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泮中村的耕读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北麓,藏龙江东岸坐落一村庄,村前耸立高大俊美的耕读坊,坊的正上方镌刻着“泮中村”,左御史第,右将军门。泮中村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还孕育了三代四进士和一村三长征干部等辉煌。泮中村从村名、建筑格局到对联,以及家规族风无不蕴含耕读文化。</p><p class="ql-block"> 村名不以肇基时地处有温泉的畔湖特征用畔字,而用带水的泮字,既感念温泉的自然之惠,更蕴学宫之意。泮中泮中泮宫(古代学堂)之中,寓意重教兴学,导向书香村庄。</p><p class="ql-block"> 泮中村依地势坐南朝北,背依鹅岭、前眺远方,东有万泉河,西流菩提水,自古水旱无忧,具风水的落围之形局,村前西北一排高大的防风护水的柏树。建筑以祖祠为中轴线,直至改革开放初期还呈周正的长方形状;村内巷道为鹅卵石编织的石子路,规整整洁;祖祠后带花园式的泮中讲堂;村后凉亭几座,揽胜亭依在,村前东有南风阁,西有迎薰阁(烟楼),还有一座宝塔形字纸亭,人们习惯将村东西两边分称为东楼和西楼。</p><p class="ql-block"> 过耕读坊进村约百米,正中一方正宽大的广场,广场南挺立三座大气而庄严的祠堂。中间是李氏祖祠(尊称太祠堂),东为长房祖祠,西是二房祖祠,长房祖祠和二房祖祠比太祠堂要矮小且略后几米,蕴含敬祖尊长理念。</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时期,彭德怀元帅率红五军军部驻扎在李氏祖祠和长房祖祠,如今作为彭德怀故居和红五军旧址成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李氏祖祠重建于1913年,前后三栋燕状垛子屋相连,后带一座花园式讲堂,赣派风韵,青砖黛瓦,顶饰马头墙。内木架结构,建筑面积为591.1平方米、高15米、长43.6米、宽13.67米;分为门廊、前庭、中堂和后殿四大部分,门廊靠墙柱子三对,廊中耸立两对粗大的柏木柱子,柱子高8米,直径0.4米,房屋大门上方配有下垂柱子,方形柱头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前厅有戏台,中堂上方高悬“耕读堂”牌匾;庭堂殿之间一天井,既为采光和通风走屋面水,又涵四水归堂,天地人衔接,“天人合一”意韵。地面各以30公分的高差向后逐高。厅堂内共有墙柱十五对,中柱八对,柏木柱子围过二米。从门廊到厅堂楼顶有藻井,藻井内饰有浮雕——树、花草及镂空的凤凰图案,精美华贵。祖祠前的旗杆石、拴马石后被毁。</p><p class="ql-block"> 祖祠是家族安放始祖神位的圣殿,祭祀先祖和家族议事之地,孕育家族风气,展现一个村庄的自然与人文精神风貌。泮中祖祠孕育了以“耕读”和“忠孝”为内核的人文精神——耕读文化。祠堂对联作为祠堂文化的有机组成,蕴含祖训和传承耕读精神,以前是每一对柱子和门上都贴,现简化为十八副。这十八副对联经数代绅士锤炼,已固定张贴地方。内容除概括村庄的地形地貌,介绍家族渊源,主要是引领和启迪后人的祖训,对联的换贴仪式隆重而规范。</p><p class="ql-block"> 仰视大祠堂,映入眼帘的门前廊柱联镶嵌村名,上联是“泮宜邑邑宜众长幼有序序人倫感恩爱序天地感生存”,下联为“中成枢枢成运循环得理理时节施事情理邦国施政令”。这副镶字联蕴含李氏先祖老子李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家国情怀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走进肃穆的祠堂,正上方“耕读堂”牌匾下一副蕴含耕读哲理的镶字联,上联“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耕方寸田水旱无忧”,下联“读兵书惧凶读刑书惧残读道德书凶残不惧”。</p><p class="ql-block"> 祖祠堂号耕读是泮中李氏始祖的尊称,耕读翁名李俊龙,江西派始祖唐朝西平郡王李晟的三十世嗣孙,永新才丰南株开基祖泰彰翁之孙,于公元1386年9月12日生于现在的才丰乡南株村,家有兄弟六人,排行第三;耕读翁又生六个儿子。其长子尚綗懂风水,想择福地发展,得耕读翁支持外出寻觅风水宝地。 </p><p class="ql-block"> 尚綗翁本想去宁冈择福地,在七溪岭歇脚时,北眺,发现现在泮中村所在地植物特别茂盛,祥云氤氲,东有如玉带的万泉河,西有含佛意的菩提水,三面群山簇拥,北面山丘如屏风。回头实地考察如意,隔日陪同他的父亲耕读翁实地考察,并征得已在那居住的俞姓人家同意。明正统丙辰年(1436)的一个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的黄道吉日,耕读翁带领祖孙三代十一口辞别亲人,将李氏血脉的一支延至泮中,肇基泮中至今近六百年。</p><p class="ql-block"> 肇基初,耕读翁长子就谨遵父命,特在距泮中半里地结一草庐,供二儿子李嵩(号中山)静心读书。中山翁勤奋学习,不负长辈厚望,由于学习优异于弘治年间被选送入国子监就读,成岁贡生,官之州目吏。他后辞官归里办学,并在万泉繁衍后代,成为万泉村的开基祖,也就有现在的泮中和万泉两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继三世嗣孙中山翁成岁贡生后,四世嗣孙李珪、李珪儿李俨,李俨侄李承芳、李承绪两兄弟陆续由皇帝钦点为赐进士。是以长房祖祠大厅高悬“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贡科进士”牌匾,一副“四進士德位兼隆忠君爱国名垂千古,五举人衣锦还乡廉洁奉公流芳百世”对联,彰显耕读文化的科考辉煌和耕读家风的弘扬。 </p><p class="ql-block"> 中山翁还开启了辞官归里开馆教育的先河,为成泮中的文献始祖,后陆续有李俨、李承芳等进士及举人效仿,形成历代乡贤遵祖训积极办学、为缴不起学费的贫困学子进行学费减免教育的传统,各房支系都建有书堂和书舍,以及供读书人用的字纸亭。并形成了亦耕亦读,妻耕夫读,父耕子读,日耕夜读、晴耕雨读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我国为保家卫国捐躯朝鲜的最高将领李湘的成长受益于耕读家风,他七岁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因病供不起他读书。他的叔叔发扬“叔耕侄读”家风,资助李湘进私塾读书三年。正是在私塾学到的文化知识奠定了李湘在军队发展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耕读耕读以耕养读,以耕促读,历代耕读子孙勤勤恳恳,农忙精耕细作,农闲进山斫竹子,摘竹叶,编织斗笠挣钱,形成了编斗笠这一传统特色产业。 </p><p class="ql-block"> 耕读文化的忠孝是忠诚国家的大忠。受国家褒奖的古有李俨,今有李湘、李治、李芳远长征干部等。 </p><p class="ql-block"> 泮中一直流传着的祭祖仪式,源于明朝,口口相传,因官至御史的李俨忠君勤政的勤勉无私,皇帝赐御祭褒奖。李俨奏请皇上,请求移祭始祖耕读夫妇获恩准。</p><p class="ql-block"> 如今祭祖流程为大年三十,由当年负责行敬祖礼的支系将开基祖夫妇的大幅画像、香炉等祭祀用品送往大祠堂,其他族人迎进李氏祖祠,然后请出历代祖辈的牌位按辈分排放,再各家各户来祖祠敬斋饭;大年初一进行送迎仪式,当年负责行祭祖礼的房下支系迎到本房下。这一年就由该房下的后人一天轮一户烧香点灯,三餐下斋饭祭祖,清明节负责挂扫始祖夫妇陵墓。几百年如一日的祭祖仪式体现泮中人忠孝守正族风的传承与弘扬。</p><p class="ql-block"> 李湘、李治、李芳三位长征干部堪为爱国典范。李湘戎马一生,英勇顽强,在朝鲜战场,率领67军三天歼敌1.7万余,为抗美援朝歼敌最多的军。由于忘我工作,被敌方的生化武器细菌感染发病,最终为保家卫国捐躯抗美援朝战场。</p><p class="ql-block"> 开国少将李治,县立禾川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曾在南昌开设诊所悬壶济世。1930年参加工农革命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精湛的医术为中国革命服务,长征路上救治贺子珍等。任过军事学院卫生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得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p><p class="ql-block"> 李芳远1907年生于贫苦农家,1930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11月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历任多职,1958年出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p><p class="ql-block"> 耕读文化注重培育仁慈宽厚,邻里和睦互爱。疫情初期,耕读后人在“泮中耕读堂一家人”微信群讨论如何疫情防控,2020年月31日,一年轻人倡议为全村疫情防控捐款,村人闻风而动,群策群力分工,收款、统计、预算、购买、给各家各户送口罩、为公共场所喷洒消毒液……都自觉自愿的主动承担。随第一个500元捐款红包出现,捐款红包像雪片一样纷飞,1000、500、200不等,直到预算金额满了还有人要捐。李氏虽是大家族,但与杂居的袁、刘、温等几户别姓人家和睦相处。 </p><p class="ql-block">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村落的源远流长不仅在人口数量,更需人口质量。泮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注重村容村貌的改造,运动器材的增设,整体外观的美化,更注重内在人文精神的建设和耕读文化的弘扬。除修筑弘扬耕读家风的文化墙,还依据“有能无德不为贤,有德无能不成良”的原则,2020年在长房祖祠建起了“耕读聚贤堂”,祖祠广场耸立军长李湘、少将李治、副省长李芳远的铜像;厅内悬挂历代为国为家族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物介绍。 </p><p class="ql-block">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据《泮中村村志》记载,耕读文化孕育了明清进士6人、贡士3人,贡生13人,太学生29人,国学生27名;现代有共和国开国少将1人,副省级干部1人,军长1人,师级5人,团级20人;司长2人,正副县级21人,正副科级23人;大学教授(含副教授)8人;研究生18人,博士生3人;中学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0多人,高级工程师4人,主任医师6人。</p><p class="ql-block"> 至今泮中万泉两村有户口近600户,人口近三千;在外肇基繁衍的村庄人口也不少,以及大中院校毕业后工作,或经商或其他原因散居海内外甚多。</p><p class="ql-block"> 最是书香能致远。泮中村源远流长得益于耕读文化,必将互惠延承到永远。</p> <p class="ql-block">(应县政协《永新传统村落》约稿而作)</p> <p class="ql-block">李成斌,一生舌耘笔耕,入选教育部专家库,忝列四级教授,省作协会员,江西省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首届领军教研员、优秀教研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参加过省中考命题及省级教材编写,著有《守望 耕耘 求索》,主编《点点烛火聚成光》等,多次获全国性征文奖;应邀在县内外及市省国家级培训研讨会作过讲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