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的魅力

刘学俊

<p class="ql-block"> 深山中的魅力(散文)</p> <p class="ql-block">文/徐东祥</p><p class="ql-block">摄影/魏九康 徐东祥</p><p class="ql-block">编辑/刘学俊</p> <p class="ql-block">  立夏刚过,天的脾气就难以揣摸,有时,蔚蓝天空上悬挂的太阳过于热情,热情得让人有种灼热感;有时,太阳穿梭在云层中,时隐时现,不温不火。2022年5月8日清晨,天空洒下一阵绵绵细雨之后,浇冷了昨天的热度,太阳隐匿在厚厚的云层里,不愿露面,尽量抑制它火燥的脾气,酿造出清凉宜人的气候。</p> <p class="ql-block">  这天,我们“资溪县李觏研究协会”的会员来到大山深处的高阜镇溪南、莒洲和港口进行采风活动,目的是探寻传统村落,配合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发掘本地特色文化,以文化优势带动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  来到溪南,村庄的华美彻底颠覆了以前萦绕我脑海的猜想,认为溪南村庄应该是一幢幢破旧、低矮的土坯房,房子的布局凌乱不堪,路是泥泞小路。现在,落入我视野之中,是一幢幢崭新高大的楼房,耸立在连绵大山脚下,规划整齐,错落有致。 村中的空地被水泥硬化,坚硬通畅,彻底告别了鞋子与泥泞相吻所带来的不便和肮脏。村庄前方低矮的树种正向着碧绿葱茏生长,呈现蓬勃的气势。有的树绽放着朵朵鲜花,清香扑鼻,沁人心脾。蝴蝶像一个个精灵,时而蝙跹起舞,时而落到鲜花上,扑闪着艳丽的翅膀,吮吸花蕊甘甜的乳汁。小鸟啁啾,声调欢快,委婉悦耳。小巧玲珑的榭亭、健身器材和象棋桌掩映在绿色树林之中,昭示了村民由物质上的富足向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康健迈进。一条清澈的水溪在村庄前潺潺流淌,像母亲的脐带滋养着村庄世代子民,灌溉田野,流淌着村民的希望。用崖石砌成的溪岸和修建的木栅栏粉饰了岁月给水溪带来的沧桑,呈现全新的容颜。一条宽而厚实的公路蜿蜒伸向远方,确保了与外界世界的畅通,是物质运输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村庄,目睹这一切,烦闷顿消,忘却尘劳,仿佛超然于世外。</p><p class="ql-block"> 溪南村委会设立在溪南村庄,溪南村庄的繁华只是溪南村的一个缩影,那么,是什么因素成就了溪南村庄的富足呢?当我们跨进溪南村委会办公大楼时,一帧帧悬挂墙壁的图像和文字的介绍揭开了谜底。</p> <p class="ql-block">1.发展竹荪养殖产业</p><p class="ql-block"> 南溪村座落在山高林密之中,以前以毛竹林和养殖山羊为主,种植水稻为辅。被列入资溪县”十三五”贫困村,为了脱贫摘帽,依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2018年成立资溪县南木水溪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党员十村集体十基地十贫困户”的组合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竹荪高档食用菌种植,让困难群众入股参与分红。并邀请江西农大技术专家上门指导,把控技术难关,提升产品质量,竭力把产品推向市场。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就这一项而言,实现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贫困户产年收入增加了2000元,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收入。</p> <p class="ql-block">2.发展中草药产业</p><p class="ql-block"> 南溪村成立韶宇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种植260亩,亩产600公斤。以浙贝母种植、销售、半成品加工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浙贝母种植采用“浙贝母种植十水稻轮作”的种植模式,利用收割完水稻地空周期进行种植,高效地利用了土地的资源,单从浙贝母种植年产值就有500万元,还有种植水稻的收入,一年之内实现了双重收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p> <p class="ql-block">3.全民艾灸</p><p class="ql-block"> 高阜镇自2018年8月与江西中医大学签约创建热敏灸示范乡镇以来,溪南村形成村党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带头学、村志愿者也积极参与热敏灸的良好氛围。南溪村发放热敏灸器具168套,共组织200多名村民参加培训。开设八期培训班,对全村贫困户进行操作示范,让村民掌握热敏灸操作方法,学会了常见病的预防,减少村民常见病的爆发,有效阻止村民因疾病而花钱,让村民更健康,生活上更安稳,精神上更惬意,这是一种健康的扶贫举措。</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莒洲,莒洲的面貌与南溪形成鲜明的反差,南溪有着现代村落的豪华,而莒洲却保持明清的古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莒洲的古韵,主要是由明清建筑折射出来,有些建筑虽然经历几百年风吹雨打的侵蚀,已断壁残垣,充满历史的沧桑感,但无不诉说曾经的辉煌,彰显着昔日村民巧夺天工的技艺,反映昔日村民智慧的结晶。那些门窗精美的图像折射出昔日村民雕刻技艺的圆熟,图像的意象反映昔日村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展示了明清精湛的文化艺术印迹。对我们现代建筑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站是对高阜镇港口采风。它是北宋时期李觏的出生地,村庄旁修建“李觏书香园”,内有他塑像和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  李觏出生时,适逢国力衰弱、百姓疾苦的年代,14岁时父亲去逝,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7岁知晓声律,苦研书文,挥毫习字。10岁精通诗文。11岁著有《疑仙贼序》文章。20岁以后文章渐渐享有盛名。可是,科举考试中一挫再挫,感到踏入仕途渺茫。从此,放弃科考,居在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书立说。期间,创建了盱江书院。同一年受郡守的邀请兴办学堂,开课授徒。由于他博学多才名扬四方,慕名求学者常有数百人,为盱江一时儒宗,人称"盱江先生"。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和其族侄西京作坊使李山甫等都是他的高足子弟。王安石对他欣赏有加,在《答王景山书》一文中就提到过自己曾采纳过李觏的主张。范仲淹于皇佑元年(1049)上书朝廷,称赞李觏:“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后又因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向朝廷举荐,授以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嘉祐四年(1059年),朝廷诏命李觏权同管勾太学。同年,李觏请假回乡,迁葬祖母,归乡后在八月病逝,埋葬在南城城西之凤凰山东麓,止步于51岁。</p> <p class="ql-block">  李觏一生主要致力于著书立说树人,培养许多杰出的人才。编写《退居类稿》12卷、《皇佑续稿》8卷等著作。他在教学上和著作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多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有着卓越和独特的见解,在当时社会产生轰动的效应,被人们誉为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古人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要珍惜和弘扬,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