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手工面

蓝天飘过那朵云

<p class="ql-block">  “下到锅里莲花转,捞上筷子一条线”。曾有歌谣这样描写灵台的酸汤手工面。</p><p class="ql-block"> 酸汤面是平凉市灵台县第一风味名吃,凡是来灵台的人,无人不吃,无人不尝。 外地人到灵台,灵台的酸汤面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故而有了“不吃灵台酸汤面,白到灵台走一转”之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台人待客,酸汤面是必须要吃的。且不说“上马饺子下马面”迎客吃面,“老朋新友吃长面常来常往”续情吃面,“庆生喻健康不老”长寿吃面,摆七碟子八大碗最后上的还是面……总之,对灵台人来说酸汤面是灵台的第一美食。灵</span>台人吃手工面先摆上两个菜碟,一碟是辣子蒜瓣,一碟是葱韭小菜,红赤绿翠,分外鲜亮。端上来,细细的长面折叠得十分整齐。面在汤里飘逸,汤在面底荡漾,缀一簇绿得滴翠的菜料,远远地便有香气扑入鼻孔,令人垂涎三尺。这面有个讲究:一红二白三清四绿。辣子油要红、长面条要白、汤必须清而爽,点缀的菜料则十分的绿和翠。那长长的面条特别柔韧,咀嚼起来口感绝好,韵味悠长;那清清的汤水经油醋辣子加热炝锅酸辣而幽香,油汪汪的,喝一口令人全身酣畅淋漓,毛孔顿张,很是酸爽。</p><p class="ql-block"> 灵台人吃面是很讲究的。汤多而面少,捞得多了,一筷子将面整个挑起,囫囵吞枣,品不出那个味来;捞得少了,长长的面条一时难以夹断,又吸不进口,难免让人窘迫。须捞得不多不少,才好享用。会吃的人,用筷子挑起几根在汤里摆动一下,然后轻轻地喂到嘴里慢慢地吸。这时,面的长、柔、筋、韧,汤的酸、辣、汪、煎、香才得体会出来。</p> <p class="ql-block">擀面</p> <p class="ql-block">   做面也颇为考究。“揉、醒、擀、犁”四字诀。做酸汤细长面要用小麦中最精华的部分,俗称“飞箩细面”,和面要放适量的食碱,在没有食碱之前,女人们会把秋季收割回来的荞麦秆晾干烧成灰储藏起来,和面时化成灰水沉淀后调入面中。揉好的面倒扣在盆底,放置一小时许,谓之“醒”,面的韧性因此增加。擀面的木杖,年长日久,光艳晶亮,面在轻抚细摸中一收一拢便薄了许多。女人们常常举重若轻,潇洒娴熟,叫人叹服。最后一道工序是切,有些人以杖做尺依尺而“犁”小心翼翼便细若游丝,有些大家则叠放齐整操起长切面刀如奏乐者叮当有序俄尔宽窄有度。一把提起则扑喽喽长飘短舞。 一碗酸汤面做成,情在其中,意在其中,韵也在其中。如今社会进步,发明了压面机,省了许多工序,很大程度解放了女人的劳动。压面机做出的面就叫“机器面”,为了区别,人们就把酸汤细长面叫做“手工面”。总之,无论怎样做出的面,汤都是一样,吃起来便各有一番滋味了。</p> <p class="ql-block">   酸汤手工面如此被灵台人看重,渐渐地便成了文化,有了人文意蕴。亲戚朋友登门,吃的是“迎客面”,老人过寿,吃的是“长寿面”,男子结婚,全家人要吃新娘做的面,谓之“试刀面”,其实是在考验新娘的厨艺。最隆重的要数大年之夜,与许多地区年夜饭吃汤圆和饺子不同,灵台人吃的则是长面,面一出锅,先要盛上一小碗敬献给灶王爷,让灶王爷保佑一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祭奠祭祀也要在堂屋先人的牌位前供奉一盅细面,也让先辈们分享,最后才是一家人围起来团团圆圆吃面。</p> <p class="ql-block">切面</p> <p class="ql-block">   如今,许多民风民俗正以看不见的速度在飞快消失,酸汤手工面也成了为数不多能够传承下去的民俗文化。岁月沧桑,酸汤长面寄托着灵台人的一种姿态,一种亲近,一种无言的交流——其实,这也是一种深切的难以割舍的乡韵乡愁。</p> <p class="ql-block">配菜</p>

灵台

汤面

手工

吃面

长面

辣子

压面机

面条

面在

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