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第七章学习笔记及感悟

岸芷汀兰

<h3> 更多作品请点击上面公众号名片→</h3></br><h3>   《学记》第七章学习笔记及感悟<br></br>                  作者:芷兰</h3></br><h3>【第七章原文】<br></br>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h3></br><h3>【李恩存教授译文】<br></br>       當前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拉长声地咿咿呀呀,更多的拿教训的口吻,而且教学还急于赶进度,却根本不在意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所教的内容。</h3></br><h3>       使人接受知識并不來自自己的真誠。教育人不能使其盡其才能。</h3></br><h3>       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逐漸淡忘了而痛恨他的老師。 以他的難為苦而不知道他的益處。</h3></br><h3>       雖然終結了自己的學業,他拋棄了所學的東西必然迅速。</h3></br><h3>       這種教育不能成為一種模式,大概由此而來吧。由此產生的惡果。<br></br>                (以上译文来自李恩存教授的讲解)</h3></br> ​<h3>【芷兰感悟】<br></br>      看到这一章内容,我几乎有一点恍惚,以为自己读的不是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学记》,而是现代的教育论文,这简直就是我们当今的某些教育现状的准确概括。目前,我们的教育确实也是存在《学记》中所列举的种种现象。</h3></br><h3>       在教学中,确实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赶进度, 而不顾学生对学得的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学生往往是本课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呢,就又面临下一课的新内容;往往是这一学科的课程还没有来得及及时巩固复习,那一学科的大量新知识和作业又向学生袭来。</h3></br> ​<h3>       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没有完全吃透,出现了“半生不熟”也就是“夹生”的不良状况。具体什么情况呢?就是有的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简单一点的基本掌握了,稍一变换点题型,就又糊涂了。</h3></br><h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所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深入思考,没有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整体地分析、归纳、总结、消化和吸收,致使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自然没有什么自觉性和主动性,他没有真正地走进学习的意境中去,也就很难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性。 </h3></br> ​<h3>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教”,也没有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 这样的教育方法已经违背了教学原则, 当然学生也就达不到其预期的学习效果。</h3></br><h3>       而且,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是非常辛苦的。就好比他总是在追赶跑在前面的风筝,总想伸手抓住它,结果每次都是徒劳。到头来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收效却甚微。这样长期下去, 就会使学生厌恶学习, 而且会埋怨老师, 把学习当作苦难之事, 而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所学习的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帮助。</h3></br> ​<h3>       如此,学生虽然勉强完成了课业, 但所学的东西却很快就被遗忘了。就如考试前夜所进行的突击性学习,等考完试的时候,大脑变得一片空白,这种瞬间记忆致使知识所剩无几。</h3></br><h3>       当然,造成这种教育现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学生的原因,它是与当前的社会背景及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的。</h3></br> ​<h3>       诚然,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教育状况,都在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以引以为戒,从而改进教育方法。并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等教学目的,从而希望最大限度地改变急于求成,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现状,改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情形。</h3></br><h3>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相信教育会越来越向好发展的。</h3></br> ​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Nk-EW8NwJ1upkNYtvofB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