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余月新</h3> 母亲----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惜一切赞美之词为之歌功颂德的永恒主题。因为——母爱大于天。<br> 再过一个月就是母亲去世一周年的忌日了。浓浓的思母之情愈烈。想念着已故的母亲,往事不由自主的涌上心头。 母亲的肖像 我出生在极其贫穷、饥寒交迫的苏北农村。儿时家里虽有房三间,可顶无片瓦,墙无块砖,是由几根木料撑起的土坯草屋。我八岁那年,一场暴雨狂风,刮飞了屋顶上的草。横扫的雨水浇在土墙上,至使北墙轰然倒塌。此时我父带着乡亲们在抗洪一线拼搏无法顾家。只有母亲无助地搂着我们四兄妹在满屋浸泡的雨水里哭成一团。面对随时可能屋塌被埋的险情。她用瘦弱的身体将我们几个幼小的孩子护在了身下,把危险完全留给了自己,生怕我们有任何闪失。也许是母爱感动了上天,雨停了,风息了,我们全家的命保住了。经过这次生死劫难,母亲决然为我们重新打造一个无忧的家。她请来娘家人帮忙翻盖了屋面。又独自一人用冻僵的手和草泥墙,并用麦杆披贴在墙外,既防寒,更防雨,我们自此又有了一个防雨避寒而温暖的家。她直面灾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激励了我的一生. 母亲 生前照 妈妈出身也算是大家闺秀,可那个年代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影响,女孩子是不能上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后经扫盲班才认识了自己的名字和人民币。她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深知学问的重要,发誓要让我们上学读书。在那个年代,因子女多而穷困潦倒的家庭孩子上学谈何容易。学是上了,可学费从何来,父母起早贪晚在队里干活,一个工才八分钱,每年分配得不到钱还要倒找队里口粮款20多元。那时学费和书费一学期2元1角。好在当时有个好政策,无钱也可上学,可欠的学费还是要补缴的。我们班几个缴不起学费的同学三天两头会被老师留下来很晚才能回家。我就一个信念,留就留吧,反正家里没有钱。妈妈问我为何这么晚才回来,开始我总编些理由搪塞她,心想反正家里没有钱,开口也没有用,还让妈妈着急。后来老师找上门要钱了,妈很生气的埋怨我为什么不说实话。我很委屈,哭着跟妈说:“我不上学了,我可以干活苦钱”。话音刚落,妈妈气得脸色铁青,用颤抖粗糙的手狠狠打了我一巴掌。这是妈妈一生中唯一一次打我,并哭着发狠对我说:“你不上学好呀,那就一辈子在家捧牛屁股吧”。这下我才真正认识到妈妈为了儿女的前途,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不让我们在学习上分心的苦衷。就是这样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她让我们兄妹六人都读完了高中。其中有3人吃上了皇粮(国家城镇户口),还有3人当上了个体老板。家家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十里八村无不夸赞,每每提及此事,妈妈都笑得合不拢嘴。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认知和执着,一直鼓舞着我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为母亲争光。 全家福 百善孝为先。说妈妈的爱不能不说妈妈的孝。她孝敬长辈之举被邻里亲朋传为美谈。也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我的爷爷膝下有一儿一女,他总希望能多子多福。当时父母已生了我们兄妹六个,那个饥荒年代孩子多了是无法养活的,母亲又怀孕后不想再生了,就瞒着爷爷偷偷请人打了胎。不知怎么被爷爷知道了。他认为这是伤风败俗,有辱颜面的事情。于是在家大发雷霆,大吵大骂,一气之下分家搬到牛棚去住了。爷爷生活自理能力差,多年来是妈妈一直照顾着他。妈妈放心不下,忍气吞声,含悲忍泪,拖着小产后纤弱的身体,天天给爷爷定做饭菜,那怕家里揭不开锅,也是如此,做好后让我们送给爷爷。后来爷爷晚年病重,都是她接屎端尿,为爷爷擦洗身子。在那个公媳授受不亲、闲言杂语的封闭落后的农村,妈妈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承受这一切而做出如此动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我们敬佩之极。妈妈的爱心孝心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我们,多年来我们兄妹相处和睦,相敬如宾,相互关照。无论在家庭财产分割,还是瞻养老人,大事小事,都有良好的家风,从未出现过不愉快。 母亲与三个儿子合影 妈妈的爱比天高。比海深,诉不完,道不尽。妈妈虽然已去了天堂,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大爱无疆的传家宝,让我们铭记终生,世代传承。<br>今天儿子在此祝愿妈妈的在天之灵幸福快乐。爱您想您——我亲爱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