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沈阳玻璃厂以铁路运输线为界,分南北两院,南院以生产玻璃纤维、制球、设备车间为主。北院是生产玻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东往西、原料车间、熔制车间、切装车间、钉箱车间、运搬车间,都是一条龙的厂房,不过是有楼上、楼下的高矮之分罢了。而生产玻璃的心脏~熔制車间鹤立鸡群,昂首耸立在最中间,最高的位置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进车间,一切都觉新鲜,整个的玻璃制作过程是这样的,把在本溪矿采来的石英石、苦灰石等七种矿石原料送到原料车间粉碎。然后将其同内蒙通辽用火车拉来的白眼沙(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占比百分之八十。)加之纯碱,加之熟料(碎玻璃),按比例配置好,用机械传送装置将其传运到熔制车间的窖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后熔制车间的窑头工根据大窖中所需原料的数量,用推动机将其缓缓的由窖口推入到大窖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窖的窖头前面宽度约十余米,长度约有二十余米,是个充满热体岩浆的大溶炉。安置在大溶炉两侧火枪内,喷出黑色原油,将整个窖内的火焰燃起:炽黄、炽白而热烈,使其最高窖温可达一千六百多度,超过了炼钢的高炉。原料入窖后很快地就会被被其间翻滚的玻璃液所包围,瞬间熔化在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熔化成液体的玻璃水在大窖内缓缓地向西流动,一直流淌到熔制車间的引上段。引上段呈品字形,三、三、三的排列,分部着九个垂直引上的玻璃窖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引上工将用耐火材料新烧制的引上槽,由槽口推入引上机下的玻璃水内。调正、校准后挥动着手中长长沉重的大铁勺开始了引上前最后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切就绪,各类工种各就各位,引上工推上动力电闸启动电源,用于牵引液体玻璃向上的石棉滚子夹着引上槽内的溶液转动了起来,玻璃液体随着引上机滚子的转动开始离开熔池向上伸延。玻璃出窖后由桔黄转红变暗逐渐的冷却,变成了明亮的玻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引上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引上玻璃的薄厚,一层楼、二层楼、三层楼,玻璃涌出了采板现场的地面。其间在上升的过程中玻璃在不断地破碎着,损坏着。一层楼的看砂工在紧张地监视着大窖引上槽内上升玻璃前后边的变化,如有异常吹紧急哨唤人抢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三层楼的修理工手执煤气火枪抢修着引上成型破损的玻璃。在修理工的努力下,成型的玻璃不再破损后,楼上的采板工徐徐放下,上有卡板下有张开通上电后极耐高温的镍铬电夹,将升上来的玻璃夹住。加温、升高、点水,然后由两个现场采板工人戴着贴皮大爪子(多层棉布制成),合力将玻璃板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卡齐后的玻璃顶到了上面的卡板,下面的镍铬电夹又将下面升起的玻璃夹起,然后楼上的采板工用铁钎沾水点开,玻璃手推机械吸盘开始将上行的玻璃吸断,然后装到不断循环绕走的摇篮車上,将整张的大玻璃自动运行到下一道工序~切装车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此其间楼上的采板工,必须得按操作要求及时调正好铁夹与卡板间的距离,以便生产出附合要求高度的玻璃板来。如果升出的是两毫米厚的薄玻璃,因其易碎,不可上吸盘,只能是工人戴着厚厚的布巴掌(厚布手套)外面罩上打磨好皮子的大爪子,抓住宽约两米七八,高约一米二八约四十五斤重量的玻璃自己点水扳下,斜着身子,迈着斜步,追撵着行走的摇篮车,将玻璃装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窖上,五、六毫米厚的玻璃出得很慢,以高度一米二八计算,每小时大约只能出二、三十片玻璃,三毫米的出五十多片,两毫米的出七、八十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摇篮空车在经过采板现埸徐徐的运行中,装满了玻璃。而后又很快地运行到切装车间,切装车间的切手们将游走到面前的大玻璃放倒在铺有毡面的木案上,将长尺杆对准尺寸,用玻璃刀将大玻璃按要求进行着切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切割后,放到旁边的架子上,紧接着,检查科的质检员现场检查区分等级,分等后的玻璃被小車拉到附近,一楼钉箱車间的箱子由北电梯送了上来,运搬车间的工人按等级装好玻璃后,钉上铁绕子,盖上等级合格章再由南侧电梯下楼,运至火車道线的站台上,根据客户的需求,运搬車间的工人将其装上汽车,装上火车运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篇文章至此结束,我尽可能详尽地向大家讲述了;“玻璃是这样产生的”故事,虽然那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亲身的经历真实还原,但现在己无处觅其踪迹了。社会在发展,那些危险落后的生产工艺早已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本想在百度寻几张佐证文章的老照片,竞然失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此类推,我写这篇文章更有意义,就是告诉后人;老一辈用原始方式生产玻璃的艰辛,一定要牢牢记住,在新中国工业革命初始,老一辈工人阶级无悔的付出。记住曾经的历史,重视科学的发展,知道~只有科学才会解放生产力。为了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必须刻苦努力学习,向科学进军,攀人类高峰。</span></p> 谢谢欣赏 <p class="ql-block"><b>本篇插图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