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唐”的大旗与弘扬

静如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记京剧大师唐韵笙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撰文 刘守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编辑 静如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唐韵笙,关东京剧艺术的泰斗;唐韵笙与京剧大师周信芳、马连良齐名,被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关外唐”为关东京剧竖起唐派艺术流派的大旗。“关外唐”是关东京剧人的骄傲!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关外唐”,赢得观众与同仁的爱戴,人们尊称之“唐先生”。唐韵笙先生与他独创的唐派艺术已载入中国京剧的史册。今年是唐韵笙先生诞辰119周年纪念。僅以此文怀念与弘扬“关外唐”的艺术精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唐韵笙】(1903一1970)满族,原名石斌魁,福建省福州市人,祖籍沈阳。幼年丧父,9岁师从秦腔艺人唐景芸学艺。开蒙学梆子花旦,后改京剧老生。11岁登台,演出刘(鸿声)派戏 “三斩一碰”(《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碰碑》),一炮而红。随师曾在山东、河北、东北等地演出。1916年,年仅13岁的唐韵笙与河北梆子演员喜彩凤、月明珠等人在哈尔滨戏院充当台柱,他的表演 “刻意求工”,被观众誉为“纯粹角”。满师后进一步勤学苦练,博采众长,渐负盛誉。文戏主要演《逍遥津》《李陵碑》《洪羊洞》《献西川》等,武戏演《铁笼山》《艳阳楼》《百骑劫魏营》等。步人中年时,又开始整理演出红净戏。在《千里走单骑》《古城会》《夜走麦城》《霸陵桥》《华容道》等剧中,大都唱做繁重,文武兼备,别具特色,创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关公形象,并逐渐自成一派——唐派,闻名全国,与周信芳、马连良并称为“南麒、北马、关外唐”。唐先生为人正直,富有爱国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曾因演出影射日寇侵略的《后羿射日》而被捕入狱。1954年参加沈阳京剧院,任副院长,并先后主演《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新编历史剧。1959年,辽宁京剧团与沈阳京剧团合并成沈阳京剧院,唐韵笙任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副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b>1910年7岁的唐韵笙。</b></p> <p class="ql-block"><b>1937年唐韵笙摄于大连。</b></p> <p class="ql-block"><b>唐韵笙关羽造型。</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古城会》中饰演关羽,李春元饰演张飞。</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剧《走麦城》中饰演关羽,王奎生饰演周倉,汪幼亭饰演关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唐韵笙功底深厚、文武不挡、嗓音高亢嘹亮,唱、念、作、打具佳。他戏路宽泛、技艺精绝。《铁龙山》《艳明楼》《徐策跑城》《刀劈三关》《古城会》《华容道》等戏皆为拿手。尤其由他出演的关羽戏更是独具特色,其表演栩栩如生、活力四射,被誉为活关公,在海内外具有深远的文化、艺术影响。除生行的本功之外,由他串演的铜锤花脸戏《铡美案》的包公,《目莲僧救母》的老旦刘青提、反串《法门寺》中的刘媒婆也都非同凡响,令人称绝。</span></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剧《闹朝击犬》饰演赵盾。</b></p> <p class="ql-block"><b>《闹朝击犬》“闭宫阻谏”中,唐先生饰演赵盾,柳宝安饰演太监。</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剧《刀劈三关》中饰演雷万春。</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剧《关公月下赞貂蝉》饰演关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唐派是京剧名家唐韵笙创立的京剧老生艺术流派。唐派是京剧界中一个罕见的综合性艺术流派,也是京剧艺术流派发展过程中,在东北形成的唯一一个能够代表和全面体现关东京剧风格的艺术流派。2006年,京剧唐派艺术通过国家审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 《古城会》彰显唐派表演艺术的风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首次见到唐先生,是在1960年盛夏的一天上午,辽宁戏校师生喜迎来自沈阳京剧院的尊贵客人,唐先生率领部分京剧表演艺术家光临我校指导。我与京剧科师生聚集在三楼礼堂,聆听唐先生等艺术家们的精彩演说。那一天唐先生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他的讲话响如洪钟,由衷赞美社会主义戏校条件的优越,先生对京剧表演艺术的讲述,对于我刚入校门的学子似懂非懂,先生对戏校学子的寄托却语重心长,他声声嘱咐我们要刻苦学习、不负韶华,努力继承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唐先生的这次讲话,为我们勾画了美好的未来与艺术憧憬;先生的讲话是我艺术人生的启蒙与前进动力。唐先生的京剧艺术大家风范,成为我仰慕的艺术人生偶像。从此,我渴望观赏与领略唐先生的舞台艺术。忽然在1961年的某一天,我在《沈阳日报》的戏剧广告上,发现沈阳京剧院唐先生主演的《古城会》,我与几个同学急不可待的跑到沈阳北市剧场,一睹了唐派《古城会》的艺术风采。据悉,唐先生自1959年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由于工作繁忙很少登台演出了。那天的剧场内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演员的阵容齐整强大,唐先生饰演关羽;李春元饰演张飞。唐先生的扮相威武、大气磅礴,好不神圣!唐先生的关羽形象太美啦!毎个亮相、毎个造型都是一幅画、一尊塑像,似乎在写意传神。唐先生的台风凝重、规范严瑾,关羽的出场稳健自若,他没按常规的进三步亮相,脚下却是一点点移动,分量就重。他的表演不瘟不火。唐先生把关羽演活啦!仿佛关羽就是唐先生,唐先生就是关羽。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先生曾对唐先生由衷的赞美:“唐老的艺术是炉火纯青,动作不是勉强的,很自然,泰然自若,看着很舒服。” 关羽上场前的【西皮导板】【回龙】“灞桥挑袍马蹄忙”,唐先生用一个特有的高音长拖腔,接着一个稳重的缓式亮相。此刻打击乐休止片刻,全场无声。观众为之哑然。等到乐队奏起下一段 “慢长锤”打击乐时,台下忽然响起“哗………”掌声!观众如梦方醒,掌声四起。原来,观众被他这句高亢、宽亮的长拖腔给惊呆了、震撼啦!人们交头慨叹:“从来没见过演《古城会》,在这儿叫好的!”与唐先生合作多年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云溪先生曾说:“唐先生演戏规矩得很,从不在舞台上‘洒狗血’,搞那种咬牙跺脚鸣气笛式的表演。”唐先生在《古城会》中的表演情真意切,关羽在剧中有两个不同的哭泣,唐先生的表演感人至深。一个是关羽“训弟”时的哭泣,一个是关羽见皇嫂时的哭泣,同是伤心落泪,唐先生的表现却是不同的伤感。张飞误认为关羽在曹营12年,受着曹操的优待。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见面就是一枪!结果刺伤了关羽的心,关羽言道:“你这一枪刺得愚兄又惊又忙,珠泪两行,弟兄们险些不能见一—面——了!”接着,便难过地哭了起来。一般演员演到这时是号啕大哭,可是唐先生却只是用了几个“噫”字,掩面而泣,以表示呜咽。可是,关羽后来见到两位皇嫂时,却是一声非常伤感的哭泣。剧场里此时非常宁静,只听得关羽的一声“嫂嫂哇——!” 唐先生把关羽的哭泣声音拉的很长,哭的非常动情,感动的我头皮发胀心在颤,让人荡气回肠。关羽的这一哭声,让我至今难忘。关羽哭的是对兄嫂的忠义,关羽对张飞的掩面而泣,唐先生的琴师刘颖华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唐老曾说,关羽本知张飞性情憨直,为人鲁莽,又因自已身在曹营12年,受着曹操的优待。怎能使张飞不疑。只不过是嗔怪张飞这样不相信自己,未免有些委屈,故而这哭是嗔怪的哭、委屈的哭。如果是号啕大哭,不但不适合关羽这个在传说中神化了的人物心情,也有失名将的仪容。所以唐老只在‘不能一—见—一面——了’后,用了几个“噫”字,表示呜咽,接着便掩面而泣。我看这样处理是合如其分的。” 唐先生到了舞台,始终沉浸在关羽的人物之中。他说:“我提着青龙刀上得台来,别看我一下没打,但脑子里有千军万马,四个上下手(龙套)就是千军万马。他演戏脑子里始终装着戏剧环境。”唐先生个头不高,但是精、气、神十足。他往椅上一坐真是八面威严,气概非凡一人占满台。用同行的话说,这就是演员的“维他命”。用观众的话说“镇台”,激起同台演员演戏入戏的情绪。不仅把配角,就连“底围子”都给带动起来。你不能不认真,想走神、马虎也不行。剧院的晚辈们说:“跟唐先生在一起演戏害怕,他太威严了。"他拿眼珠左右一扫,叫声:“列位将军!”马上提起你的表演神志。有的演员,眼睛只看几个人,唐先生则环视四局,诸多方面都照顾到、调动起来了。将全台演员融为一体,形成“一棵菜”。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先生十分敬重唐先生,他说:“唐先生的老爷戏突破了传统的格式,更人性化、合理化,从生活出发,整出戏贯穿着接地气的儒将风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古城会》是京剧唐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古城会》彰显了唐派表演艺术的风范。唐先生饰演的关羽庄严中寓风流,威武中见潇洒,他的表演具有老生的神韵,武生的筋骨,还有花脸的气势。1947年唐先生携《古城会》《华容道》《走麦城》与《艳阳楼》《铁笼山》等剧目,回到阔别多年的上海,历时四个半月的演出,轰动了上海滩。观众高度地称赞唐派艺术,唐韵笙先生的表演既非京派,也不是海派,而是关东的唐派。从此, “南麒、北马、关外唐”流传开来。1960年7月19目晚,唐韵笙院长率领沈阳京剧院赴京演出《古城会》(《斩蔡阳》),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张云溪等艺术家到场观赏。厉慧良也从天津赶来观摩。演出结束后,梅兰芳、马连良等登台向唐先生祝贺。马先生握着唐先生的手说:“贤弟,你演的太干净啦!"接着,他对身旁的高足马长礼说:“这是老前辈,你要好好向唐先生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剧《古城会》中饰关羽,王春义饰马童。</b></p> <p class="ql-block"><b>1960年在北京演岀时,梅兰芳大师观看演出并与唐先生等合影。</b></p> <p class="ql-block"><b>1960年在北京演出京剧《古城会》后,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参加演岀的人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 理性认识京剧唐派艺术与受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敬佩唐先生的才华出众,不仅是其表演艺术性,而且他能编善导。更加敬重唐先生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这是一位艺术大师与旧艺人的分水岭。唐先生崇尚历史名将岳飞,他在演出京剧《风波亭》时,倾注自己的感情,使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唐先生熟读《三国》《列国》《东西汉》,具有文化素养。他编演了许多列国戏,被称为梨园才子,亦有“唐列国”之称,唐先生在近6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亲自编演的剧本有50余部。大多以《东周列国志》、《史记》及《三国演义》等为题材的历史正剧,并扮演众多不惧生死的爱国将领、历史名人。1932年,他满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编演映射日寇的《后羿射日》,以抒发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怀。当剧情演到九日晒得大地干裂、禾苗枯死、人民困苦难当的毒日头被后羿的神弓射下来时,观众情绪激昂,齐声叫好,掌声震天,甚至有的泣不成声、唏嘘泪下。此事引起了日本当局的关注,派人抓捕唐韵笙。在日寇宪兵面前,唐韵笙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建国后唐先生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先后主演了《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新编历史剧。</span></p> <p class="ql-block">1955年沈阳市京剧团演出《还我台湾》“节目单”,唐韵笙主演。</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剧《詹天佑》中饰演詹天佑(右)。</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剧《智擒惯匪座山雕》中饰演座山雕。</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京剧《白毛女》中饰演杨白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9年12月20日记者赵立军在《沈阳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呼吁《沈阳京剧何日再竖“关外唐”的大旗》,文章写道:“1970年3月,唐韵笙先生病逝于沈阳。这其间,正值‘十年动乱’,到处都演样板戏,唐派戏处于无人敢唱的境地。加上唐本人在生前就不注重舆论宣传,其身后几乎没有留下多少艺术资料,门人弟子虽众,但能很好继承师执艺术精华的却不多,以至于近二十几年来,唐派艺术处在频于失传的境地,这实在是沈阳京剧艺术的不幸。看沈阳京剧院国内外演出的记录,演出唐派戏的多是折子戏,全出戏很少演出,何以如比?值得艺术界人士深思。” 这篇文章表达了社会对唐派艺术的关切与呼声。面对唐派艺术传承的现实,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曾有一段论述:“为什么学演唐派戏的演员较少,唐派剧目传承的也不多。唐派有很多的文武老生戏、武生戏、花脸戏以及老旦戏等等,只因为他的起点高,他那美雅的扮相、文武不挡的多彩程式功架,得天独厚的钢嗓。” 尚长荣先生道出了学习继承唐派艺术的客观因素,学习唐派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与文化素养。唐韵笙先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来到东北,把自己的艺术生命无私奉献给关东这片沃土,他把江南戏剧与白山黑水文化融为一体,创立具有关东京剧特征的艺术流派: “关外唐”。唐派艺术与“南麒、北马”等流派艺术有何异同?戏剧评论家马明捷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以马连良为代表的京派角儿专工一行(别的行当有时反串),钻研打磨,务求精纯。以周信芳为代表的海派演员大多数一专多能,行当概念不像京派那样严格。但是,对于他们“本工”和“本工”之外,还是分得很清楚的。唐韵笙呢,他在京剧表演艺术领域内全面推进,美学追求是各行皆精、皆纯。因此,唐派可以概括为全能型行当的表演艺术,此即与京派、海派的主要区别也。”多年来,唐派艺术传人为数不少。唐先生于解放前曾接收田子文(女)、李刚毅、曹艺斌,邵志良、张铁华、陈麒麟(女)、翟宏鑫、张海涛、李铁英等人为唐门弟子。其中在彩色戏曲片《节振国》中饰演节振国的张海涛系唐先生门婿。1954年唐先生又收常熟京剧团邵林童为徒。1961年8月,在沈阳焦若愚市长倡导下,唐先生收沈阳京剧院焦麟昆、汪玉林为徒。在这众多弟子传人中,不乏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曹艺斌、焦麟昆、张铁华、张海涛、李刚毅等人,他们从不同程度承袭了京剧唐派艺术,为唐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创建弘扬唐派艺术的舆论环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各界朋友的有力支持,努力创建弘扬唐派艺术的舆论环境。1979年我来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立即去台内磁带资料库查寻唐韵笙先生当年演唱的录音资料。非常遗憾!文革期间 “破四旧”的毁坏与抛弃,尚存的唐先生演唱录音资料寥寥无几。只剩《古城会》《刀劈三关》《华容道》等京剧选段与残缺不全的京剧《古城会》《灞桥挑袍》选场的实况录音。磁带由于年久老化,录音质量极差。我与录音师在复制过程中,录音带经常断裂与脱落,经过录音师不厌其烦的连接,唐先生演唱的录音资料才保存下来。为进一步挖掘唐先生的录音资料,我通过北京广播学院的一位教授朋友,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复制到唐先生演唱《刀劈三关》全剧的室内录音。这是1960年沈阳京剧院赴京演出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唐先生室内录制的《刀劈三关》全剧。中央台的录音设备与录音质量极好。据说,唐先生很少接受电台室内录音的邀请,因此,这部京剧《刀劈三关》室内录音资料极其珍贵,我如获至宝、激动不已!我在编辑与复制节目过程中,反复收听和品味唐先生的演唱艺术,唐先生的演唱非常清晰,声情并茂,真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京剧《刀劈三关》是唐先生根据汪笑侬的剧本改编的,据说,唐先生的嗓音与汪笑侬嗓音相近,高亢宏亮。但二者唱腔风格却不相同。唐先生的演唱自然、质朴,重在传情与刻画人物。剧中的雷万春有一段“反二黄”唱腔:“这才是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灵亡;为国家历尽了狂风巨浪,谁怜我老残躯病入膏肓”,唐先生吸收了“高拨子”的音乐旋律,以突出了雷万春为国尽忠的悲壮、愤慨情绪。汪笑侬在《刀劈三关》演唱雷万春的【导板】【慢板】时,只唱了一句【慢板】便转【原板】,唐先生却唱了三句【慢板】,抒情性显然有所加强,更突出了老将军久历戎行、忠而被谤的悲剧性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把唐先生演唱的《刀劈三关》,编辑制作成各类的戏曲节目播出后,引起广大观众与戏迷朋友的极大关注与反响!听众朋友纷纷来信点播,并在信中盛赞唐先生的演出艺术。许多观众在听众来信中,深切怀念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先生!写道:“久违了,唐韵笙先生。我们怀念您!“”‘关外唐’是我们东北人的骄傲!”沈阳京剧院演员汪庆元收听节目后,立即来电台找我,要求录制唐先生演唱京剧《刀劈三关》《古城会》等节目录音。当时我很为难,因为台里有关规章制度不能违犯。汪庆元当时的态度很诚恳,他刚拜唐先生弟子李刚毅先生为师,决心学习继承京剧唐派艺术,苦于缺少唐先生的演唱音像资料。我作为一位媒体工作者,有弘扬京剧唐派艺术的社会责任。文革期间,汪庆元与我同在省样板戏学习班工作,他的嗓音高亢、宏亮,气质也不错。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成功塑造李玉和的光辉形象。汪庆元曾在某地京剧团饰演过一些关羽戏,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好演员。我应该支持他学习和继承唐派艺术。于是,我经过领导同意,把《刀劈三关》和《古城会》录音资料复制给了他。汪庆元不负众望,把《古城会》等唐派剧目搬上了舞台,成为京剧唐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京剧《刀劈三关》由央视音配像播出,唐先生的门婿赵乃义饰演雷万春。我又把唐先生演唱的京剧《刀劈三关》的全剧录音,推荐给辽宁北国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span></p> <p class="ql-block"><b>VCD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京剧光盘《刀劈三关》录音、主演:唐韵笙//配像:赵乃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典藏》拦目第129期於2021年9月12日用25分钟时间,播出了《唐韵笙专辑》,介绍了唐韵笙先生、唐派京剧艺术及精彩唱段《古城会》《灞桥挑袍》《刀劈三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拦目以《绝版赏析》为题分3集介绍了唐韵笙先生的代表作品《刀劈三关》《灞桥挑袍》《华容道》,并有其子唐晓笙、其女唐玉薇和京剧艺术家李麟童等师友的倾情觧说。每集25—28分钟,值得欣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四、大旗猎猎迎风展,喜看唐派后来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与唐先生近距离的见面,是在文革时期的某一天,我从家的巷内走出,从北市场方向走来一位步履矫健的老人,走到面前原来是我久仰的唐韵笙先生。唐先生着装朴素,一身中山装,面带慈祥。他身边还有一位英俊少年,貌似父子,可能是其爱子唐晓笙。遗憾的是擦肩而过,没有语言交流。当年唐先生在现代戏《奇袭白虎团》中饰演朝鲜老大爷,虽然不是主要角色,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朝鲜老大爷在剧中有一段跺板唱腔:“强盗做事良心丧,投靠美帝丧心狂;吃的是朝鲜饭、穿的是美国装;锦绣河山三千里,世代人民志气刚;要我低头实妄想,除非是红日出西方。”唐先生唱的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愤怒痛斥反动匪帮的卖国行径的同时,热情讴歌了朝鲜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1965年春,唐先生还参加周桓导演的现代武戏《插旗》演出,饰演老渔民,这是他舞台生涯中扮演的最后一个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唐韵笙先生极为重视戏曲人才的培养,在唐院长的积极倡导下, “沈阳京剧院少艺班” 于1960年7月正式成立。唐先生认为,京剧院(团)的老、名演员多,师资力量强,应该担负起培养新生力量的职责。唐院长主张按科班形式办班,并派秦友梅、李春元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担任首批学员班主任。大旗猎猎迎风展、喜看唐派后来人。在唐派艺术教育思想引导下,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京剧艺术传人层出不穷。尤其近年来, 从“沈阳京剧院少艺班”走出享誉全国的于魁智、朱强、李静文、张宏伟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桃李芬芳。可喜可贺!当前,由唐晓笙、赵乃毅以及沈阳京剧院汪庆元、顾景荣、张宏伟与常东等唐派艺术传人,为《斩韩信》《闹朝击犬》《驱车战将》《刀劈三关》等唐派名剧配演了“音配像”,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下,抢救、复排了《二子乘舟》《好鹤失政》等经典剧目,还摄制成二十余个“像音像”精典唐派剧目。张宏伟、常 东分别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将《刀劈三关》《驱车战将》等唐派名剧多次再现央视11频道。使“关外唐”的流派艺术在东北,以至全国薪火相传,遍地开花。京剧唐派艺术的这枝奇葩与其他流派的艳丽百花交相辉映,装点华夏!</span></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1960年在辽宁戏校授课。</b></p> <p class="ql-block"><b>沈阳京剧院焦麟昆、汪玉麟拜唐先生为师仪式。</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传艺:左为儿子唐登年(唐晓笙),右为徒弟汪玉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2003年沈阳京剧院在唐韵笙先生百年诞辰,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宏扬唐派艺术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03年唐韵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中国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会主席李默然(右)与创建唐派艺术研究会领导、沈阳市委原副书记刘迎初为座落于沈阳京剧院的唐韵笙塑像揭幕。</b></p> <p class="ql-block"><b>京剧唐派是由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创立的京剧老生艺术流派,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个能够代表和全面体现关东京剧风格的艺术流派,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韵笙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才华横溢,其亲自改编的剧本有四五十部。如今,唐韵笙亲传弟子相继离世所剩无几,青年演员学习机会匮乏,京剧唐派艺术出现人才断档。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开办京剧表演专业的高校,沈阳师范大学倾力培养传承戏曲事业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围绕京剧唐派艺术,深入开展抢救式挖掘和研究工作。</b></p> <p class="ql-block"><b>2017年10月15日,京剧唐派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在辽宁沈阳师范大学开班,1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京剧人才接受一年的系统培养。92岁高龄的“唐派京剧艺术”国家非遗传承人周仲博、戏曲教育家钮骠、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王安奎等专家学者会聚一堂,他们亲执教鞭,共同推进京剧唐派艺术的发展与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10月15日,来自国家艺术基金会领导、辽宁省文化厅领导、京剧老艺术家,全国9省市的15位唐派艺术培训班的学员齐聚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星河剧场,观看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唐派艺术人才培养》的结项汇报专场演出。</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天津青年京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唐春园、江苏长荣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姚中文,山西省京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李国辉进行了剧目《驱车战将》和《未央宫》的汇报表演。演出剧目体现了唐派“文武并重”、“唱念做打兼备”的艺术特点,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老生分类,以全方位、高难度的表演手段充分展现了角色形象,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沈阳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文武老生张宏伟是唐派传人,系唐韵笙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他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师从焦麟昆、张海涛、邵继笙、唐晓笙等名家,主演《刀劈三关》《千里走单骑》《未央宫》等剧目。从艺50年来, 每当站在舞台上,他时刻铭记恩师“戏好唱,功难练”的谆谆教诲和京剧背后的深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传承国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宏伟从艺50周年演出剧照。</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设计的京剧脸谱。</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的绘画作品《兰草》,尚小云先生题款。</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戏具青龙刀。</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在家院中练功。</b></p> <p class="ql-block"><b>国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发展传承十分重视,2006年组成</b><b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京别流派剧目集成》编委会,由学苑出版社岀版发行“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國京利流派目集成》一书。其中第七集</b><b>首次公开发表了唐韵笙大师创编的七个剧本:《刀劈三关》《古城会》《未央宫.斩韩信》《闹朝击犬》《好鹤失政》《驱车战将》《绝龙岭》。这七个剧目所涉唱腔设计、服饰道具、动作表演等由其女儿唐玉薇研究员记录整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辽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作家宁殿弼先生於1990年12月出版了《唐韵笙评传》,20万字,辽宁大学出版社发行2200册。我国著名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马少波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写道:“韵笙先生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爱人民、道德高尚的艺术家。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世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称,洵非过誉。这不仅说明他在中国京剧史鼎盛期生行的显著地位,而且标志着他在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水准。人民的天平从来是准确的,公论符合实际。韵笙先生远处关外,能与麒、马两位大师并驾齐驱,也说明人民的多情和历史的无私。”他指岀:“宁殿弼同志的新著《唐韵笙评传》,是全国第一部研究唐派艺术的专著,填补了东北京剧史研究的空白,为丰富我国戏剧艺术宝库作出了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2年10月宁先生在人民音乐岀版社出版了《关东奇伶唐韵笙》一书,发行4000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4年5月宁先生《银汉三星鼎立唐:唐韵笙评传》列入谢柏梁主编、上海古藉岀版社岀版的《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宁殿弼先生三度岀版唐韵笙先生传记力作,可以说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也是较为完整的唐韵笙先生身世和艺事的传记,它具有一定的戏剧研究学术价值和京剧史学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与部分子女合影:</b></p><p class="ql-block"><b>唐 唐 唐</b></p><p class="ql-block"><b>玉 登 玉</b></p><p class="ql-block"><b>薇 甲 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唐 唐 唐</b></p><p class="ql-block"><b>国 韵 国</b></p><p class="ql-block"><b>芸 笙 芳</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夫人雪艳梅《贵妃醉酒》剧照(1959年)。</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的长子唐登年(晓笙),戏曲导演。</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为儿子唐晓笙(右2),徒弟汪玉麟(右3),女儿唐碧莲说戏。</b></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的女儿唐紫菱(右),现为音乐教师、旅美文化学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唐紫菱编著《唐韵笙纪念文集》,10万字,白山岀版社2015年10月印行1000册。</span></p> <p class="ql-block"><b>唐先生女儿唐玉芝夫妻合演《关公月下赞貂蝉》赵乃义(錦州京剧院主演、唐先生爱婿)饰关公;唐玉芝(京剧张派传人之一)饰貂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唐韵笙先生四女儿唐玉薇:工青衣花旦、后为辽宁抚顺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她以三年的时间,自费奔波于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之间,广泛访问了先父的老友、传人和研究者,撰写论稿四篇,并收集到各种手抄本和有关音响、文字资料,经过精心筛选整理,编辑成30万字的书稿《唐韵笙舞台艺术集》,在辽宁省委的关切和支持下,于1991年12月由沈阳岀版社岀版发行1200册。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马少波在为书作序结尾处说道:唐玉薇“为振兴京剧保存一份珍贵的艺术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唐玉薇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做为东北地区独树一帜的京剧流派,被全国京剧界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的唐派艺术,一直为广大京剧爱好者所喜爱。但是,父亲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总结和研究。近些年来,戏曲处于低谷,唐派艺术也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每想到这些,我心里分外沉重。却又一直没有条件和机会为父亲做些什么。当我被调到艺术研究所,因新的工作关系接触到辽宁省戏曲志的工作,才感到有了希望。我看到许多曾和父亲共事过的老艺术家、老演员回忆父亲时那激动、深情的泪水,看到许多热爱唐派艺术的观众和父亲的生前友好,谈到收集唐派艺术资料时那种热切企盼的神情。是时代给我创造了机会,作为父亲的女儿,作为一个艺术研究工作者,我应该尽快地将濒于失传的唐派艺术资料收集保存下来。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开始了相当困难的采访、搜集、整理、撰写工作。在广泛的收集唐派艺术资料的过程中,我对于父亲那坎坷的一生、刚毅的个性、高尚的人品艺德,更对于他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有了步步深入地认识。书稿完成之际,也正是我真正理解父亲之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唐派京剧艺术是沈阳戏曲的根脉,也是关外最具影响力的京剧流派。2021年6月21日,盛京戏曲论坛在沈阳开幕。此次论坛由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主办,沈阳艺术创作研究所承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盛京戏曲论坛邀请唐派京剧创始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的后人、传人以及研究者,共同探讨唐派京剧的艺术精髓和审美风范。唐韵笙的女儿唐玉薇在论坛研讨会上做演讲。她用“威武凝重,大气恢宏”概括了唐派京剧的舞台艺术美学特征,又以“文武兼备,唱做俱佳”总结了唐派艺术的表演特色,同时还回忆起她父亲唐韵笙如何苦练基本功以及如何加强戏曲理论学习,并将理论结合京剧艺术实践,努力开拓创新的过程。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宋官林对于“唐派传人张宏伟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以及沈阳对于传承唐派京剧艺术所做的努力给予肯定,同时,他建议成立“唐派艺术传承中心”,抢救整理唐派剧目。戏剧评论家孙浩认为:“发展城市文化,首先要梳理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而优质的资源在任何一个城市和地区都非常珍贵。唐派京剧艺术不仅是盛京戏曲的标志,而且也是沈阳文化的名片。”沈阳京剧院演员张宏伟回忆50年来的舞台艺术生涯热泪盈眶,他表示要退而不休,退休后会继续传艺,努力传承唐派京剧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唐韵笙先生以高清致远,豁达正直的人生品质流传于世,恩泽后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唐韵笙先生以苦学精练,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构建唐派艺术精神谱系,让国粹华光璀璨!</b></p> <p class="ql-block"><b>作者刘守义先生与辽宁戏校同窗学友、唐韵笙先生的女儿唐玉薇合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刘守义】1945年3月12日生于沈阳。辽宁电视台一级编导。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辽宁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社、辽宁有线电视台等单位,任文艺编辑、副主任、主任、社长、总编辑、副台长等职务。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岁月如歌》。散文集《岁月如歌》获辽宁省优秀散文(2000—2010)“丰收杯”一等奖。论文《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办好电视戏曲节目》分别获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论文二等奖、辽宁广播电视优秀论文一等奖。现任辽宁省老教授协会人文社科委名誉会长,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理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友情编辑 赵澄江(网名 静如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2022年5月25日 於沈阳 成绮书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