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离开回浦已经三十年了。当年的地标性建筑,就剩下一栋曾经住过的老三楼。</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筒子楼”,南北相向单间结构的过渡房,住着老中青三代人。单间也有单间的好处,把门一开,总有邻居闪过,寒暄几次,就成了自然熟的朋友。如果做饭,就在门旁走廊搭个煤气灶。每当人间烟火升起,姓方或姓许的老先生,为借一把饭铲,吟哦着一首古诗,从我门前飘过。</p> <p class="ql-block">我当时住在二楼中间朝南的房子,窗外就是大花园。只记得有两株高大的树,玉兰花开,占尽春色。盛夏绿满纱窗,尽是青春气味。秋天呢,暗香浮动,因为桂花如酒;姹紫嫣红,为赴菊花诗会。岁寒时节,飞雪朵朵白,山茶点点红,境界空寂。四季驻足窗前,抱一卷唐诗宋词,看花谢花开,月缺月圆,“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p> <p class="ql-block">我到回浦那年,才十九岁,和如今的高中生差不多,与自己的学生年龄也相仿,所以特别聊得来。同学们三三两两、男男女女,有事无事,都喜欢凑到我的斗室里谈天说地,讨论学习。每个周一,课代表都会收上一叠厚厚日记本送到我的寝室。因为我谨记鲁迅先生所言,若要提高写作水平,别无他法,就是多读多练。所以,要求学生每天日记,让动笔成为习惯。凡学习心得、花草虫鱼、家庭琐事、同学情谊皆可入题。有位爱诗的男生,和另一位同样爱诗的女生,在讨论生活的诗意中擦出朦胧的火花。其实以今天的标准衡量,属于一种非常纯洁的好感。男生就将此事写进日记。孰料平地起风波,此日记在收来发还的往返中,泄密了。同学们投来异样的目光,这位男生郁闷了好几天。我以诚待人,说明原委,他也知非我之故,日记照写不误,日后还和我成了莫逆。只是在体育课掷铅球时,他右脚划弧,举球过肩,一下子挥出十多米,如流星直刺苍穹。从此,这位男生励志发愤,“乘槎直向广寒游,摘得北辰还”。</p> <p class="ql-block">男生阿勇,倒是我主动找他来的。因为之前他出了一个状况。他的父母都在内蒙工作,家里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春天里买了两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带进教室。铃响后,我一进课堂,两只小鸭仍大摇大摆地在课桌底下“浪”,同学们便哄堂大笑。我不好当众动火,只是淡淡地说,阿勇同学以为大家要写作文呢,所以带了两只小鸭子做模特。我们请他先去安顿好这可爱的小生灵吧。事后,我得找他谈一谈,如果他确实对小动物感兴趣,可以帮他介绍,进入生物老师所带的兴趣小组。小组里有很多像阿勇这样貌似顽皮实则灵光的同学,事实也证明,其中多位后来成为省级生物竞赛的选手。毕业后,有不少这样的“阿勇”到我家来,半瓶洋河或者尖庄,一把花生米,几道下酒菜,云山雾罩之后,我们成了一生的朋友。他们知道,无论走多远,回浦中学都是他们可以随时回来的“家”。</p> <p class="ql-block">当然,女生也来过。那年头,学校宣布过一条严厉的规定:“找女生谈话,不准关门!”但女生如果不是单独来访,则无妨。有两位女生找到我,她们想在晚会中登台亮相,请我为她们量身定制一个相声节目,并指导她们排练。我便挑了戒除浮躁、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角度,为她俩编了题为《开卷有益》的相声。根据她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中间设置了反串男角的情节。还为了反讽当时追逐时髦的风气,构思了这样一个结尾:逗哏唱流行歌曲吊不上气,捧哏便用“给自行车打气”的动作为她续气。女生的桩桩心愿,未必都能有求必应,但像这样对学习语文和推广阅读都有好处的事,我也乐于参与。</p> <p class="ql-block">据细心的女生们回忆,当年我上语文课,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将《荷塘月色》《琵琶行》等经典名篇,事先制作好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品味原汁原味。二是方法新颖独特,对难解难记的内容找出规律,进行归纳,便于学生接受。譬如为记住唐宋八大家的姓名,就编过一个顺口溜,“韩柳开山门,欧阳继遗风。曾王加三苏,八家才形成”。过了三十年,学生对此还记忆犹新。三是特别的认真投入,除了备课充分外,还由课文延伸开去,涉猎现代小说、港台文学等时尚话题,拓宽了学生视野。</p> <p class="ql-block">说到方法新颖,倒也不是刻意去求新求异。法无定法,只是根据每篇课文的自身特色,因材施教,设置贴切的教学方法。如此一来,每堂语文课就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新鲜的视角。学生在铃响时心怀期待,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语文课。譬如《项链》可以上成辩论课:马蒂尔德的追求是合理(正方)/马蒂尔德的追求是虚荣(反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马蒂尔德只求物质而缺乏更高层次的追求,以被上流社会看中作为价值取向,因此无论其追求合理与否,都缺乏掌控自我命运的独立性,这才是其人生悲剧根源。这是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使学习具有一种研究性,具有一种沉思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学生从记叙到议论,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思维不容易转换。这时候就要勇于打破两周一次大作文的惯例,实施“议论文教学周”。这是从学习骑自行车得到启发,前面将它反复练透,熟能生巧,以后就不会还生。本周暂停其他课文教学,集中练习4篇议论文,强化训练,指导学生切实掌握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基本方法。学生完成后,我及时批改,并向丁茂和老师借了橱窗钥匙,展出优秀习作,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其实还有一点,是学生不易体察到的。语文课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人人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即奉持“仁爱”之心,如阳光普照、雨露均沾,让每位学生受益。虽然在具体操作上,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条件,采用因人而异的提问、指导方式,但在关爱、关注的用心上,别无二致。那时还没有“美篇”软件,寒暑假我就布置每位学生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语文报》,其中不少精美作品值得收藏。而在《沁园春·长沙》“谁与争锋”的比赛中,一举夺得“状元”的,并非别人,竟是那位身高1米82,酷似费翔的篮球队男生。</p> <p class="ql-block">最近翻阅当年回浦旧物,我那十几本备课笔记仍在,一笔一划,正楷恭录。每一个词语典故的来龙去脉,每一层教学思路的条分缕析,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这为我后来治学时竭泽而渔、考辨源流打下了纯正的学术基础。</p> <p class="ql-block">所谓自成章法,其实皆从一笔一划积累而来。</p> <p class="ql-block">而这一笔一划,皆有来处。当年初生牛犊,好学则胆大,每天拎了一张国牌凳,闯到教室里听课。高中的老教师婉言道,你应该多听听同年级段老师的课。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居然说,下不为例!他这堂《天山景物记》,先是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领读、小组读、全班读,读来读去就下课了。当时没看出端倪,如今回首,恍然大悟,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经典文本“读来读去”,总胜过教师支离破碎花里胡哨的讲解。因为有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在,试问,学生多诵读鲁迅、朱自清的精美原文好,还是去死记教师的课堂笔记好,到底哪一种路径对他们提高语文水平的帮助更大呢?还有一位语文老师上文言文总是竖直板书,颇似线装书的排版。当然我并没有依样画葫芦,但从中明白了另一个道理,就是文言文教学比起白话文教学,应该有自身的路数。同年级段的老师,在问题设计、师生互动、诱导技巧、氛围营造上都给我很多启发。老教师的引领和关爱,是支撑我成长的强大“智囊”。每逢教研活动,雷打不动的环节,就是每人轮流解读一篇古典佳作。每当这时,常老和方老,你一言我一句,连绵不断地吟唱他们早就熟背的诗文,从《逍遥游》到《赤壁赋》,从《陈情表》到《滕王阁》,一路走来,“山水清奇”,不知滋养哺育了多少后生晚辈。</p> <p class="ql-block">回浦校风一向以严著称。期末实行年级统考,可谓“沙场秋点兵”。成绩出来那晚,全校灯火通明,宛如盛大节日。校长亲自阅读各班情况,奖优黜劣,赏罚分明。年轻的我,经历如此场面,又忐忑又兴奋。经此检阅,我始知平时上课何处扎实,何处灵动,何处粗疏,何处遗憾。后来反复打磨,渐老渐熟,方成金课。</p> <p class="ql-block">在回浦,我度过了青葱岁月,也经历了金色年华,后因工作原因调离。在回浦的日日夜夜,我没有虚度,一刹那有一刹那的充实和意义。而回浦教我逐梦之心,书中给我圣贤之智,师生待我朋友之情,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宝贵精神财富,她将伴随我一生,走向纯净、温暖和美好。回浦,是我出发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