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时代,温暖的记忆——40年前享誉全国的美术作品

shanli

<p class="ql-block"> (本文美术作品资料由张海滨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画创作的题材突破了“梅兰竹菊”的羁绊,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美术创作真正走进了现实、走近了百姓。美术作品再不只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们附庸风雅、独自玩赏的稀有物,它开始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当时的美术创作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  题材的广泛性、丰富性和人民群众的巨大需求,使当时的美术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巨量的优秀作品,很多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一些著名画家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热情创作更接地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大批基层的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创作,与专业画家一起形成阵容强大的美术创作队伍。时代造英雄,英雄也创造了时代。</p> <p class="ql-block">  本文给大家推荐的是一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昂扬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必须为之敬畏的红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这幅名为《探亲》的作品,构图优美,场面宏大,人物生动。画中讲述了一位退休老工人回船厂看望工友的情景。老工人举目仰望,新建成的巨轮巍然屹立、即将下水,老工人喜悦万分,似有一种后继有人、今非昔比、日新月异的感慨。其实,“探亲”探的不仅仅是人,还有耸立在眼前的这艘巨轮,很显然,老人家也曾是这艘巨轮的建造者。</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表现的是一位飒爽英姿的女医生,身背药箱,深入井下为矿工服务的情景。画中没有矿工的影子,但是却能让你想象到井下火热的劳动场面。</p> <p class="ql-block">《鸭多蛋大》,集体的鸭舍里都是新鲜的鸭蛋,两个拣蛋的小女孩儿健康活泼可爱;这幅画描绘的是丰收的喜悦,但更表现了未来的“接班人”从小爱劳动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妇女们为集体挑选良种,站立的女孩儿为大家读报。劳动不忘学习,就是那个时代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如果敌人从那边来》,是山东女画家单应桂的作品,反映的也是山东的故事,它描绘的是在“地雷战”的故乡,一位身经百战的老英雄教给少先队员们如何埋地雷的情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时刻准备打击来犯之敌,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它更深一层的内涵表现的依然是对孩子们的深切关注和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p> <p class="ql-block">  “一把草药治百病,一颗红心向着党”,这是当年赤脚医生形象的写照。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合作医疗制度,让中国90%以上的人口都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为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赤脚医生”是不拿工资却是工作在最前沿的医疗战士,虽然他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但是他们同样是那个时代最美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是否听到了叮叮锵锵打炮眼的声音?一个老把式手持双钎,四个人轮番甩动大锤,另有四个人等着接替……好一幅战天斗地的画卷!恐怕,也只有那个时代才能焕发出人民群众这样的冲天干劲儿!</p> <p class="ql-block">  《能文能武》,山东籍著名画家黄恩涛的作品,如今他是中国最优秀的国画家之一。本人小时候,曾目睹过黄恩涛老师作画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红色喇叭家家响》是黄恩涛早期最著名的一幅作品,描绘的是广播站技术员为农村社员家里安装有线喇叭的情景。当时的有线喇叭很简陋,一块圆形磁铁加一个纸盆,就成了一个喇叭,连上广播线就能听戏、听天气预报,它当时算是农村最现代化的“家电”了。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黄恩涛的创作还没有完成,后来,这幅画享誉全国。</p> <p class="ql-block">  在水利工地上的知识青年。艰苦的工作、乐观的精神、昂扬的斗志。画中女青年昂首挺胸的身姿,是当时中国女性集体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农大毕业的子弟又回到了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奉献青春。大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家乡建设是当时许多人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红色美术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时代结合艺术家的再创作所造就的、具有深刻革命精神和时代特点的文化产物,有着鲜明的人文记忆和时代精神。它也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传承而来的一次文化浪潮。</p> <p class="ql-block">  不仅是绘画创作领域,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戏曲、音乐、舞蹈、雕塑等也都如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文艺创作的“盛世”,堪称中国的“文艺复兴”!</p> <p class="ql-block">  《备战备荒为人民》,作者郭同江,著名的自学成才的农民画家。他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连环画、宣传画、中国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女子采油队》, 蒋采蘋1976年作品 ​....🙏🙏</p> <p class="ql-block">  《第一手材料----全国电力系统现场会代表三十万千瓦工地参观速写》, 这是著名左手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鲜为人知的的绘画作品, 当在费先生右手残废之前所作 。</p> <p class="ql-block">《植树》(国画), 李硕卿先生1951年作品</p> <p class="ql-block">本文绘画作品资料由张海滨先生提供,特致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