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自留地

莫清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记忆深处的自留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莫清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在我记忆深处,乡下老家屋后有一块自留地,面积两分左右。那块地多用来种蔬菜,也算是我家的菜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那块自留地,陪了我母亲一辈子,也伴我度过了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自留地是上世纪集体经济时期,组里根据家庭人口数划分给每户农户可以自由耕种的土地,面积一般较窄。既然是农户自己自由耕种的土地,农户就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耕种农作物。虽然可以灵活耕种,但它面积较窄,因此必须得紧跟季节种不同种类的蔬菜。这样母亲白天的大多数时间就被自留地占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春季自留地里最多的是白菜。本地有一种卷心白菜,经过一冬的生长,到古历正月,外面的菜叶将菜心包起来,故名“卷心白”。卷心白外面的菜叶虽有些不好看,但里面的菜叶却白得如雪,脆嫩得如玉。让人老远一见,就想上去亲一口。如果炖腊肉猪脚火锅,只要将卷心白菜往锅里一放,立即夹出来,再沾点辣椒面,那个味道叫作爽极了。小时候家里穷,卷心白是正月份的主菜,我是吃够了的。夏季、秋季,自留地里的菜就多了。豌豆、四季豆、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南瓜、豇豆、白萝卜、红萝卜、葫芦等农村该能吃到的蔬菜应有尽有。脆嫩的豌豆角片、泛着香味的黄瓜、黑黝黝的茄子、红的发亮的辣椒、长长的豇豆、饱满圆润的西红柿,每一样都让我眼馋,也让我饱了口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夏秋两个季节,蔬菜最多,也是母亲最辛苦的季节。只记得在这两个季节里,只要天一亮,母亲便进菜园了。劳动了两个小时,便摘了一大框蔬菜回家,为一大家人的中餐、晚餐用。那两个季节母亲由于每一天都要去一趟菜园。因此菜园里,结了几个黄瓜、南瓜,茄子、四季豆、辣椒可不可以采摘了,她心里记得十分清楚。小时我常跟母亲在菜园里玩耍。南瓜花大朵大朵的黄、辣椒花细朵细朵的白、茄子花浅浅的祡、四季豆花的娇小秀美、豇豆花的粉红我也熟记于心了。更让我庆幸的是,跟着母亲学了一些种植技术,如怎样栽茄秧、辣秧,怎样种玉米、撒白菜籽、用粽树叶捆卷心白菜,让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在炎热的夏天,母亲常用黄瓜切成丝,拌上蒜泥辣椒,加少许食盐、醋,用冰凉的泉水搅拌一下,就做成了一道美味佳肴。姊妹们常将这道菜吃它个底朝天。其次将青辣椒、番茄放在微火上烤熟,用手撕成细丝,照样加入蒜泥辣椒,也是一道非常不错的菜。那碗口大的南瓜,绿油油的,炒来吃,清脆得很。冬季的菜园里,青菜、白菜、萝卜、蒜苗、葱葱、波菜、芫荽都种满了。萝卜清脆可口、蒜苗郁郁葱葱,特别是那散发着清香味的芫荽,不用吃上一口,在菜园里劳作,也会让人心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自留地里,留下了母亲的青春,留下了母亲的汗水。集体时,母亲体弱,很少参与集体劳动,加上子女多,大多是料理家务和侍弄园圃。一大家人,要吃更多的蔬菜,母亲心里清楚得很,所以她必须得劳累。我当时还埋怨母亲只知道煮、炒蔬菜给我们吃,少给我们炒肉下饭。她常用“当家才知盐米贵”这句话教导我。可惜那时我不懂事,现在想来,确有些惭愧。自留地是母亲为家人奉献的一件艺术品。现回忆起来,春夏季节,菜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黄的、白的、祡的、浅红、暗紫,它们伴着雨露、和着清风、一起揉进朝霞。秋天,一串串红色的辣椒挂在屋檐下,一把把金黄的水秧菜整齐的晾在窗户下的竹竿上,一串串细长的干豇豆挂在屋角处,这些都是记忆,也都是诗。园圃里的泥土,被母亲的双手无数次揉捏,也被母亲的汗水无数次滋润。母亲精心呵护着那片土地,母亲的心血结出了甜美的果子,红透顶的辣椒、金黄色的老南瓜、浅绿色的豇豆、殷红的西红柿,还有金色的秋阳,这一切装在母亲的心里,也装在她儿女们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那块自留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一家人的希望之地和生命之地。自留地里生产出来的蔬菜、瓜果是我们家粮食产量的半壁江山。一家人视那块地为宝。母亲不仅给了我们姊妹生命,还用勤劳养育了我们的生命。当大米紧缺时,自留地里生产出来的黄瓜、玉米、南瓜、红苕、土豆可以为我们充饥,帮我们度过生活难关。母亲半辈子的足迹就留在了那块自留地里。母亲去逝多年了,但我每次回老家经过那块自留地时,我仿佛又闻到了自留地里五颜六色的花香;又看到了壮实、饱满的瓜果;还看到了母亲那熟悉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和额头上晶莹的汗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现在我过上了好的生活,但我忘不掉那块自留地,更忘不掉自留地辛勤劳动的母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