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当中,老子经常提及“善者”、“善人”及“不善者”、“不善人”,我们就按照现在的理解,简单解读成“好人”及“恶人”。同时,老子对待二者则是一视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道家好坏不分,善恶不明的想法。<div><br></div><div> 那么,老子真的是不辨是非的老糊涂吗?</div><div><br></div><div> 我们先来看一看老子在《道德经》第27章中,是如何对待“善人”与“不善人”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div><div><br></div><div> 现在的很多解读者,将本章中的“善人”与“不善人”,简单解读为“好人”与“坏人”。“好人”就是榜样,“坏人”就是供借鉴的反面教材。这样解读,有违道家思想中,“天地并生、物无贵贱”的理念,导致有些人对道家思想产生质疑,认为是自相矛盾、难圆其说。</div><div><br></div> 所以,在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一下。<br><br><div> 对于“善”字的理解,我们通常解读为“心地好、品行优、擅长、赞许”等等,通常与“恶”相对。而在道家思想中,一切事物并无优良、好坏之分,这种主张并不是道家是非不分、好坏不辨,而是道家万物齐一思想的体现。<br><br></div><div> 《庄子·秋水》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意思是说:以“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br><br></div><div> 同时,《说文解字》中“善”还有“高明,工巧,擅长”之意。所以,《道德经》中的“善”字,基本是按照这个意思。是指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一种合乎“道”的超常能力。<br><br></div><div> 其中的“善者”或“善人”是指有些人做事情能够依“道”而行,体现出境界高尚,他们对事物现象的洞察力和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强,体现出高明的状态,因此,他们做事情的手段佳、效果好,简单概括就是“高明、工巧”。<br><br></div><div> “不善者”或“不善人”是指有些人做事情没有遵循“道”的原则,做事过程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做事效果也相差较大,体现出来的就是境界低下、手段和方法拙劣、效果不理想。简单说就是他们做事的能力弱、效果差。<br></div><div><br></div><div> 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解读:“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段文字,就会对道家有重新的认识。</div><div><br></div><div> 老子说:“能力强的高明者,是能力弱的低劣者的榜样,能力弱的低劣者要虚心请教、学习;能力弱的低劣者有朝一日也会变得能力强大起来,成为未来的能力强大的高明者。只是他们现在还处于储备、蓄势阶段,不能轻易抛弃他们。<br> 每个人的做事或行“道”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的,要给与他们时间和信心,方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是圣人的处世之道。”<br><br></div><div> 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对待身边那些所谓“不善者”。虽然他们暂时不具备遵循“道”的能力,但并不意味他们将来也不具备,假以时日,他们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主客观条件变化等因素的不同而相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能力由弱转强,得到提升。所以,对待这样的人要劝勉、诱导、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尽快走上正轨,争取早日成为“善者”。<br><br> 《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大“道”所君临的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是必须被排斥于它的体制之外的,只有保持事物的平衡存在和有序运行,才可以避免造成宇宙系统的断裂。大“道”的体制浑然和谐而不支离断裂,说明在它的体制内,本无弃物,本无弃人。没有什么物料必须被割舍、遗弃,也没有什么人会因为“未得其时、不得其用”而被驱逐、放弃,道家的世界里没有二元对立,没有非此即彼,从而体现道家“万物并育”的博大情怀。<br><br> 老子最后特别提出:不尊重那些榜样,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不爱护那些储备的原料,就会失去供给保障而后继乏人。 历史上“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窘局之所以出现,就是人才储备出现断档,到时候只能发出“廉颇老矣”的哀叹了!</div><div><br></div><div> 老子认为,圣人总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认为每个人、每件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用武之地,对于优秀的应该鼓励他们再进一步,对于落后的应该鞭策他们迎头赶上。而普通人则是以自己的好恶、角度和价值观,片面、狭隘地对其他人和物,做出好坏分辨、取舍判断,缺乏全面、公平、公正的事实和发展的眼光。<br><br></div><div> 事实证明,注重人才的使用同时,还有注重人才的培养机制,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有序地健康发展。否则,即使具备聪明才智,也会失去辨别、判断的能力,变得越来越糊涂,这就是所说的值得重视的中肯道理。<br><br>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要学会真心诚意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物,更不能忘记义务和责任——尊重先行的榜样,爱护储备的资源。<br></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