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一前夕,朋友小聚,推杯换盏间点燃了大家出游的焰火,最近两年,人们因疫情而对长途旅行望而却步。想起以前差不多每年一次长途旅行,心就痒痒的,越发的激起了大家对五一出行的期待。面对今年全国多地散点爆发疫情,大家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不出省,省内游总没有问题吧。</p> <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人说走川西,川西人稀地广,可以欣赏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风光。有人说走大渡河峡谷,山青水秀,树木茂盛,绿树成荫,飞瀑跌宕,片片山花争奇斗艳,道道风景绚丽多姿,种种情韵雅致不凡。还有人说走亚青寺,亚青寺这个地方宛若一番净土,三面环水,每逢清晨,炊烟弥漫,河水氤氲,那一幢幢红房子让人心灵澄澈......建议众多,究竟走哪里,还得看放假前各单位防疫通知。疫情防控通知总算在放假前一天发下来了,“原则上,非必要,不出省,不出市”,因此上面的总总建议只能搁浅。</p> <p class="ql-block"> 既然不能远游,可也不能浪费了五天假期啊。大伙儿一商议,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不出省,不出市,那就近郊游。近郊游走哪里又提上了日程,最后确定到天宫山下面的顶仙坝露营。到顶仙坝有两条路可以到达,一条是小路,走蕨南那边从简湾到顶仙坝,据熟人介绍,那条路坡陡路窄,挑战性很大,但要近20多公里。另一条路是大路,走蕨黄旅游公路上山,路宽坡缓,新手也没问题,但要远20多公里。走大路还是小路,取决于大家出游的目的,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但出游的目的就是休闲玩耍,再说都是些退休和即将退休的人群,出于安全考虑,大家决定走大路,大路平顺。领队提前联系好农家乐,大家带好了露营装备准备出发。</p> <p class="ql-block"> 七个车向天宫山进发,车虽多,人却少,因为好几个车都是两个人一个车,第一站到达罗锅坪,罗锅坪曾是黄山茶场山上第一个分场。黄山茶场原来是国营企业,由山上和山下两部分构成。山上有罗锅坪、黄茅埂、斗篷顶、罗檐洞、百林湾、黄山(天空堂)六个分场,山下是总厂,精制厂,场部设在精制厂。黄山茶场1956年建场,是宜宾市第一个茶业企业,“五六班子”、“六三班子”算是茶场第一代、第二代职工,“五六班子”“六三班子”别人也许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茶场的职工、孩子却无人不晓,那是1956年,1963年参加工作的职工。代代黄山人从开荒种茶到精制茶叶,辛勤劳作、努力创新,发展壮大了黄山茶场,她们制作的“天宫碧绿”茶荣获第二届西部“陆羽杯”金奖。到九十年代,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困境,改制好像卖给了叙府茶业,后来发展旅游,又把黄山改名为“天宫山”。天宫山景区不仅是叙州区着力打造的旅游景点,也是宜宾市继蜀南竹海、兴文石林之后打造的第三张旅游名片。天宫山景区依托原来的分场整合发展旅游。蕨溪人都称天空堂为黄山,古时称太平山,海拔1300多米,山上空气清新,青林翠竹点缀,悬泉瀑布飞漱,景色宜人,有“小黄山”之美誉,深得户外人喜爱。不过此黄山非彼黄山,这里虽没有盘曲嶙峋的迎客松迎宾,却有沁人心脾的黄山茶待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国家,有茶就有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千姿百态:茶作为一种文化,内涵深邃。农夫喝茶,文人也喝茶,既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茶是雅俗共赏的文化。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源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历史渊源。茶艺不仅仅指茶道、茶具,也包括由此而衍生出的诗词歌赋,文人墨客乐也咏茶,忧也咏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白居易辞官后悠游自在,抚琴饮茶,在《琴茶》里写下了“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高启描绘采茶姑娘采茶是:“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可见茶是文人喜欢的题材。政府依托茶文化,大力发展旅游,契合当前的形势,是将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是对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体践行。</p> <p class="ql-block"> 罗锅坪原来的老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宽阔大气的茶韵广场。因为前一天下了雨,视线极好,站在广场边,远望,岷江河边的古柏、蕨溪、新屏山几个场镇历历在目。岷江河蜿蜒曲折,川流不息,沿江而建的房屋星罗棋布、鳞次栉比。近看,茶园似梯田,似海洋,层层叠叠,茶叶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景色秀丽,心情愉悦。因为我们事先决定返程原路返回,再加上我们是吃了午饭上山,所以途经黄茅埂、罗檐洞、天空堂大家都没下车,沿途欣赏高山风光,那天山下穿短袖都热,山上穿长袖都冷,气温明显低了好多度。由于路不熟,前车在一个岔路口走错了,大家跟着走,路越走越窄,感觉不对,赶紧刹车掉头,终于在下午四点半到达联系好的农家乐。</p><p class="ql-block"> 老板的房子是一座小平房,刚装修完,别看是农家,装修一点不比城里差,主体颜色是现在流行的黑白灰,智能饮水机、机麻、卡拉OK、专用厕所等样样齐全,充满现代气息。门前院坝我们搭建了八顶帐篷还绰绰有余,房前公路对面是停车场,停个二三十辆车没问题。晚餐菜肴丰富,高山腊肉肥瘦相间、鲜红透亮,竹笋烧鸡,鸡还没熟,香气四溢......趁着晚饭前一点时间,我们参观了向家大院,大院是板壁房子,已经修建几百年,很有年代感,有一个大的天井,下午五点过,光影特别好,人们在这里或拍照、或游览,与院中老人交谈,得知里面还有三个小天井,引起大家的兴趣,得到老人的同意,大家进去参观了小天井,难得看到这样的风景,人们或站、或靠,或抬头、或低眉,尽情拍照。</p> <p class="ql-block"> 回到农家乐,与老板交谈,他们夫妻不仅勤劳,而且很有经济头脑。平时老板跑车,老板娘管农家乐,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因为晚饭还没好,我到厨房去看,老板娘动作麻利,一看就是一个能干人,夫妻俩热情,大方,耿直。晚餐后,唱卡拉OK的,跳锅庄舞的,打非洲鼓的,人们在尽兴玩耍后伴着蛙声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就起来了,山上的温度很低,起先我想熬一熬,冷得发抖,遭不住,赶紧穿上长款羽绒服,直到吃过早餐太阳出来了才换的风衣。</p><p class="ql-block"> 今天主要游天宫山景区,天宫山有两个点值得看,一是我们昨天到顶仙坝去的那条路,据说有24道拐,在车载地图上看似羊肠,弯弯曲曲,绕来绕去,现场观看极为震撼。一是天空堂顶端那个寺庙,到天宫山的人不到寺庙去的极少,庙不大,传说很灵。现在去寺庙修了专门的旅游栈道,还有供游人休息的凉亭。快到寺庙的地方,有石梯笔直向上,虽陡,我们还是拾级而上。虽说爬到寺庙不一定都去拜菩萨,但站在顶端望远景还是很惬意的。除此以外还有几个观景台可以赏景。离天宫山不远,看见路标有一个古茶树的景点,想到来都来了,何不去看一看,没想到路窄坡陡湾急,不过不虚此行,那棵古茶树据专家考证,距今2000多年,树冠、树高、树径在全国都极为罕见,政府专门挂牌保护。有人还专门在树下捡了古茶树落下的叶子拍照,说是拿回家泡茶喝,感受一下古茶树的味道是不是和普通的茶叶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车到黄茅埂停车打卡,爬上高高的观景台,观景台360°无障碍,周围景色尽收眼底,一条小路延伸到悬崖边,人们在茶园里采茶叶、录视频、拍美照,其乐无穷。我对黄茅埂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是我父母曾经工作的地方,也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父母属“五六班子”,也就是是黄山茶场第一代职工,这里的土地承载着父母的汗水,这里的茶树凝结着爸妈的深情,曾住的房子虽已不在,可我分明看见了门前那个小水井,井边那丛芍药花......我儿时记忆的闸门徐徐打开,食堂后面那一株株白雪球似的甜甜的酒米泡儿,山上那一棵棵红彤彤算盘珠一样的酸酸的救军粮.,每逢过年放假,父亲用箩筐挑着我和弟弟走路下山,上班担着我们返回岗位....草丛中,山野里仿佛还能听到儿时留下的欢声笑语。那一份感情不论走到哪里,不论活到何时都是割舍不下的。</p> <p class="ql-block"> 回到罗锅坪偶遇了原来的同事,见到了儿时的伙伴,我们尽兴而归,山他们乘兴而来。天宫山之行即将结束,永远不会结束的是人们对天宫山的那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 雨后的天宫山是美的,美在那生机盎然的万亩茶园,美在那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美在那勤劳善良的淳朴乡民,美在那带动经济发展的游客。可以想象天宫山一定会乘着乡村振兴的好东风,趁着旅游发展的好势头,天宫山一定会更美!</p> <p class="ql-block">作者:胡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