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周听了西电附中汪校长和刘雅慧老师关于的微型课,一直在反思汪校长和刘老师对于微型课的认识,这周自己又上了一堂自己刚上完就挺不满意的微型课,课后听完专家点评,再反思,对自己就更不满意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要上好微型课可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p> <p class="ql-block"> (一)首要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虽然微型课的真实情况是没有学生在听,有表演的成分,有一些地方是我们想象着学生的反应而串联起整个课堂活动的课程。但教学不等于演戏,即便是微课也是如此,不能只图热闹。既然是上课而,就有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能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切都是零。</p> <p class="ql-block"> (二)贯穿学科精神的“设计感”</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学科精神、要求孩子具备和发展不同的学科精神、学科素养。课堂如何体现,我想可以是不同的学习任务从各个不同任务“点”来渗透不同的学科素养。也可以是整堂课以某些知识为载体,围绕着某一、两个素养的发展为教学目标,设计并展开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主要是难在如何把每一个点“穿”在一起。如果每个任务都是一环,那应该如何环环相扣,最后再首尾相呼应形成闭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板书设计提纲契领、扬长避短</p><p class="ql-block"> 微型课时间短,太多的板书对课堂的节奏影响很大。专家对板书的设计提出了建议。我自己梳理后,觉得主要是一下四个字:“简”、“精”、“透”、“亮”、“动”。</p><p class="ql-block"> 简——简洁,能写少绝不写多。时间尽量少消耗在板书上,黑板的空间不能密密麻麻都是字。</p><p class="ql-block"> 精——精要,精炼且重难点突出。学生从板书中能看到一节课的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透——通透,板书有层次有结构。文字+图示,让板书体现出思维的“可视化”。</p><p class="ql-block"> 亮——亮点,根据自身长处突出亮点。例。粉笔字写得好的多展现字,画画画的好的,板书设计也可以体现出不一样的设计感。</p><p class="ql-block"> 动——动态,板书体现出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这点上板书和思维的流畅程度还有很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这次评课专家也说到,板书在“小结”的环节还能发挥巨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四)时间分配和环节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自己微型课讲的太少了,也没有真的在底下练过,上微型课时站在讲台的感觉比平时上课差太多,所以自己就能感觉到很多问题,这其中包括了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专家评价,大多数老师的微型课都是前松后紧,结尾草草了事。小结、布置作业环节要么太过紧张三两句话带过,要么就拖堂,半天不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情境的教学内容的匹配度和融合度</p><p class="ql-block"> 微型课和平时的课都会讲究情境的使用,有的情境知识引出课题,但是之后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太用得到。有的情境和教学的内容匹配度很高,可以一层层深挖,最后个教学内容浑然一体。如果能够设置情境时和教学内容匹配度很高,情境和教学重难点可以高度融合,这样的课绝对会非常精彩。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找到非常合适的材料,所以很多时候情境设置和教学内容匹配度不是特别高,这种情况下,或许简单的引出题目就是不错的选择,而我的毛病就在于总希望有特别好的教学情境,在这个地方耗费精力有点多。</p><p class="ql-block"> 另外,其实反思一下,我认为这源自我的心虚,买过很关于项目式教学和单元教学的书,虽都没看完,但是很多教学案例我看了,光教学设计就看的我心里发怯,我有些吃不准在很多南方地区的教学方式是有多么先进了?我不知道那些老师需要多么广博而又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将不知道哪里找来的材料设计成一份份项目式或是单元教学设计。我想慢慢靠近这些方式,但明显还学的不怎么像。</p> <p class="ql-block"> (六)放大语言文字的魅力,尤其在导入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大多数人看来我们当老师应该都很能说。但每每到了赛教的时,就能明显感觉但讲着讲着就开始词穷,在某一刻突然磕磕绊绊。这跟心理素质有关,但和个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更是有很大关系。相比起来,一点点的小啰嗦还算是好的。</p><p class="ql-block"> 而刘雅慧老师的课语言优美,措辞恰当,尤其是在导入部分,让人能够通过语言感受到了山河之美,一开场就有很强的代入感。</p> <p class="ql-block"> (七)重视生成</p><p class="ql-block"> 微型课要求“无生似有生”,而我在讲微型课的过程中,好几次都边讲着边走神,当时心里想着,我是不是没有把预设的学生的反应“串联”起来。</p><p class="ql-block"> 回忆汪校长、刘老师的课,从学生开始学习活动,就不断的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思辨。虽然没学生,但是老师的脑海中预设了学生的想法,并且设定了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一步步展现出动态的思维过程。</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问题留给我自己,我该怎么做?从哪些方面提升,怎么提升?</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需要做的很多,但正如植物的生长一样,只有先向下扎根,才能撑得起未来地面上方的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先要做的,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一、理基础。</p><p class="ql-block"> 梳理高中所有的知识点,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做过的,之前自己也做过,给每届学生都印过复习资料。但这次我想做的是按照学科思维导图的形式、或者是根据需要用鱼骨图或是其他图示和文字混合的形式来搭框架。可作为学生复习提纲和板书设计。给自己定标准是最大限度简练、重难点突出,提纲挈领构建知识模型和应用(解题)模型。</p><p class="ql-block"> 二、积素材。</p><p class="ql-block"> 1. 专业上多积累。多读、多听、多看,积累素材。虽然搜集整理好的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2.功夫在诗外。多涉猎不同方面的知识,多了解时事新闻。</p><p class="ql-block"> 3.多反思,多写作。及时反思和总结,不断调整,适合我和我的学生的教与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三、勤练习。</p><p class="ql-block"> 1.练字。练钢笔字和粉笔字。</p><p class="ql-block"> 2.练朗诵。让语言更丰富,让语调抑扬顿挫。</p><p class="ql-block"> 3.磨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梳理完发现要做的太多。而第一步就从做新高考题从新教材开始理知识脉络和积素材开始。谁都希望自己能快速成长,我也是,但我想越是这样,我越需要静一点、稳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