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气质,富贵气象

美友5119411

<p class="ql-block">朱继文书法的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曲直•</p><p class="ql-block"> 我和朱继文先生相识近二十年,其间交谊不断,且如陈年老酒经久弥香。对于这位有趣、有内容、有温度、有担当的好朋友、好兄长,我从内心敬佩不已,其中当然包括他的书法。</p><p class="ql-block"> 朱继文童年开始临池学书,且师从书坛名家,勤学苦练,打下坚实童子功底。长大后参军,连队文书工作使他有更多机会练习书法,不久成为颇有名气的军旅书法家。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作战勇敢而负伤,多次立功受奖的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军营,退役回到地方。经商,然后投身文化产业,几经摔打起伏,朱继文经历了僧佛之修所需要的心灵磨砺,积攒下鱼龙之变所需要的内在能量。此时的他,他的人生和书法,正如在茧中完成蛰伏期的蝶蛹,等待蝶变一刻的来临。</p><p class="ql-block"> 蝶变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蝶变不成而死去的昆虫不在少数。人也一样,大多数失败者往往倒在人生的“蝶变”关头。所谓鲤鱼跳龙门,跳过去成为龙,跳不过去只能永远是鱼。</p><p class="ql-block"> 朱继文童年学书,跟授业老师冯江瀚先生临帖颜、欧、柳诸体,广涉篆、隶、楷、行、草,天赋加勤奋,于传统书法打下坚实功底。此后无论身处哪里,行走何方,笔墨纸砚不曾离身,随时随地笔耕不辍。军旅生涯,尤其是战场的出生入死,为他的书法注入一种特有的铁血气质。而后经商,“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市场经济的洗礼又使他的书法呈现一种潇洒圆融的富贵气象。</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他,如同一位博采众长的功夫高手,虽然可以仗剑走江湖,快意度人生,但离真正的武学大家还有一段距离。他需要一道思想之光的照耀,一番精神的锤炼,一种文化的加持,需要蝶蛹破茧而出时最后一股冲动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天佑吾兄。书法人生的“蝶变”关头,世不二出的“全才式艺术巨匠”(李志敏语)苏东坡,穿越千年时光闯入朱继文的生活。或者换一种说法:酷爱书法急于“破茧”的朱继文,穿越千年时光找上了同乡前辈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2005年,朱继文创办眉山市东坡文化有限公司,同年加入作协,第二年加入东坡诗社和苏东坡研究学会。这期间我多次出差到眉山,与继文兄过从甚密,从侧面见证了他对苏翁的深爱与痴迷。“导师!我的导师!千载难逢的导师!”他常常这样语无伦次地感叹,尤其三杯酒之后。</p><p class="ql-block"> 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仔细察析,成功的路径无不有迹可循。我推测并断定,在朱继文后来取得成功的诸多构成要素中,与大文豪、大书画家苏东坡的相遇和结缘占有相当大比重。天纵之才苏东坡是一座蕴涵丰厚的宝藏,朱继文在这里汲取营养,获得能量,完成了人生及书法的“鲤跃龙门”。</p><p class="ql-block"> 两三年后,再见朱继文和他的书法,完全是一种蛱飞蝶舞的姿态。恭喜吾兄!他从一名拳脚生猛的功夫小子,蝶变为一位内功深厚的武学大家。</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艺术,它具有线条的美、力道的美、墨韵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书法艺术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梁巘语)之说。蝶变之后以苏东坡为宗的朱继文,“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东坡语),由自己的天赋出发,继承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的艺术特点,将之前临习各位名家的笔法字法精髓融会贯通,与自己积累形成的铁血气质、富贵气象融化糅合,更心慕力追苏翁用墨丰腴、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妩媚天真的意趣,师古不泥,别出心裁,逐渐形成自己雅而不僻、媚而不俗、铁血而不峻冷、富贵而不浮夸、舒放而不狂怪、雄健而不失柔美的书法风格。</p><p class="ql-block"> 所有从事艺术的人都知道,这需要极高的悟性和勇于取舍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是最讲究传统的艺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有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自古以来,书法用笔的基本规律和原则都是一致的,没什么大的变化,无非就是中锋、侧锋的运用,提按、顿挫、轻重、方圆、快慢的把握,这些并没什么大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书写时如何运用这些笔法,而如何运用笔法,表现出书写者对于书法的理解、感悟及审美,这跟书写者的个性和所处时代的风气息息相关,因此赵翁说“结字因时相传”。</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认识,朱继文将追求创新、突破自我的主攻方向,选在点画、结字和墨韵的匠心运用及艺术探索上。现在我们看到他的书法,行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骨力挺张,姿态丰腴,神采飞扬,气韵生动。有时铺排大块墨色,不仅没有臃肿淤滞之感,反倒使字显得古厚静穆,雍容大度;有时大收大放,不仅没有张牙舞爪之态,反倒使整篇章法显得灵动酣畅,别有生气。这是一种化用的功夫,比如太极图,将两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元素有机而和谐地融于一体。</p><p class="ql-block"> 朱继文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这也是一组矛盾,也需要太极图般的化用功夫。朱继文深知,只有雅才能格调高古,然而过度追求雅,却又容易钻入象牙塔而失去人间烟火气。取舍两难之际,还是苏东坡给了他勇气:“我书造意本无法”“何妨吟啸且徐行”。于是朱继文决然放弃深入象牙塔之路,而选择与时代同行,与潮流共舞。</p><p class="ql-block">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清初大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每个时代都会有生产方式、社会状况、意识形态、审美语境等方面的变化和差异,而表现社会生活、抒发个人感受的艺术家,不可避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时代的烙印。书法和书法家,自然也不例外。就此而言,以上所说的朱继文书法的蝶变、融合创新、艺术风格等等,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流淌贯穿于他书法中的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一选择无疑是十分冒险的,因为放弃象牙塔的追求难免遭到唯传统论者的讥讽。然而朱继文并未动摇,与时俱进的他始终坚信,艺术是属于时代、属于大众的,时代精神和大众审美才是衡量书法艺术的重要尺度。只有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鲜明个人面貌的书法才能走得精彩而更远,才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喜爱,才有可能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他和他的书法,正在如此践行,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国礼书法家”,便是最好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对此,作为多年老友,我深感欣慰,并由衷为他点赞称道。愿与时俱进的朱继文兄身健、心健、笔健,艺术之树常青!2022年5月22日于青岛无心斋。</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曲直,著名学者、作家,曾任全国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副秘书长,现任北京文化产业商会首席文化顾问,锦屏山中华礼仪修习中心总教习,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品《商人道德决定中国未来》《买办之家》《一代大商孟洛川》《大道鲁商》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