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工作回忆七 ,登寺坞山有感 ,撰文:方木春 ,图源:网络

萧然之春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登寺坞山有感</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2年10月11日上午,萧山区文联一行7人,在郑涛主席的带领下驱车前往位于本区南片的寺坞山开展了一次登山活动。之前,我虽早就登过此山,可由于时过久远,早就失去了记忆,重登此山,所见所闻,犹如“西施还魂”,使我又欣赏和体会到了寺坞山那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也带来了不少感想。回到文联后,我撰写了《登寺坞山有感》一文。</p> <p class="ql-block">  <b>一感“路”</b></p><p class="ql-block"> 司机开面包车一直穿过村庄把我们送到了寺坞山脚下,下车后,我们每人分别带上自备的点心和中餐食品,一路向山上登去。那山路虽说不陡,乱石铺就,七高八低,不是好走。此时的我,尽管道路坎坷不平,但我依然步伐稳健,感到登上山顶问题不大。然而,毕竟平时缺少登山锻炼,加上穿着皮鞋登山,没过多久,就因体力不支,落在了队伍的后头,滴滴汗水外溢。尽管如此,我和同事们一道,还是坚持着慢慢向上登去。我希望后面的山路能平坦些,或有上好的石阶出现。谁知后面的山路不比前面好行,出现了段陡段坦的变化。越到山顶越陡,越陡越登越累。我们在半路上大约停休了八、九次,才最终登上了寺坞山山顶。这次登山,我感受到了登山之难。我想,怪不得一些中外登山队员登喜马拉雅山要上中央电视台,因为他们攀登喜马拉雅山是需要付出极大艰辛和代价的,甚至会献出生命。</p><p class="ql-block"> 到了山顶,我转身腑视上山的路,心情忽然开朗,这是南片最高的一座山,我们登上来了,我估计足有350米左右,比三座西山(萧然山)叠起来还高。此时此刻,我联想到了人生。人生之路就如我们刚刚登上寺坞山的那条山路,它不是平坦的,而是坎坷不平的,越往高处登你就越会觉得越困难。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总是期待寻找到一条平坦而宽阔的人生之路。然而,人生何来平坦而宽阔之路,我们的前辈们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生活在贫穷、战争、恐怖的生活之中,好不容易盼来了共产党,他们才过上了比较和平幸福的日子。在我们前辈看来,只要社会政治稳定,即使生活贫穷点也是辛福的,而对于我们这辈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来说,目睹二十多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耳闻“文革”时期的枪声,我们也有上辈子人的共同心声,这就是要彻底埋葬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让人生之路变得平坦而宽阔。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感到人生之路越走越宽阔。我国的社会制度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过长期接受党的教育,我知道,新世纪的人生之路并不象有些文学艺术家、特别是表演艺术家所展现的那样完美,希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人生之路上不断进取,奋力拼搏,好好工作,做出成绩,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b>二感“竹”</b></p><p class="ql-block"> 寺坞山上毛竹多,特粗,特高。我对竹子情有独中,我的老家是衙前四村村,以前,我家也有个小竹园。不过我家小竹园的竹不是毛竹,我也说不上是什么品种的竹,我爸妈叫它本地竹。它不是生长在山上,而是生长在一块平整而高高的土地上。它比寺坞山的毛竹要矮小得多,但他很坚固,每年台风季节,总是刮不倒它。今见寺坞山如此之多,且又粗又高的毛竹,我想,就是十二级台风来了,可能也难刮倒它。小时候,我经常在小竹园的竹上爬高,爬得很高很高,当爬到竹杆快要倾倒下来时,就转身跳到另一枝竹杆上;大热天,我们经常在凉爽的小竹园里荡秋千、睡午觉。玩得很开心。假如时间能倒回,回到我小时候,叫我到寺坞山的毛竹上爬高,那我是肯定是不行的,最多只能爬个三、四米高。</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竹子的用处很大,它可以用来编织成帽子避暑,可以用来做筷子吃饭,用来做蓝子卖菜;用来做扁担、畚箕,可以挑土,搞农田水利建设。想起“围垦精神,”如果没有竹子做的扁担和畚箕,说不定萧山的围垦还要晚得多,还出不了千军万马搞围垦的壮观场面,“围垦精神”也难以体现。我小时候还用小粪箕拾鸡粪,作为农作物的高级肥料,我还到农家的灶间里出灰,用的也是一种竹编的畚箕。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很少化肥,农民中的强壮劳力摇着船到处捻河泥,捻河泥用的捻杆就是毛竹做的,毛竹可以做书本,古时候,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当时就是用毛时毛竹加工成竹瓣,长短相同,一瓣一瓣地串成卷,能翻开,能合拢,在竹瓣上刻上字,就成了可以永久珍藏的书卷了。后来东汉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他造的纸也是用毛竹经过多道加工后制成的。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就是其中一大发明。如果没有毛竹,蔡伦就不可能成为古代发明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就会少一大发明。用竹子做乐器是古已有之的,如果有演凑家演凑起来,就能够发出许多美妙动听的声音。如:笛子、二胡、快板等。用竹子也可以盖竹房、凉亭、竹排、造桥、造厕所。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竹子的加工应用也很广,我看到过有人用毛竹作游船,在竹船上旅游,浏览美好的自然风光那是一种别有风趣的感觉。在现代娱乐业中,不少地方早已用竹子建起了酒吧、茶室、卡拉OK房。现代人追求新、奇、特、美,在竹房里进行各种娱乐,自然也体现了一种新、奇、特、美。竹笋还可以当作上好的菜肴,用它甚至可以用作加工名菜的餐饮工具等;随着当代工业科技的发展,竹子的作用更多更大了。它可以加工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例如:本来竹子的老头最多只能用来做饭的火柴,现在就不同了,经过艺术家的雕刻加工,竟然可以成为价值昂贵的雕刻艺术品。这种艺术品比某种市场上的画要好的多,因为他是真品,而市场上的画并不一定是真品。我还听人说过,青青的毛竹叶子,与其它名贵的药材配方,经过煎熬可以治头晕、目眩、失眠都会带来好处。</p><p class="ql-block"> 尤其令我感慨的是,竹子是旱地山地植物,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寺坞山的山民们告诉我,“我们竹子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它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没有污染。”我听说寺坞山的山民们长寿者居多,许多人都活过八、九十岁,这不能不说,与“空气新鲜,没有污染”有关。由此,我又想到区委、区政府今年号召开展以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活动。我坚信,只要人们真正认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一个现代文明的新萧山一定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  <b>  三感“情”</b></p><p class="ql-block"> 人间到底有没有情?这是一个令社会上一些人不敢正面回答的问题,有人说,人间无真情,有人说,人间处处有真情,谁是谁非?通过登山活动和我以往生活的真实体验,我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人间自有真情在。当我在上山路上落在后面的时候,同事们放慢速度等我,尤其是我们的李建平副主席,他看我落在了后头,就故意放慢速度,硬是把我带的食品袋夺过去背上山去。可看到李建平主席所带的食品重量比我重,我怎么可以再让他加重负担呢?所以,我又把我的食品袋夺了过来。这时李建平主席也拿我没办法,于是他就说,“我赔你一同走。”就这样,我和李建平副主席一同登向寺坞山山顶。我们一行七人中,有二名小姑浪,他们看我落在后面时,就在路边采了一朵蓝色的花送给我,鼓励我要坚持,要加快速度,跟上登山队伍,直到山顶。我微笑着接过兰花,说了句“谢谢!”这时,我使尽全力,加快速度,快速前进,终于追上了队伍,并登在了队伍的前头;可是,不过多久,又因体力不支,又落在了同事们的后头,同事们又把我拎的食品袋带上山去。我在后面追赶,累了,在路边石头上坐一下,缓口气后,继续前行,如此往复了多次。最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当我登上寺坞山山顶后,我们在山顶上稍事休息,这时我的心却还在登山途中,“同事们还在等我,……李建平副主席还在夺我的食品包,二个小姑娘还在向我献一朵兰色的花……。”我想,同事们之所以要等我?李建平副主席之所以要夺我的食品包加重自己的负担?两个小姑娘为什么要献给我兰花……?看上去这都是一件件小事,我在过去登山中也象他们那样帮助别人。但这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反映了人间的温暖。一句话,它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一种真正的“情”。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能够通过一件件的小事体现出一个集体的温暖,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发自内心的真“情”。所以,当我登上寺坞山,转身俯视上山的路,虽然感到很累,同时更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这种说不出的高兴,正是“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有力证明。由此,我也对文联的领导和同事的情谊有了进一步加深。回忆以往经历,我深刻感到,有极少数党员干部,虽看上去道貌岸然,但实际上道德败坏,私欲熏心,目无法纪,失去了理知和真“情”。这怎能与文联的领导和同事相比。我坚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法制建设的加强,人间的真情必将在不断战胜虚情假意中得到发扬广大。</p> <p class="ql-block">  <b>四感“民”</b></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的屈原曾亲身体察民间之苦后作过一首诗,诗中云:“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次登寺坞山,我也有象这位古代诗人诗句中所描绘的那样的感觉。寺坞山的部分山民每天要在这乱石铺就的山路上登上几公里,才能把山上的毛竹背下山去卖掉,从事着非常艰苦的劳动。在登上山去的路上,我们亲眼看到,山民们背着三、四百斤的毛竹,从高高的寺坞山上背下山去,全身的汗水渗透了厚厚的布衣,可汗水还透过厚厚的布衣角往下流。我一方面佩服他们有一副强壮的身体;另一方面佩服他们能长期坚持从事这样艰苦的劳动。我感动得真是五体投地,我对这些山民说,“了不起啊,你们真是了不起。”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象寺坞山的山民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现代化的萧山,现代化的中国,那么,实现现代化的萧山就用不了多少年。现在我们经常讲,要发扬萧山精神,萧山精神具有广泛的内涵,我想萧山精神应该包括寺坞山山民精神。寺坞山山民精神就是“艰苦奋斗,默默无闻、建设家乡。”在这里,我不妨在文中向那些经常说到萧山精神的领导们提个建议,少讲一些抽象的萧山精神,多讲一些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萧山精神。因为抽象的萧山精神不如具体生动的真实的萧山精神来得更有教育意义和作用。话又说回来,我问一位正在砍毛竹的寺坞山山民,“大伯,这样的毛竹现在能卖多少钱一斤?”他说:“二毛钱一斤。”这时,我惊讶了,心里一算,就是上山一次砍300斤的毛竹,背下山来卖掉,也不过60元,而我即便每天空手上下山一次,给我60元,我也宁愿不要。由此可见,寺坞山山民是多么的艰苦。有一位同事告诉我,如果到这寺坞山上来居住,就是白吃不干,再给我2000元一月,我也不来。这不是假话,因为居住在寺坞山山顶的山民所吃的日常生活用品多数都必须从山下拿到山顶,就这一点要做到就很难。我还听山民大妈说,山上有时还有野猪出现,如不防备,还会被野猪咬伤。我想,如果把城里人的工作、生活与寺坞山的这部分山民进行比较,那么,城里人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寺坞山的山民在萧山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一户山民目前仍留守在山顶生活外,其余山民都从山上般到了山下,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平坦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现在寺坞山的山民们都夸镇委镇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办了一件永生难忘的大好事。</p> <p class="ql-block">  <b>  五感“景”</b></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如果你一路登寺坞山,直到山顶。开始,你会觉得没啥美景可言,可是,只要你仔细观察,其实并非如此,上山时,你会看到两边竹林茂盛,高大粗壮的毛竹和密密麻麻的竹叶把上山的道路密封成一条绝妙的林隐道,席席凉风吹拂于你的身上会使你感到混身舒畅,沿路有一条小溪相伴,你还可以偶而听到孱孱溪水之声,当你登山登得汗流满面之时,如果你用溪水洗一个脸,你会觉得头脑清醒许多;一路上去,你还可以看到三座先民所建的简易凉亭,当你登山登得气窜嘘嘘,进入凉亭稍息片刻之时,你会觉得比自家所住的别墅要好得多;如果你用尽全力,登到了山顶,你会发觉这寺坞山的山顶与众不同,山顶并非尖型,而是两头高,中间低,中间是一块平地,山农们在这块平地上种上了绿色茶树,山民们每年都可摘得上好的茶叶。以供上山旅游的人们品尝。我们在山民大妈的家里,就品尝了寺坞山名茶,当我喝上第一口寺坞山名茶时,真是清香可口,口味纯真,感觉自已的气质也改变了。现在虽然不是采摘寺坞山名茶的时候,但是如果有人登上寺坞山山顶,我想山民大妈首先会拿出寺坞山名茶泡给你喝的。到了山顶后,我们在山民大妈家休息。这位山民大妈60岁了,身体很壮,听说是村里的妇女主任,老大妈非常好客,时值中午,她多次说要给我们做饭,都被我们婉言谢绝了。我们只是在老大妈家的堂前拿出自带的食品用餐。就在这位老大妈房子的东侧,有一棵古老的桂花树,如今仍能开出花朵,芳香扑鼻。在这棵老桂花树下,有一口古井,据老老大妈介绍,“这古井的底下是全是石头,有多少年也记不清了,我们长期来吃的就是这口井水。”我走近这口井,定睛细看,惊叹了!此井非同一般,一眼望去,清澈见底,想必这井水是常人难以喝到的。有人说,“我们自带的矿泉水还不如那口井里的水来得更清净。”寺坞山的西面是富阳市一个山区乡村,据老大妈说,目前富阳这个村还住有200多人,长年生活在这山上,只是因为山民富不起来,无力般迁到山下去。但我想,随着富阳的发展,富阳山民共同努力,有朝一日,富阳的山民也会象我们萧山的山民那样,把家搬到山下去,共享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幸福。到了下午四左右,我们告别了老大妈,一路下了山。</p><p class="ql-block"> 回到文联办公室,回顾此次登山,我作了一首顺口溜,以告未登寺坞山的朋友。顺口溜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路林隐小溪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联挺进寺坞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溪中可捉小石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边说边笑边观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仰望蓝天挂碧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环视毛竹围山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山下山均不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到山顶待如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民大妈诚言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句句感慨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俯瞰萧富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加快发展万民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山不去寺坞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必留后诲在人间。</p><p class="ql-block">(本文于2002年10月15日完稿。如有错处,敬请读者指正。2022.05.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