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的老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中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05.2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的老屋并不算老,是一九六一年建的两间泥草房,并且已经不在了,但它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一段寻常生活中的苦辣酸甜,承载了我从儿童到青年时期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成为我寄托乡愁的重要物像,因而至今仍会时有想起,难以忘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盖房那年我六岁,之前都是租房住,记忆中换过两次住处,都是别人家的北炕,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使父母下决心要在那一年自己盖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盖房首先要有房号(房基地)。那时候村里对批房基地也是控制的,恰好村里的一户人家要搬离本村,而他家的老房子已经扒掉了,但还剩下一个小下屋(厢房),于是父母就花二十元钱买下了这个下屋,也就顺便得到了他家的老房号,用来盖新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妈妈说,生产队某领导知道后进行了干预,不让我家买,说生产队要买。妈妈据理力争,说:一来我家没房住,二来钱已经交了,凡事得有个先来后到,生产队也不能欺负老百姓。经过一番交涉还是我家买下了。本来那个房号的两边都是住户,已经盖了房子,生产队是不可能在那里只盖两间房的。后来听说是某领导个人想买,打了生产队的旗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房子买妥后一家四口(父母、我、还有二姐,大姐已经出嫁)便迅速搬到了那个下屋去住。虽然房子很小很简陋,但必竟是属于自己的,我对生活的连续记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小下屋只是个临时的居所,接下来父母就积极准备盖房子的材料,筹备盖上屋了。材料包括:一个梁、十条檩、四十几根椽、十二根柱脚,还有勒房薄(音bao二声)用的秫秸、苫房草、黄土、石头等若干。木料中除了大梁是买的,其余大部都是父母用业余时间从山上扛回来的硬杂木。那时候正是"大跃进"时期,村里经常搞大会战,生产队的活是不能耽误的,所以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大多用的是业余时间,不论是自己干,还是请人帮忙,难度可想而知。只是那时我年幼,只记得一些过程,并不明白其中的难处,还偶尔掺和大人的作业,并以此为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盖房的第一项是平房场、垫房基。就是把土地整平,然后垫上一尺多厚的黄土,再夯实。黄土是从村外的山坡上拉来的,打夯用的是打场用的石头滚子。把石头滚子中部横着绑四根木棒,顶头的孔里安一个木把,滚子的小头朝下立起来就成了一个夯了。打的时候四个人抬起、一个人握着木把并喊着号子指挥,于是号子声中夯被一次次的抬起又砸下,垫的暄土便被一点点的砸实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项便是竖房架(有的地方叫上梁)。首先由木匠把大梁的人字架和前后柱脚作好并连接起来,同时把檩子和柱脚的榫卯开好备用。竖架至少需要十几个人,一般多在中午进行。做好了的房架在房基的恰当位置上摆好,并事先放好柱脚石,将几根大绳拴到房梁上,再用椽子绑在人字架子上当扠杆;号子声中,一些人用力拽绳,一些人支扠杆,房架便竖起来了;接着木匠便攀上人字梁,往上安装檩条及山墙的柱脚,然后进行吊线校正,再将相关衔接处用巴锔子或横本连接固定,整个房架就竖立妥当了。干活的人都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过来帮忙的,不用管饭,顶多抽支烟、喝口水,但这份人情是必须记着的,日后好还人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项是打石头底,就是在要砌的土墙底下码放石头基础,一般一尺来高、与墙同宽。我们那里山上出产石灰石,所以多用它打石头底。石头底直接摆在房基土上,不用开沟,顶多用锹铲一个浅槽就可以了。石头大小不计,以有一定尺寸和平面的为好。摆放时先放大的确定外缘,再用小的找平填缝,中间适当垫上黄土找平。那时候没有水泥白灰,所以也就没法灌砂浆及勾缝,一切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当时我看着大人们打石头底好玩儿,也拿着小石块儿往上放,边放边说:我也打石头底,我也打石头底。大人们便逗我开心说:这是给你盖房子,将来给你娶媳妇。长大后我还曾跟爹妈开玩笑说:盖这房子我也出过力,爹妈就问你出什么力了?我说:我打石头底儿。他们想起来当时的情形就哈哈大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项是垛墙,这也是盖泥草房最大工程量的事项。所谓的垛墙就是用特定的草泥将房子四周的外墙及间壁墙垒起来的过程。具体的方法是:将黄土和铡刀铡出的半尺左右长的谷草、稻草等按一定比例铺好,铺成一个一尺多高的平整土堆,然后向上面浇适当的水,使之既能把土润湿,又不能变成烂泥;浇好水的泥土不需要搅拌,但要闷上至少半天才能用,理想的标准是:人站在土堆上,脚不会陷下去,但土和草又能粘和在一起。用的时候用四股钢叉从顶上插入泥土,如同用锹挖土一样,一块带草的泥巴就被挖起来了,用叉子端到墙基上,放好,踏实就可以了;就这样一叉叉的垒下去,如燕子垒窝一般,墙便一点点增高了。这种方法又叫叉墙,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特别是在墙上负责放泥巴的那个人,叫掌叉的(有点儿像饭店里掌勺的),一般村里就那么几个特定的人能担此任。由于泥巴含水,具有一定软度和变形收缩量,加上前面说的不能耽误队里的话,没有集中的时间,所以一次不能垛太高,因此这项工作加上搭炕墙、垒锅台等一共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开始的时候请了几个人帮忙,后来就全是爹妈起早贪黑自己垒了,着实付出了很大的辛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项就是上房盖儿了,包括挂椽子、勒(Lei一声)房薄、抹薄泥、苫草等步骤。挂缘子就是将椽子按照一定的间隔(一般为四十公分左右)顺向钉在檩条上。这个活多是由木匠来作,可以在竖房架时进行,也可以在墙起来后进行。勒房薄则是在墙垒好后了,方法是将去掉叶子的秫秸横铺在椽子上,再用麻经两三根一组勒在棚条上。棚条是同椽子一样长的细木棍,每隔一个椽空顺向放一根。这样由下往上,从房檐到房脊全部铺好、勒紧就算完成了。然后就是在秫秸上抹上一层薄厚适中的黄泥(抹墙用的那种,里面有草的),待泥干后就可以苫房了。在当地,苫房最好的草是塔头草和细杆芦苇,苫得好的话十年二十年不漏。但我们那里没有成片的苇塘,塔头草也很少,所以多用山上的普通羊草。其实羊草也是一个通称,包括了许多品种,像红毛公、狼尾巴等。用这些杂山草苫一般能保持三五年不漏雨,时间长了那些不抗烂的品种铺的部分就得换了,这种局部的换草又叫插(音)房。我家当时用的应该就是多品种的山草,怎么来的我是不清楚的,但那次苫房却在我心里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记。由于事先准备的苫房草不足,而第二天就要苫房了,父母只好决定把小下屋的房草先推下来做补充,反正新房苫好后就可以搬过去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那天晚上恰恰下了一场大雨,霹雳闪电,大雨如注,只一会儿的功夫,没有房草的小下屋便成了水洞泽国。那是我记忆中最早、印象最深的雷雨,吓得我和二姐蒙在妈妈的大被里不敢出来。好在那是一场雷阵雨,虽然来的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否则后果真的是难以预料了。尽管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新房总算苫上了,虽然墙没有干透,窗户门也没安好,我们也只得怱怱忙忙搬过去,因为小下屋已经不能住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一项是上门窗。我们盖的是单面炕的两间房,房宽约五米左右,长约七米左右,外间是厨房,里间是卧室。外间有房门一扇,锅台旁窗户一扇,两合上下开,北面没有窗户。里间南面两扇窗,上下开、共四合,北面开一扇窗,上下两合,内外间一扇门相通。房门为木板门,下部为木板,上部为小木方格,糊窗户纸,有门轴,没有折页的那种。里间门带折页,下面镶板,上面是四方格镶玻璃。下窗为长方形三条格,上窗为多方格,当年都是糊的窗户纸,二三年后下窗换上了玻璃。窗户也没有折页,是靠钉在窗框上的木"蛤蟆"挂上的,下扇挂在中间的蛤蟆上,下部坐在窗台上;上扇挂在上部的蛤蟆上,底部坐在下扇的顶部。开窗时,直接把上扇向上部分端起,上部仍在蛤蟆里,下部向上抬起,用拴在棚上的挂钩一挂就可以了。下扇一般是不开的,要开的话,只能全拿下来,立到墙边、柜边,但必须小心玻璃或窗户纸被碰坏。当然整个门窗的制作及安装都是请的木匠,自家只是在安好后,糊上窗户纸、堵一堵墙缝而已。至此,新房就算全部完工了,尽管房子不大、也比较简陋,但却是父母经过千辛万苦才盖起来的,我们一家人从此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安乐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新房子最大的特点是"两近一远"。所谓两近,即离井台近、离碾房近;一远,即看的远(东北土话叫眼亮)。这也是爹妈之所以衷情于这个房场的原因之一。房门到井台不到二十米,碾房挨着井台,离家更近。我们的房子又是村南边最靠前的一排,前面没有遮挡,放眼望去,两边的山峰、前面的庄稼地、两里地外乡路上的车马行人、四五里地对面的村庄等一览无余。那时候爹在队里赶车(之前在刚成立的"初级社"和"高级社"也是赶车),经常要出车,家里用水就得妈妈去挑,如果井台离家远要挨很多累的。那时没有电,吃的米面都得靠自己用碾子推或压,虽然生产队有专门用来拉碾子的牲口,但来回倒腾粮和相关用具也是很费力的,离碾房近就方便和省力多了。稍长之后我便和二姐到井上抬水,再长我便自己去挑水,先挑半桶,再挑一桶,因而对离井近的便利深有体会。再后来我家前面的大菜园子被盖了生产队,从此两近又变成了三近,即离生产队近,当然"一远"没了。生产队是农村生产劳动和相关活动的组织中心,离生产队近也是好处多多,如上工近,开会近,领东西近,平时队里有什么活动、有什么信息也知道的快,去队里换豆腐、换粉条等都很方便,因此相当一个阶段生产队也成了我和小伙伴儿们经常玩耍和乐意光顾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新房子也有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冬天太冷。虽然当时房子是住上了,但墙还没干透,还会有下沉,因此墙与上盖间会出现缝隙,加上门窗都是纸糊的,又没有天棚,还只有一面炕,所以到了数九寒天,屋子就特别冷。到了深冬,外屋的墙面、里屋的墙角都挂了白霜,水缸也经常结冰,厨房顶上滴下的蒸汽水滴在地上冻成了冰瘤子,如钟乳石一般。好在炕是热的,到了晚上只好早早钻进被窝,而早上却不愿意起来。第二年里间糊上了纸棚、窗户下扇也换上了玻璃、外面的墙面又抹了一层新泥、窗户外又挂上了草帘子,又在后墙外绑上架杆、摆上秫秆墙挡风,整个情况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也逐步适应了。房子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有时候倒烟。记得有一年冬天,因为倒烟全家人都一氧化碳中毒了,好在发生在白天、症状又较轻,及时处置才没有大碍。后来爹找了明白人重新调整了烟囱、灶台、炕洞等才解决了倒烟问题,再没有发生过烟气中毒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个困扰人的问题就是鼠患。房子住久了,墙角旮旯便被老鼠倒出了洞,经常有老鼠在屋里出没,或啃粮食蔬菜,或毁坏物品,严重时还在纸棚里面"跑大车",弄的人半夜三更睡不好觉。后来家里养了猫,情况才得到缓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一九七一年前后,由于当初用的材料质量不高,加上水蒸气的熏蒸,外间的阴坡中檩裂开了,椽子、房薄也塌了腰,只好用一根上面有咔巴喇(分叉)的柱子支上,免强维持。到了一九七六年,家中条件有所好转,便决定对房盖作一次翻新,并在后面又接出一块儿,在厨房间壁出半间(东北叫倒闸子)用来住人。这次翻修全都用的好料,檩子、椽子一色松木的,房薄也用了最好的秫秆,苫房草全部用的是塔头草。翻修后的房子虽不是砖瓦的,但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观,屋子宽敞了,也暖和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卧室。七七年恢复高考我就是在那个小半间里熬夜备考的。一九七三年二姐出嫁,一九七八年我到外地读书,一九七九年妹妹也去了姑姑家,之后老屋就只剩爹妈留守了。那时候他们一定开始感到了孤单,但当时他们没有说过,我也是近几年才感觉到的。在我们离开家前后的几年,每年都有当地承担国防工程施工任务换访的部队进村,号老百姓的房子居住,我家的北面也被部队搭上了板铺,连同小半间一起住上了解放军,这多少给爹妈减少了一些孤独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八一年毕业后我分到了距家几十公里外的一个三线军工厂工作。一九八四年,根据国家政策、在有关领导的帮助下,我为父母办理了农转非。同年十月下旬我把父母接到了厂家属区居住,从此告别了居住二十几年的老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老屋被卖给了叔伯舅家的表弟,他住了几年后将老屋扒掉了,并在原址盖起了砖瓦房,从此老屋便彻底走进了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几年同学会回到老家,我特意去老房址看了看,还在表弟新房子的院外留了影。虽然老房子已经不在了,但盖房子的那些过程,特别是一家人在老房子里生活那些年所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却并没有走远,而是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隐隐的依恋之情也会时不时的浮上心头。</b></p> <p class="ql-block">打夯</p> <p class="ql-block">打石头底</p> <p class="ql-block">竖房架</p> <p class="ql-block">上檩子</p> <p class="ql-block">垛墙</p> <p class="ql-block">挂椽子</p> <p class="ql-block">苫房</p> <p class="ql-block">老式窗户(上扇糊纸的)</p> <p class="ql-block">老土炕,秫秆席</p> <p class="ql-block">土灶铁锅</p> <p class="ql-block">糊纸棚</p> <p class="ql-block">老水井打水</p> <p class="ql-block">老碾房碾米</p> <p class="ql-block">老屋原址院外留影~2018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