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歌日记》之八

飞歌

<p class="ql-block">《飞歌日记》之八 (2022年5月7日,星期六,农历四月初七 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返家乡黄泥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歌日记》之七记述了我因疫情被困老家黄泥河40天后,终于返程复珲的艰难经历和感受。我在结尾处写到,真是离珲容易复珲难啊!以后我可不敢再轻易离珲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回到珲春才20多天的我,在4月30日,又开自家车驶出了珲春高速出口,向远在240公里外的老家黄泥河驶去。</p><p class="ql-block"> 这次重返老家黄泥河是做了充分准备的。首先是在离珲的前一天做了核酸检测,因为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离开珲春必须要有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报告。咨询清楚了我到黄泥河不会被隔离。珲春按防控动态清零方针,基本上控制住了疫情,很久没有确诊病例。同时也咨询清楚了老家黄泥河也实现了动态清零,返回珲春也不会被隔离。所以我才在2022年春节过后面对全国疫情蔓延严峻形势,延边州基本上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解除交通管制,有序复工复产的时刻。在五一小长假重返老家黄泥河。</p><p class="ql-block"> 想看看家乡黄泥河在因疫情被封控一个月后复工复产,营业场所恢复经营后的状态。想看看爸妈和家人解封后的生活情况。想看看因我在老家隔离期间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此次重返家乡黄泥河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和任务,就是利用五一假期帮助爸妈把镇郊边上的自家一块地种上。每年五一和十一国庆假期我都要回去帮助爸妈种地收地。</p><p class="ql-block"> 地块虽然不大,也就一亩多点,但是种的却很全。有菠菜、生菜、小白菜、水萝卜、韭菜、小毛葱、大葱、茄子、辣椒、蒜、黄瓜、豆角、豌豆、西红柿、胡萝卜、大白菜、红萝卜、青萝卜、土豆、面瓜、玉米、黄豆、红小豆等各种农作物。</p><p class="ql-block"> 每到夏天,自家种的各种蔬菜,妈妈都要送给左邻右舍。因为自己家种的菜,没打农药也不上化肥。菜味很浓还很新鲜,邻居们都很喜欢,也非常高兴。也时不时地给爸妈家送这送那。爸妈家和邻里们相处得都非常融洽。</p><p class="ql-block"> 有时实在太多了,妈妈就把各种蔬菜收拾干净,一把一把的捆好,摆在自家门口的路边上卖。虽然每次卖不了多少钱,三十、二十的。但是看到自己的劳动收获所得,妈妈每次都非常高兴,满满的收获感。有时周六周日回老家黄泥河时,赶上了我也拿个小凳子,坐在妈妈身边,陪着妈妈卖菜。看到妈妈每卖出一把菜,虽然才卖一块钱,也是那么开心高兴的样子,我也是在内心由衷的高兴。因为这把菜既是妈妈的劳动收获所得,也包含着我和妈妈共同洒下的劳动汗水。</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曾劝爸妈这么大岁数了,别种了。夏天应季蔬菜也不贵,买也花不了多少钱,卖也卖不了多少钱,可别费这个劲了。可是辛苦了一辈子的爸妈就是舍不得,就是喜欢种地,离不开这块小地。</p><p class="ql-block"> 爸妈的老家分别在河北、山东农村。是上个世纪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的1960年来到东北长白山林区的黄泥河林业局,从事林业生产工作。年轻时都在大山深处基层林场生活工作。那时一个林场近二百户林场工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菜园子。应季蔬菜全都是自家种的,不像现在,那时林场根本就没有卖菜的。除了房前屋后的菜园子,每家在林场居民区周边,都有几亩地。那时我家也有3亩多地,十多岁的我,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来和父母去种地。除了种玉米黄豆外,主要是种土豆、大白菜、大萝卜、角瓜、面瓜等耐储菜。秋天收回来后,放在自己家挖的深达三、四米的地窖里储存。不但能保证一冬天的蔬菜用量,基本上都能吃到第二年春天。</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各种山野菜也迫不及待地生长出来了,就不用犯愁没有青菜了。刚开始有婆婆丁、荠荠菜、柳蒿芽、小根蒜,到后来就越来越多了。有山菠菜、水芹菜、燕尾菜、广东菜、刺五加、刺嫩芽、老山芹、猴腿菜、蕨菜、薇菜、马蹄叶……真是漫山遍野,采也采不完,吃也吃不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长白山林区的大森林用她无尽的绿色山珍馈赠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无数的林业人。</p><p class="ql-block"> 感受最深的是小时候上山采山韭菜。在家跟前的东山上虽然是一根一根的采,一上午也能采上满满的一小筐。拿回家,妈妈用山韭菜炒自家喂养鸡下的鸡蛋,或者是包山韭菜馅饺子。比起现在买的韭菜来说别提有多好吃,多有清香清鲜味了。</p><p class="ql-block"> 看着劝不过爸妈,想想也是,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对土地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并且这块地还是爸爸妈妈在镇郊外一块无人要的废墟上拣走乱石,一点一点开出来的。虽然说年纪大了,只要是喜欢种,那就留下接着种,就当锻炼身体了。如果弃掉不种了,真有些不舍,觉得挺可惜的。只是种地毕竟不是一个轻松活,所以我每年五一假期都要回来帮他们种,十一回来帮他们收。</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去年,年已80的爸爸眼睛模糊看不清,腿也疼痛,实在是干不动了,我们就不让他去了。而年已76的妈妈身体还算硬朗,非要带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妹夫去离家近二公里外的镇郊边种地。想着也已年近80的妈妈这么大年纪了,还是不辞辛苦,坚持下地劳作,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我的心里,让我非常感动。心想一定要多干点,让她老人家少干点。可是一到地里,妈妈却一直干这干那,一刻也不闲着。还不停地叮嘱我,累了歇歇,歇一会儿,别着急,慢慢干。可我在心里想着,本来回来就是来种地的,哪能慢慢干,干不完,您老人家就得多干,恨不得一天就全部干完。</p><p class="ql-block"> 用镐头一镐一镐地把地背起垄来,确实也是个慢功夫。好在去年弟弟买了一个用手拉的耕地的犁杖。可是弟弟和妹夫都使不好那股劲,拉出来的地垄沟不是深了,就是浅了,要不就是地垄沟歪歪斜斜的。</p><p class="ql-block"> 而我尝试了几次以后,终于找到了用手拉犁杖的力度、角度和节奏等窍门。拉出来的地垄沟深浅一致,地垄台上的土均称还厚实。所以今年回黄泥河妈妈家种地,也算是轻车熟路了。</p><p class="ql-block"> 只是头天用手拉犁杖趟出来的地垄由于有蚯蚓被翻了出来,第二天到地里一看,好好的地垄几乎被附近住户家的鸡都给扒拉平了。第二天还得重新用手拉犁杖再拉一遍,妈妈还拣来树枝放在重新趟好的地垄上,这样可以挡一挡邻家的鸡,这也耽误了一些时间。</p><p class="ql-block"> 弟弟在森林公安局上班,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妹妹前几天用镐头背的几垄地,由于力气小,背出来的地垄台土少,也不太符合标准,我用手拉犁杖破开后又重新趟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这次帮助妈妈种了些土豆、还有一些早玉米、豆角和面瓜。由于还没有到立夏,气温还是有些偏低,其它的种早了怕出不来苗。俗语说得好,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p><p class="ql-block"> 妈妈家的这块一亩多地,我用了三个上午的时间全部都用手拉犁杖给趟出了垄。等过几天过了立夏,气温上升回暖了。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不管种啥都不怕耽误,不用犯愁,都要轻松多了。因为种地最重要的就是耕地背垄了,把地垄耕出来了,其它不管种啥,都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我也放心地于5月3日去敦化市医院做了核酸。于5月4日,由朋友开车,顺利地返回了珲春。</p><p class="ql-block"> 只是这次和上次回老家黄泥河不一样。上次是离珲容易复珲难,这次是离珲容易,复珲不难也容易。真的希望回老家黄泥河的离珲离黄复珲之路总是这样容易下去。要不然,真有些怕了,真的是不太敢轻易再离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9日中午修改于珲春市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