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和朋友闲聊,朋友问我:“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是嫌待遇低了?”我说:“不是,即使是十斗米,一百斗米,他还是会归隐的。”</p><p class="ql-block">朋友又问:“那陶渊明是不是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天生不想做官?”我说:“也不是,如果不想做官他就不会去做彭泽县令了。”</p><p class="ql-block">朋友一脸茫然。他读不懂中国文人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官当得憋屈。</p><p class="ql-block">督邮要来检查工作,而这个来检查工作的督邮是一个德行和才能都很渣的无赖,他要对陶渊明指手画脚,而陶渊明要唯唯诺诺,点头哈腰地行礼。陶公显然受不了这份憋屈,脱下官袍,连夜离开官府,归隐田园,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p> <p class="ql-block">“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短暂,本应及时行乐。淡淡的菊香,悠然的南山,种地,写作,饮酒,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何必赖在官场,为了仨瓜俩枣,被人呼来喝去,寻那份不开心?</p><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不是懒。“士为知己者死”,死都不在乎,还在乎什么呢?待遇?地位?名声?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士可杀不可辱”,屈辱的生活不能过。魏晋多名士,这是一种既不受辱,也不被杀的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哪有宁静的山水?</p><p class="ql-block">“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虽无可供隐居的田园山林,但一颗宁静淡泊的心还是可以拥有的。</p><p class="ql-block">陶公留给了我们一片田园,一份宁静,一处炊烟袅袅的村庄,一方桑柳掩映的草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