻的地面上睡觉失去防潮垫的保护,没有冻得腰酸背痛就算万幸了,关键是,<b>作为老驴,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b>。这真是,还未开始爬山,囧事就接连发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驴友将装备落在车上</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偷”的感觉真的很刺激</b></h3> 12月8日5:50起床,我们必须赶在管理员巡山之前尽量往大山里面走,才有可能完成这次过风坳登顶。帐篷上挂满薄薄的冰霜。清晨的营地,四面环山,空气清冷,路边山涧小溪潺潺,更显大山幽静,过小溪后机耕道逐渐变成山间小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山小路</h5> 正走着,左侧突然出现两栋简易小棚屋,更要命的是,小屋炊烟缭绕,大家以为是检查站的人在屋外劈柴劳作,想要从此通过而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大家极度紧张,生怕被赶回去,我们甚至派了一个强驴回头通知后续部队禁声小心通过,有驴友甚至做匍匐状想偷爬过去,结果当然还是被“检查站的人”发现了,但人家根本不搭理我们,虚惊一场,搞的这位驴友很没趣。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当地的老表,他们还纳闷我们怎么进得了山,<b>不过,这种“偷”的感觉真的很刺激。</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山小路</h5> 其实,过风坳作为“江西十大高山”之一,又以其神秘性,对众多驴友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政府出于自然保护的需要,严管民间进山攀登,一般驴友办理报批手续又无从下手,更使过风坳成为难以攀登的武夷秘境。然而,近年驴友相继开发出由独竖尖经过风坳至福建第二高峰香炉峰的穿越线路、以及直接从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登顶过风坳的线路,均能绕开当地管理站的检查,<b>这对管理部门在如何满足人们渴望走进自然的现实需求与加强对进山人员管理之间的关系、赣闽两省加强对保护区的协同管理等提出了新课题。</b>多数驴友认为,管理部门因强调保护而“一概禁止”,现实又无法杜绝私自进山。因此,加强对进山人员的引导、教育、管理,使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处于可控状态,才是有效途径。“甚至可以收取一定进山管理费,引进管理员全程监督,制定进山人员守则,限定进山人次数,让进入保护区的活动在阳光下进行,从而达到管理部门和驴友双赢局面”。有驴友这样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领队</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栽在竹滑道上</b></h3> 上坡左侧山涧横卧一座混泥土水坝,将清澈的溪水挡在水库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检查站上方的水库</h5> 小路上每隔30至50公分就横卧着一根破开半边、长约1米的竹段,横架在两边的竹轨上,像铁轨一样向大山深处延伸。这是当地老表将山中竹子砍伐下来后,为了省力,就将竹子放在这种竹轨道上滑下来而铺设的竹滑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滑道</h5> 竹滑道依山势时而贴地,时而悬空,最高处离地面3米多,人负重走在上面,竹轨压弯,颤颤巍巍,提心吊胆,有时因产生共振而剧烈晃动,惊险万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空竹滑道,惊险万分</h5> 有一处竹滑道横跨30多米长的溪沟而过,滑道高出溪沟2米多,如果掉在尖锐的岩石上,后果不堪设想。滑道承受不了两人的重量,晃动幅度又大,这让几位女驴友吃尽了苦头,有时两根竹轨之间的距离过大,女驴友步子小,又在高空,一步跨不过去,致使进退两难,尖叫声此起彼伏,前行的速度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险竹滑道</h5> <b> 看不到尽头的竹滑道令人绝望</b>,又担心小棚屋的老俵向管理员报告有人偷进山里而追过来,真有一种前有险路、后有追兵的感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险竹滑道</h5> 再往前,高高的竹滑道出现分叉,一左一右继续向大山深处挺进,犹如高速公路的立交桥。竹滑道总算搭在了陆地上,路边正好有水,于是大家停下来做早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道分岔</h5> 正忙碌着,忽听哗啦一声巨响,回头看时,<b>见驴友F.X.一脚踏空,掉落滑道</b>,好在其巨大的背包将他挂在竹竿之间,人就悬在了半空,大家惊出一身冷汗。但是他大腿的后侧还是被压了一下,隐隐作痛,这为后面高强度的拔高,埋下了隐患,但无论如何,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险竹滑道</h5> 后续驴友不断赶到,这时险情再次发生。驴友<b>K.F.</b>,端一锅水准备做早餐,<b>连人带锅将整个竹道压塌,掉在沟里,</b>头离岩石仅几公分,好在此沟只有1米来深,人无大碍,但也吓得好半天没缓过神来,后来他多次提到这次险情,说是因为自己人品好所以才逢凶化吉。据说后队有驴友摔倒后干脆四肢往上爬……极度危险,多数人都受到惊吓,这为第二天的改原路返回变穿越埋下伏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险竹滑道</h5> 9:00吃完早餐,继续前行。<b>N.DE.</b>发现我们偏离了轨迹,赶紧叫前面已经爬了半个多小时的<b>L.SA、J.SHI、B.BEN</b>等驴友往下撤,<b>我们这些后队变前队的人别提有多爽。</b>好不容易回到轨迹上,我突然发现老婆的登山杖掉了一节,她竟然不知道,好在我回头找了150米,终于捡了回来,否则如果没有登山杖,那绝对要吃更多的苦,<b>这已是第三个掉东西的人了</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终于走完竹滑道,又偏移了轨迹</h5> 沿山涧左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前进,不时有倒下的树木挡住去路,加上密布的枝条绊脚,行走在横向山体和厚厚的腐叶上又容易侧滑,非常难走,由于我带了单反再加两个镜头,背包的重量估计将近20千克,而现在的海拔还不到1000米,看来今天的强度将超越以往任何一次户外经历了,前进的速度比较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负40多斤的重装</h5> 进入若竹林中穿行,小路变得非常清晰起来,但是开始了比较强的拔高。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进入阔叶山林,过山沟,跨溪流,爬上布满青苔,湿滑无比的石壁,总算上到一处垭口山脊线,向左继续爬坡,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太阳,阳光透过茂密的丛林投射到我们身上,心情一下豁然开朗,感觉整个山林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爬沟过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艰难拔高</h5> 11:00海拔1100米,来到一处水源地。两叠瀑布之间有一处小潭,上方的瀑布飞泻而下,跌落谭中,激起一片水雾。潭水清澈见底,青山倒映水中,潭水盘旋后又向山下流去,形成第二级瀑布,飞泻在岩石与绿苔之间,向着青山深涧奔腾而去,幻如仙境。潭水饮之甘甜,清透肺腑。大家在此休整。由于再往上就基本没有水源了,大家纷纷将所有的空瓶子装满水,平均每人带了4瓶水上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后一处水源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后一处水源地</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虐驴到极限</b></h3> 离开水源地,就是一段坡度大于60°、相对拔高100多米陡坡,有几处几乎垂直而上,这里应是整个过风坳线上最艰苦的一段,需要超强的体能和一定的攀援技巧,好在山路两边小树繁茂,可以双手借力。大家互相鼓劲,互相帮助,爬上陡坡,山路终见稍缓,但仍是继续拔高,大多驴友体能达到极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60°陡坡拔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丛林拔高</h5> 在脊线上休整,中餐后,继续高强度拔高。山脊线在原始丛林中延伸,两边山陡林密,古木幽深,人迹罕至,果然是核心保护区,生态优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且有不少珍稀、古老的树种,如银杏、鹅掌楸、红豆杉和黄杨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脊线深林中餐</h5> 过风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动物的“天然避难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在过风坳几乎都能找到。珍稀物种种类多,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黑麂、云豹、豹等,华南虎的踪迹也时有可见,都是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原始森林穿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幽深的原始森林</h5> 山脊线依然是上坡接着上坡。路边,发现一处岩石垒砌的断墙残壁,在这原始丛山峻岭中令人不可思议,此路曾是先民<b>从江西前往福建的古道</b>,估计这是供行人休息的小屋,赣闽通大路后,逐渐荒废。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武夷山关隘:赣闽古道<br></span>古休息亭只剩残垣断壁</h5> 我们一直在山脊线上艰难的拔高了近一个小时,又见到了一处<b>断墙残壁</b>,不禁让人想起古代先人背负山货艰难行走在丛林古道的情景。山路继续向上,队伍已经拉得越来越长了,向后面队伍高声呼叫不见回应,<b>过风坳号称是江西十大高山中攀登最艰难的一座山,果然名不虚传</b>,但愿我的膝盖不会出问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又见废弃的古亭</h5> 13:23海拔1650米,开始<b>进入高山灌木林</b>中穿行,地上厚厚的松针落叶,已是人迹罕至,偶尔也能见到被村民砍倒的,但又无法运出大山而腐烂的树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高山灌木林</h5> 高强度爬山,驴友F.X.由于在竹滑道摔跤磕到脚,此时大腿二次出现疼痛抽筋现象,驴友<b>Q.F.</b>负责压队,见状赶紧为<b>F.X.</b>压腿,缓解疼痛。我认为,一个人每个月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冲一、两次极限,这对保持身体年轻状态是有好处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现抽筋现象</h5> 为了减轻背负重量,领队<b>N.D.</b>帮组<b>F.X.</b>分担了两瓶水,再将他的帐篷挂在树梢,待第二天下山时再捡回来,晚上就与别人“混帐”,哪只第二天大家决定避开竹滑道,从福建方向穿越下山,<b>帐篷也就永远留在了山上</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始甩装备减掉负荷</h5> 13:50海拔1700米,我们从灌木林中穿出,<b>来到了相公岭脚下</b>,相公岭也是一座海拔超过1800米的山峰,它与右边远处的过风坳遥遥相对。由于它长在过风坳的势力范围,所以没能进入江西十大高山之列,只能怪自己“生不逢地”了。这里灌木林与金黄色的高山草甸界限分明,阳光普照山岚,也可算是自然奇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公岭脚下</h5> 从方向上看,前往过风坳必须翻过相公岭到达对面的山脊线,向右沿山脊线就可以一直走到过风坳。这里路迹比较混乱,有驴友向山顶探路,结果无功而返,只能从相公岭山腰线强切到对面的山脊线。于是大家开始随心所欲的从山腰横向往前闯,反正是没有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强切相当艰难,山势陡峭,脚下几乎找不到一小块平地,行进中脚总是撇着,非常难受。草甸中夹杂的灌木和荆刺拉扯磕绊,偶有被水流冲刷出的深沟阻挡,只得回头再找出路,极耗体力,绝不亚于垂直拔高,<b>据说领队N.D.,原来最牛×的口头禅就是“切”,走过这条线后,就不再轻易说这个字了。</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公岭横切</h5> 终于强切到了去往过风坳的山脊线。从这里到过风坳还有大约2小时,后面的路基本没有难度了。<b>从山脊线向左侧远眺,远处巍巍山岗就是华东屋脊黄岗山</b>,山体巨大雄浑,绿色山岚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山腰线,像一条长长的白色飘带随风飞舞,那就是通往黄岗山顶的盘山公路。能从远处高山一览无余地看到这条19公里长的公路全貌,令人感慨和震撼。山巅呈黄色,与天相连,应是高山草甸的本色。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江西第一高山:黄岗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隐约可见山腰公路</h5> 我们在松树、灌木、蒿草、山楂相间的山脊线上行走,山路平缓,依稀可辨,不离开山脊线就不会迷路,大家的速度快了起来。驴友<b>Q.F.</b>体力超强,一直忠实地履行压队使命,而此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原来他因外挂多,结果一路被树枝、荆刺挂下各类装备,而他全然不知。等到发现,赶紧回头去找,直找到相公岭,因为再往前,就要横切相公岭,只好放弃,回到营地一统计,共损失防雨罩一只、防潮垫一只、登山杖一只、冲锋衣一件等,<b>创造了本次驴行掉东西的最高记录</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黄岗山顶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乐驴友</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鼾声、话声、动物声,声声入耳</b></h3> 16:20海拔1852米,上上下下过了几个小山坎,<b>终于登上了过风坳的第一个山顶。</b>广义的过风坳是由三个山头夹持两个山坳组成的。从这里回头看,向右侧俯视山下,有田园村舍,据说那就是桐木关,有驴友说,从桐木关登顶过风坳,和在南昌攀登梅岭强度差不多,失去登山的意思。如果向远处眺望,视线越过相公岭,远方尖尖的最高峰就是江西第二高山:独竖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过风坳冲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景是黄岗山</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视线越过相公岭,<br></span>最远处是江西第二高山:独竖尖<br>独竖尖--相公岭--过风坳--香炉峰<br>穿越线号称华东最虐线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过风坳第一峰合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看相公岭、右更远处是黄岗山</h5> 下到过风坳的第一个山坳,开始扎营。深秋的过风坳呈现一片枯黄色的高山草甸景观,山坳草深地缓,芦苇齐人般高,将蒿草芦苇按同一个方向放倒,就成了一张厚厚的“席梦思”床垫。刚在“席梦思”上搭好帐篷,<b>N.D.招呼大家赶快去爬过风坳第二峰,</b>因为太阳已快要落山了。于是赶紧带上相机就向第二峰冲去,堪堪上到山顶,太阳已与远方的山峰亲密接触了,整个山岚被太阳的余晖染成彤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过风坳一、二峰之间的拗口搭帐</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帐过风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冲顶第二峰</h5> 在这里可一览江西和福建两省美景。翻过山岭,南面便是福建。从山顶向西南方向远眺,见一座山形独特的高山,在群峰中显得特别醒目,山体突兀,孤傲挺立,犹如一座香炉,雾霭朦胧,宛如梵烟,<b>那就是福建境内的香炉峰</b>。据说过风坳右侧有一座数百年前的庙基,但庙并未建成;左侧有一座坟茔,可惜早年被盗,墓主是一个很有名的官员,但选址很奇怪,且坟茔的名字也很奇怪,叫金盆盛猪头,却不知有何传说典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顶第二峰</h5> <b> D.M.团队</b>今天就是从那遥远的香炉峰穿越到过风坳的,看着连绵起伏的山岚,我们不禁对<b>D.M.</b>团队的强悍体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们的背面远处就是独竖尖,过风坳正处于香炉峰与独竖尖之间,曾经有驴友用两天半时间,实现从独竖尖经过风坳到香炉峰的三峰连穿壮举,站在过风坳这个角度看,真是不可想象。 突然,我们从香炉峰方向远远地看到有人移动,赶紧高声吆喝,果然是<b>D.M.</b>团队,大家终于会师过风坳了。此时,太阳斜射过来,高山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玫瑰色之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莫团队从福建方向穿越过来</h5> 太阳的脸是鲜红鲜红的,它的光像是被谁掠去了似的,不再耀人眼目,而是十分柔和,它向山峰后面缓缓地退着,像个俏丽的少女一样温存、恬静,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渐渐的,夕阳收敛起他最后的光芒,我们还来不及和她说一声再见,便垂落山岚,静静地离去了。大家在这里拍了很多照片,便依依不舍的回到山坳做晚饭去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风坳日落</h5> 我和<b>F.X.、S.REN.、K.F.</b>及几位年轻的驴友翻过第二峰继续向第三峰攀登,不多时登顶第三峰,真正实现了过风坳所有山头的登顶。第三峰与前面两峰不同,峰顶地势平坦开阔,好像高山平原,极为难得。<b>F.X.、S.REN.、K.F.</b>等人今天终于实现了十大高山登顶计划,喜悦自豪之情难以言表,又是一番狂欢庆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成十大高山的驴友狂欢</h5> <b>D.M.团队</b>此时正行走在与三峰相对的一座高高的山头上,山头上还耸立着一个高高的铁塔,估计是为建风能电站而建的测风塔之类,那里已属于福建境内。原想在此等候<b>D.M.团队</b>与他们汇合握手,体念一把当年朱、毛井岗会师的感觉,由于担心天黑山路不好走,只好赶回营地去做饭,回到营地,<b>我们这些到达三峰的强驴们还在其他未登三峰的驴友面前顺便显摆了一下真正完成了登顶过风坳所有山头的伟大事迹。可惜第二天,队伍准备向福建方向穿越下山同样也要穿过第二、第三峰,这几人不但没显摆成,还多爬了一次山,只好哑巴吃黄连。</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峰连登</h5> 晚餐很奢侈,有N.D.带的咸水鸭煮了一锅汤,刘老师炒了几个菜,煎鸡蛋,K.F.带来野生鱼,香肠饭,我贡献了自带的炒菜,还喝了几口小酒,气温虽然是零下3度,夜晚的山岗还是很温馨。深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高山之巅,一尘不染,晶莹透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准备丰盛的晚餐</h5> 今晚没有看到月亮,却也突出了漫天繁星的主题,每一颗星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迷人的风采,颗颗耀眼,粒粒璀璨,仔细分辨,甚至能看出不同的颜色。在这样的夜晚,可以暂时不去想那些令人忧伤烦恼的事情,可以静静的一边喝酒一边和驴友无拘无束的聊天一边观赏着这美妙的、星的夜空。这就是驴友的境界和追求。其实从天空也能看出人间的忙碌,你看那在同一条空中线路上同一时刻至少有10架飞机在依次飞行,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快速流过,飞机上的人在空中赶路,<b>我们在山中驴行,这让我更加感到幸福。</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风坳营地打卡</h5> 我们睡在天然席梦思上,一点都不觉得冷。晚上,有驴友打呼噜,水平相当可以,几乎传遍整个过风坳;还有驴友估计睡早了,到后半夜反而睡不着了,干脆天南海北地聊起天来、我和老婆还明显感觉到有野生动物窜来窜去和咬嚼东西的声音,吓得老婆哆嗦成一团,<b>夜晚的山岗很热闹</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晚的山岗很热闹</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穿越,纠结并快乐着</b></h3> 12月9日6:15起床,没有去看日出,收拾装备,煮鸡蛋面条。吃早餐时,从香炉峰穿越过来的驴友<b>D.M.团队</b>来到我们营地,他们昨晚19:00多才到达过风坳第三峰,就地扎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做早餐</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山草甸霜很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莫团队来我们营地探营</h5> 我们询问他们如何下山,他们说准备从第三峰下去也可以到达大岩村,而且无需走竹滑道,大家就想跟随<b>D.M.团队</b>下山。但有一个问题:驴友<b>F.X.、Q.F.</b>等留在或丢失在路上的那些装备就没办捡回来了。回想起竹滑道的险象环生,多数驴友仍心有余悸,都赞同随<b>D.M.团队</b>另辟蹊径,也算是完成了一次过风坳的穿越,驴<b>友F.X.、D.P.X.</b>虽很纠结,还是顾全大局,忍痛割爱,同意大家意见,于是皆大欢喜。<b>后来有人建议,明年让N.D.驴友再组织一次过风坳捡装备之旅。</b>寒暄了几句,<b>D.M.</b>他们返回三峰收拾装备做早餐去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莫团队来我们营地探营</h5> 8:15我们的队伍吃过早餐,背上装备,全部到达第三峰,与<b>D.M.团队</b>会合,两队合影留念,好像井冈山会师,好一阵闹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第三峰穿越,到大莫团队营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第三峰看独竖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建第二高峰:香炉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峰:大莫团队营地</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峰合影<br></h5><h5>圆满完成过风坳三峰登顶</h5> 9:20才出发。离开三峰,向着福建香炉峰方向山脊线下山,远方右侧山岚盘山公路犹如彩练当空舞,山下村庄星罗棋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三峰看武夷山大峡谷</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福建方向下山</h5> 下到垭口,开始爬山,翻越了两个山头,登上了高高的、建有铁塔的山顶。这里已是福建境内,也就是说我们已横跨赣闽两省。从山顶向右,有一条建设铁塔留下的小路,虽陡却也清晰宽敞,一路下山,进入了灌木林,一段平缓的山间小路,茂密的松树林,松油飘香,踏着柔软的松针叶,轻快地丛林速降,胜似闲庭信步,令人心旷神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下山,先爬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上福建境内的测风塔</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到草甸与灌木林相交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阔叶林</h5> 10:25海拔1707米,突然一条机耕道出现在我们面前,让大家大吃一惊,虽然机耕道年久失修,已无法通车,但对驴友来说,已是奢侈,下山的路如此好走,确实出乎大家的意料。沿着机耕道下山,期间前队偏离了轨迹,幸好及时纠正,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大家心情愉快,一路欢歌笑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忽见机耕道</h5> 事故往往就在大意中发生,机耕道虽宽,但松动的砾石、融化的冻土、陡峭的坡度、坎坷的路面很容易打滑,<b>D.M.</b>团队有一位女驴友不小心把脚崴了,<b>D.M.</b>给她做了紧急处理,继续前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机耕道下山</h5> 11:16海拔1433米,队伍再次偏离了轨迹,而且偏离了将近1000米,从方向上看,大岩村应该在我们的右侧,至少要翻过一座山才有可能回到轨迹,但在这种原始森林中横切大山,简直不可想象。这时两队出现分歧,<b>D.M.团队</b>准备横切大山回到轨迹上,我们团队决定放弃这一疯狂举动,计划继续沿着机耕道一直下山,估计下山就是福建境内,走到第一个村庄,就可以电话通知我们的车子来接。于是两队互道尊重,分道扬镳。<b>结果,他们下山时被过风坳检查站扣留下来,而且被当成是昨天偷关进山的我们,“荣幸”地成了我们的“替死鬼”。</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队分道扬镳</h5> 11:54海拔1242米,终于下到谷底,谷底怪石嶙峋,一股溪流自大山深处泪泪流出,至此形成一汪水潭,清澈见底,水流冲刷岩石,跨溪而过时需加倍小心。后面的路程就基本沿溪流边上的机耕道而下,两旁高山对峙,山涧小溪不知疲惫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奔去,尽管岩石阻拦重重,道路蜿蜒崎岖,仍是不计后果地倾泻而下,激起朵朵浪花,瀑布就是小溪胜利的歌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们和溪流一样,踏着坚定的步伐,向着理想的彼岸行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到谷底见溪流</h5> 穿过一片蒲公英,花絮飘扬,像欢迎我们的小精灵,开始进入竹林,山高林密,竹海翻浪。我们停下吃中餐时,终于碰到砍伐竹子的村民,恍惚重见人间烟火。问村民得知徒步到最近的一个村庄,要2个多小时,胜利在望,此时,电话联系<b>D.M.</b>团队,没有信号,这就说明我们就地下山的决定是正确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蒲公英飘飘扬扬</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竹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午路餐</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路伐竹的村民</h5> 我们一直沿着溪流下降,岩石密布,瀑布跌宕,景色宜人,赏心悦目。沿途都是被砍伐下来的竹子,终于见到第一栋农房,从墙上的宣传栏得知,这里是<b>福建省光泽县大岐山</b>。有<b>女驴友进路边厕所,结果从里面冲出一条大狼狗,直接将几位女驴友的尿吓回去了。</b>大家走走停停,一路拍照。<b>刘老师将帽子丢掉了,回去找了一段路,没找着,驴友D.P.X.说,他心里总算平衡了一些。</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溪沟下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溪沟下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见到第一栋农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山沟里走到奔溃</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极度崩溃中终于见到村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迎客松,很应景</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疯狂的返程</b></h3> 14:30海拔560米,终于见到水泥公路,我们到了<b>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岱坪村亭霞村(音)小组</b>。村庄离乡政府有7公里路,我们租了一辆小货车,估计平时也用来装人,<b>小小的驾驶室挤进去4女1男5位驴友已是奇迹,后车厢再塞进九头公驴的和十几个大背包,就更不可思议,车厢里已没有任何空间,坐在外侧的驴友有一半身子吊在外面。</b>上饶<b>Q.F.</b>和新余<b>D.P.X.</b>他俩另租了一辆车回大岩村,他们的车子还停在那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村,走在前面的驴友已经包好了到乡政府的车</h5> <b>疯狂的司机,开着疯狂的小货车,载着我们这些疯狂的驴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水泥公路疯狂的飞驰,结果因为超重,直接将车子的后轴压断,轮子飞出去了,只剩三个轮子的货车在地上拖出一道长长的印记后终于停了下来,这是最危险的一次事故。</b>离乡政府还有不到2公里,我们只得弃车徒步,谈起刚才的险情,大家又好笑又后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小货车已经被我们压废了</h5> 不多时,到了司前乡。司前乡属闽江上游富屯溪源头,位于光泽县东北部,居武夷山北段,距光泽县城57公里,与江西铅山县毗邻,是闽赣边界贸易的集散地。镇内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古桥:“泰安桥”。走出大山时,我们就电话联系我们的司机,让他开车到司前乡接我们,由于从江西到福建这段公路正在维修,导致我们的车被堵在半道3个来小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司前乡泰安桥</h5> 18:00左右,终于等来了车子。返程路上驴友<b>D.P.X.</b>从<b>D.Y.</b>村打来电话,<b>由于他们的车子在村子里停了两天没见人,当地村民以为出了什么事,就报了警,公安从车牌号码找到他的单位,却因山上没信号,两天联系不上,正准备作为案件处理,估计会闹得单位人人皆知,正郁闷着呢。</b>好在<b>Q.F.</b>是上饶本地人,又是当地的车,经交涉放人、放车。<b>Q.F.</b>还说,<b>当地派出所和森林警察已扣住了D.M.的车,要处理。让我们尽快联系D.M.,告知前有堵截,做好应对。我们就一直联系D.M.,因山里无信号,无果。</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成重装穿越</h5> 20:30到光泽县城吃晚饭,才和<b>D.M.</b>团队联系上,他们离大岩村还有2公里。经过艰苦卓绝的翻越,<b>D.M.</b>团队终于在22:30抵达大岩村,<b>检查站的人早已守候多时,因未经批准私自进入保护区,要扣车、罚款。检查站的人认定他们就是我们这伙人,前天晚上偷过检查站,第二天一早又偷上山,真是比窦娥还冤啊。</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成重装穿越</h5> 经过驴友惯用的软磨硬泡,死皮赖脸功夫,逃过罚款,但要每人写一份检查,一直折腾到将近23:30才得以放行,返程又走错了路,耽误了2小时。据说他们到家的时间是第二天早晨7:00左右。<b>深更半夜写检查,的确算得上是一次很牛的登山经历,可遇不可求啊!这让我们的团队佩服和羡慕的五体投地。</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司前乡</h5> 我们过资溪县上高速,从鹰潭转至南昌高速。驴友<b>K.F.</b>谈起终于完成江西十大高山攀登壮举,得意之色溢于言表,<b>被大家一致批评为“很不低调”。</b>驴友<b>B.BEN.</b>快到家时,发现手机落在了那辆疯狂的小货车上,<b>这是最后一位掉东西的驴友。</b> 12月10日1:00点安全到家。<b>囧态百出的过风坳之行,有惊无险地胜利完成。</b>我离完成攀登江西十大高山计划越来越近了。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骑路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12年12月17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