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童年知道的英雄故事

梁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出生在农村,一个具有抗战历史的小县城。这里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总部,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并称中国革命的四大红色圣地,它就是武乡。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武乡人民、太行儿女和八路军一起,共同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革命的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著名的长乐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是八路军的故乡,这里是子弟兵的摇篮。这里是一块英雄的土地,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在八年抗战中,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就有9万余人参加了抗日组织和八路军,2.1万余名干部群众为国捐躯,用忠诚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太行丰碑。武乡人民慷慨悲歌,无私奉献,仅有40万亩土地的武乡,八年共捐粮3000万石,武乡小米养育了八路军,武乡人民同样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家的门前有五棵大槐树,枝繁叶茂,又紧挨着打谷场,是农民们劳动歇息的好地方,也是孩子们最喜欢听大人讲故事的地方。我的童年在这里长大,也听到了一些英雄的故事。</span></p> 抗战柱石,建国先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距我家三公里有一个叫李峪的村庄,有一个地雷大王叫王来法,河北沙河人,生于1908年。1915年随父亲逃荒来到山西,落脚武乡李峪村。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王来法参加了抗日自卫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抗日自卫队队长和武委会主任。他带领全村民兵、群众掀起爆炸运动,钻研制造地雷和埋雷技术,配合八路军作战,先后毙敌123人、俘敌40余人。为保卫太行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44年11月,太行区举行第一届群英会,王来法被授予“地雷大王”英雄称号。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奖给他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抗战柱石,建国先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峪村坐落在太行山西麓,是典型的低头山沟沟、抬头山圪梁的地貌,全村一共五六十户人家。当地土地贫瘠、缺水严重,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苦。1937年11月,日寇占领了县城。王来发是个立说立行的“王大胆”,立即参加了当地的抗日自卫队组织。村里的民兵就那么几个人,武器既少又落后,不能和鬼子正面打,他们用得最多,对敌人杀伤最大的就是地雷战。民兵队长王来发,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摸索出了地雷战、麻雀战和夜摸战等具有鲜明敌后斗争的特色战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雷战不是简单的埋个雷。一开始,上面派发的铁雷不够用,大家就一起动脑筋造石雷,在石头上凿眼,里面装上火药,安上导火索,由于石料厚薄不均,爆炸效果会差一些。他们针对不同情况研究了多种设雷方法。梅花雷就是在路上埋好雷,再在路两侧和四周也埋上雷,形成梅花状,当路面的雷炸开,敌人四面散开时,有的就跑到四周埋的雷上。看着敌人挨炸,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大显神威,他们躲在不远处常互相掐着胳膊捏着拳头,憋着声地高兴。有的雷刚开始只能炸一两个敌人,多次改进后就炸得多了。1943年7月,日寇围困蟠龙,王来发带领民兵布的雷一次就炸死了十来个敌人和两匹军马,这对他们民兵来说就算是个大胜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针对敌人进村扫荡,他们研究出了多种设雷方法。在院子的大门上吊一颗雷,门一开就炸了,叫开门雷;把地雷放在锅盖下,敌人一找吃的就碰炸了地雷,叫锅盖雷。敌人也很狡猾,他们会抓来老百姓在前面走,如果有雷,老百姓会先被炸死,王来发他们就采用拉雷,用拉绳控制引信,等敌人过来时再拉响引信。因为拉雷的引线不能过长,他们要选择近处隐蔽,危险性相当大,有时候甚至近的能看见敌人的面孔。尽管事先已经想好逃跑路线,但民兵们仍然随身带着“光荣弹”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宁死也不愿让日寇抓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侵略者的炮火一遍又一遍炸碎了太行山的宁静,武乡人民抖擞精神全民抗战。白天王来发和民兵兄弟们除了在山上巡逻,掩护群众转移,还要和敌人进行游击战,也叫麻雀战,就是他们先把村头山上的假树放倒,通知大家隐蔽,然后就在山梁上东打一枪、西打一枪,打了枪就跑,敌人四处张望不知该往哪儿追。夜晚,由于熟悉地形和路线,王来发带领民兵还要进行夜摸战,一两个民兵在夜间摸进村子袭扰敌人,让鬼子不得安宁。</span></p> 八路军的摇篮,名扬游击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太行山根据地,曾有过一支名震全国的游击队——名扬游击队,创始人魏名扬,武乡枣烟人,距我家隔着一座山,大概五公里的路程。1906年出生的魏名扬曾经六次组建游击队,六次将游击队交给八路军,总共输送了3000余人,成为八路军名副其实的“兵源库”。朱德总司令曾赞誉他:“名扬游击队配合主力开展游击战是有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魏名扬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8岁丧父,少年时便给地主扛长工,受尽了各种磨难。年幼的魏名扬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恳求母亲让他拜师习武。他先后拜过三位师傅,第一位师傅武月新,他的启蒙师傅,教他练就了过硬的武术基本功。第二位师傅虽然没有教他武功,可是教会了他使用一些利用武术谋生的手段,如武术表演等,给了他吃饭的本事。第三位师傅是河北大名府赫赫有名的宋金榜,教会了他轻功。有了这三位师傅的栽培,年轻的魏名扬有了行走江湖的本事,更有了保家卫国的本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6岁那年,魏名扬曾经在武乡东部地区的武术大会上拔得头筹,名声大噪,练武练出名堂的魏名扬很快接受进步思想,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武乡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武乡党组织遭受挫折后,他打入国民党“防共团”内部,以耍拳练武、结弟交友为掩护,保护党的组织,并且利用“防共团员”的身份,掌握敌人情况,给党组织通风报信,使许多党员免遭抓捕,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党指派他组建游击队,亲任大队长,为八路军输送兵源。第一次组建“名扬游击队”是1937年10月,到年底迅速发展到500多人,八路军帮助其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后,编入了决死队游击二团。第二次组建“八路军游击队”是1938年1月,以过去老国术团员为基础,组织青壮年参加,到反敌“九路围攻”前夕,已发展到300多人,由八路军工作团带走,编入八路军正规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次组建“八路军游击队”是1938年3月,他组织200人的游击队参加了长乐急袭战,后全部编入386旅。第四次组建“八路军游击队”是1938年5月至10月,他又组建起200多人的队伍,全员编入769团。第五次组建“八路军游击队”是从1939年11月起至1940年6月,他组建起一支800多人的队伍开赴屯留编入陈赓386旅的772团和771团,魏名扬担任772团三营教导员,后参加了百团大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4月中旬,八路军总部在韩北召开联欢会,朱德总司令在会上表扬了名扬领导的太行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粉碎了日寇“九路围攻”,开展了游击战争,把一批一批的游击队员,补充到主力部队。在这次会上朱总司令把这支游击队正式命名为“八路军太行游击大队”。他们经常配合八路军打伏击,袭据点,护送干部,掩护群众,多次袭击邻县的日军。还有一个排,经常活动在敌占区,化妆进敌据点,捉汉奸、探情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日伪军把魏名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悬赏5000元金票悬赏缉拿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六次次组建“八路军太行游击大队”是1941年,这一次他组建起一支1400多人的队伍,包括老队员800余人,新队员600余人,这支部队在1945年解放武乡县城后编入太行纵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扬游击队由地方武装起家,“越游越大,越战越强”,成为一支名震太行的正规化的抗日武装力量,成为向八路军源源不断地输送有生力量的“兵源库”。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魏名扬和他的抗日游击队威震太行山区,名扬晋冀鲁豫,与山东的铁道游击队媲美,与冀中的平原游击队齐名。</span></p> 为国捐躯的叶成焕团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看过的电视剧中,《亮剑》可谓是抗战影视片中的佼佼者。剧中李云龙的形象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其原型就是时任772团的副团长王近山,而772团的团长正是叶成焕。1938年4月初,日军为了消灭晋东南的八路军,解除后方的威胁,纠集3万重兵,分9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129师主力部队发动了长乐村奇袭战斗,也称长乐之战。就在我家家门口的滩涂上战斗,我们村里的壮劳力基本上都参与了支前,最让他们难以忘怀的是牺牲的772团团长叶成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前,129师党委正准备提拔叶成焕任386旅副旅长。4月14日,772团接到命令,要求尽快向太行山武乡一带集结,于是全团指战员以一夜百里的速度到达前线。战前叶成焕团长正患着肺病,多次吐血。陈赓旅长对他的病情非常关切,劝他说:“成焕啊,你病成这样子,这次战斗就不要参加了,现在就派人送你到后方治病去。”叶成焕一听急了,执著地说:“没事,我已经习惯了,还是让我打了这一仗再说吧!”陈赓旅长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由他去了。战士们得知叶团长带病指挥作战,更加鼓舞了他们的斗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15日,侵入武乡的敌精锐部队108师团,对县城的残酷烧杀后,弃城沿浊漳河东窜,刘伯承师长当即命令772团和771团沿浊漳河两岸山地实施平行追击。16日晨,武乡长乐滩附近的山路上车尘滚滚,人喊马嘶,全副武装的日军辎重部队正旁若无人地向东行进。看到敌人已基本进入包围圈,叶团长果断地命令772团所有的武器立即开火,顷刻间,机枪、炮弹、手榴弹急风暴雨般飞向敌群,战士们的喊杀声,刺刀碰撞声震天动地。战斗进行到下午5时,山崖被炮火烧红了,长乐滩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敌人丢下的武器辎重堆积如山。“痛快!太痛快了!”叶成焕团长望着眼前的情景,脸上露出少有的微笑。这时通讯员报告:“团长,师部来电,3000多敌兵赶来增援,命令我团立即撤离战斗。”叶成焕接到命令,一面指挥部队打扫战场,装运胜利品,迅速撤离;一面跑上一个高坡,观察敌人增援部队的情况,看看有没有机会再消灭一部分援敌。通信员提醒他说:“团长,你站在高坡上危险,赶快走吧!”“等一等再走,我在这儿看得清楚。”叶成焕没有动。一颗子弹从他衣袖穿过,他没有在意。接着,第二颗子弹飞来,打中他的头部,特务连的战士们抬着叶成焕急速向山下撤退,一路上他的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哎,队伍,队伍呢?”这是大家听到他唯一的一句话,也是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4月18日凌晨,叶成焕终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为国捐躯。长乐村之战,八路军歼灭日军主力2200多人,战马500多匹,对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得到完全巩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