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崇明四大名镇之一的浜镇,曾经范围方园数里,名气上下八沙。东起浜东横板桥,西至浜西草屋街;南到浜镇小学,北至农场隔界的湾港。昔日优越的区域位置和地理环境,让老镇在数百年间繁荣兴盛,并留下了不少独特、有趣的老地名。这些老地名记录着旧镇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文化,对于浜镇地区的民众来说,老地名是回忆,更是乡愁;老地名有声音,更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施国敦《浜镇旧貌图》作品</p><p class="ql-block"> 湾港</p><p class="ql-block">湾港位于浜镇以北约一公里的地方,现在的公交南同线浜北汽车站附近。</p> <p class="ql-block">清初,湾港是崇明中部通往启东、海门等苏北地区的重要港口,也是各地客商进出崇明地区的要道之一。湾港的水上交通便利,为昔日浜镇繁荣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p><p class="ql-block">当年,港湾内船只来往于启东、海门,远至山东、安徽等地,开展各种商贸交易。鼎盛时期,港内船只进出频繁,把苏北等地的粮、棉、油等土特产转运到崇明腹地,再从上海采购来的日用品运回各地。那时候,湾港河(今蟠龙河)与运粮河交汇处的浜镇,以及经湾港南段(今蟠龙河)绕道经过的蟠龙镇,成为当时各地客商进入崇明的主要落脚点。</p><p class="ql-block">当初涨潮时港面一片白茫茫,船只进出湾港穿梭来往;落潮时露出一片滩涂海荡,弄潮哥儿海滩拾鱼插网。</p><p class="ql-block">湾港在历史上经历了涨坍起落、兴衰沉浮的几个轮回,曾一度也称作为湾港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因长江北支滩涂淤涨,航道逐渐北移,后来港湾逐渐遭淤泥积塞成为平地。后由上海市围垦建设,成为东风农场的组成部分,从此湾港原貌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随着河道、桥梁的规范化建设,在北沿公路与蟠龙公路交界处的原湾港河的一座桥梁上,仍标有“湾港桥”三个字。现通过百度搜索“崇明湾港桥”,能显示出在蟠龙公路和北沿公路交汇处有一红点,并有“湾港桥”的标记。</p><p class="ql-block"> 砂锅镇</p><p class="ql-block">据《大同公社志》记载,砂锅镇在浜镇朝北500米左右的地方。位于原弯港西河沿,“化泥田皇坟”北边。</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北沙(今江苏启东南部)连续海坍,当地部分平民为应对海坍避难,纷纷迁居来崇,最早搬来的有10多户人家,权且栖居在浜镇以北的“化泥田皇坟”旁边。</p><p class="ql-block">当时皇坟北有一条东、西方向的中心路,路南是顾刘海麻子开的茶馆店;路北有一个从启东搬来居住的应登郎。应家有一个童养媳妇叫应灿芝,此人思维幼稚能力薄弱,也经常惹事生非。</p><p class="ql-block">据说应灿芝因妒嫉人家而互相吃醋引发不少矛盾,最后造成应登郎家房屋先后被他人三次放火酿成大祸,以至损失惨重,生活贫困潦倒,穷得叮当响,被周围人家形容像只“砂锅”(穷的意思)。于是就有了“砂锅镇”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砂锅镇原址)</p><p class="ql-block">以后搬迁过来的人逐渐多起来,并向浜镇靠近,并都以浜镇为名,于是“砂锅镇”的名称就渐渐被人们淡忘了。</p><p class="ql-block">其实“砂锅镇”并非是真正的一条镇,只是启东南部因海坍而移民过来的穷苦人家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听花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听花圃曾是浜镇古迹,位于浜镇西市“泥墙龚”宅内,现浜西村浜北三队范围。</p><p class="ql-block">泥墙龚原为钮家宅,后易为龚姓。据《大同公社志》第一章《地理篇》记载,该宅原为官宦之家钮姓府第,后售于姓龚的老祖龚士贵。</p><p class="ql-block">听花圃是钮府小花园,主人钮沧的读书处。由书法家何焯题写园名“听花”两字,故称“听花圃”。清光绪《崇明县志》卷三《祠墓·附园亭》称听花圃是“钮沧读书处,今废”。</p> <p class="ql-block">(钮府听花圃〈后为泥墙龚〉原址)</p><p class="ql-block">钮沧,字星涛,号涵斋,崇明浜镇人, 康熙丁酉(1717)已60岁的钮沧考中举人,虽说比他儿子中榜举人晚了三年。但他刻苦攻读、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钮沧之子钮仅,字少叔,浜镇人,康熙甲午(1714年)科举考中举人,官至浙江分水县知县)。</p><p class="ql-block">对于听花圃及其主人钮沧, 崇明历史上多处有记载。尤其是钮沧的诗文受到当时不少文人的青睐。</p><p class="ql-block">康熙戊寅(1698年),钮沧拔贡入太学,名动京师,为文沉酣经籍,卓然成字,其诗收录在《瀛洲诗钞》中,子钮仅举人,亦擅文名。</p><p class="ql-block">杨樽《瀛洲诗钞》卷二收录有钮沧《听花歌》八首。康熙年间崇明训导张荣《空明子余集》卷七《挽崇明孝廉钮星涛讳沧》:“心耽著述空珠玉,可怜锦绣总成灰。”张荣《空明子文集》上卷有《东沙偶记》,称“孝廉钮君”“华堂峻宇,深院回廊,石甃雕兰,名花杂植,奇文古篆,充满几案”。这里指的就是钮沧园亭一一听花圃。</p><p class="ql-block">张荣《空明子诗集》卷七《钮星涛先生留寓,作此志感》:“谪仙家住古瀛洲,引我疑登百尺楼。气谊万间谁及得,文章千载孰能侔。”卷八有《题听花书屋》。卷八《谢钮星涛孝廉及令子》:“当代文章超汉魏,一门孝友属埙篪。”又《空明子杂录》:“钮孝廉,予至崇,馆其家,赠之诗:东道幸逢天下士,凤毛尤属不凡材。”</p><p class="ql-block">钮沧祖坟在浜镇西首,一在杨朝兵宅附近,一在马桥,崇明解放后曾出土金器、玉器,以及有官衔的“东升公”墓志砖等。</p><p class="ql-block">浜镇河西侧另有钮家朝东宅,位置在张家楼后面,原浜镇粮站附近。钮翼清建造,凿井,有六角形石井栏。其子钮福经营洋纱庄,任过镇长,后在上海开烟纸店。</p><p class="ql-block"> 貊貔司巡检署</p><p class="ql-block">貊貔司巡检署在原先的鳌阶镇(后称浜镇)的西南角。位于浜镇河西赵禹伦老宅对南,运粮河南边。从浜镇西市梢黑鱼弄朝南约有200多米。也有人称它为“貊貔镇”。</p><p class="ql-block">有着120多年历史的貊貔司巡检署,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那时候,浜镇还以鳌阶镇著称。</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三十日,苏州巡抚奎俊上奏请示,将貊貔巡检署改称为崇海巡检署,并迁往崇明外沙久隆镇(今属江苏省启东市)。民国《崇明县志》卷七《经政志·公署》称“光绪二十四年 貊貔司巡检署迁往北沙久隆镇”。</p> <p class="ql-block">( 旧时巡检司)</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浜镇原来的貊貔司巡检署旧址严重破损。1918年,浜镇名流龚剑秋呈请县府,设立浜镇警察所。房屋修理以及所有一切应用器具,均由浜镇东市龚吉夫落实、置办。</p><p class="ql-block">《大同公社志》记载,1928年,在此设立警察分局。1934年设为检问所。日伪时设立自治会警察局。</p><p class="ql-block">据年长者说貊貔司巡检署与衙门角在同一地点。原先从浜镇到“貊貔镇”之间,有一条石街路,可供车辆与走路通行。临近解放的时候,原有房屋破旧败落,被拆除清理。20世纪50年代后,周围逐渐成为农田和菜地。</p><p class="ql-block"> 涨海龙王庙</p><p class="ql-block">涨海龙王庙在浜镇以北湾港西侧,位于今浜东村、浜西村以北蟠龙公路旁边。</p><p class="ql-block">相传涨海龙王庙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浜镇南面大户黄大福所建。他的建庙初衷是希望龙王保佑,祈求长江北沿止坍。但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求得制止海坍,结果连涨海龙王庙自身也被坍入江中。</p> <p class="ql-block">关于涨海龙王庙的位置,有关资料上记载位于蟠龙镇之北,浜镇南边,在原大同乡浜西大队九生产队,今建设镇浜西村9队,这是将“涨海龙王庙”与“龙王庙”混为一谈了。</p><p class="ql-block"> 杨廷玉墓</p><p class="ql-block">杨廷玉墓是崇明杨氏家族始祖坟墓,位于原鳌家镇(浜镇)以北的竖河西第二窕,原大同公社浜北大队,今建设镇浜西村浜北9、10队所在地范围。</p> <p class="ql-block">据《上海杨姓家族》有关记载,崇明杨氏主要为二大来源,一是宋末江苏句容人杨廷玉迁崇明;二是元未杨孟春兄弟迁崇明。</p><p class="ql-block">当时墓内所葬的这位杨姓祖先,是从江苏句容句曲山迁居而来的始祖。原先坟墓在崇明新河镇兴教寺以南的长江边,明末时期,因海坍露棺,故在清康熙十七年(1678),将棺材迁葬于浜镇以北。</p><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长江北脚涨坍不定,杨廷玉墓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变化而消失、湮灭。(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