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异色,被誉山地“歌手”的鸟儿白喉矶鸫

海阔天空(刘佳)

<p class="ql-block">  白喉矶鸫,别名蓝头白喉矶鸫、白喉矶、虎皮翠、葫芦翠、蓝头矶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鸫科、矶鸫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7-18厘米。雄鸟前额、头顶、枕、后颈钴蓝色。背、肩黑色具棕白色或淡棕色羽缘,在背、肩处形成鳞状斑,尤以肩和下背较明显。腰和尾上覆羽浓栗色,尾羽黑褐色,先端浓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翈均多少沾有灰蓝色。</p> <p class="ql-block">  白喉矶鸫,两翅黑褐色,翅上小覆羽钴蓝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色,外翈具棕白色或灰白色羽缘,大覆羽端部白色。飞羽外翈略沾灰蓝色,内翈基部淡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三级飞羽具棕白色或白色狭缘。眼先和颊栗色,上方缘以黑纹,一直延伸到眼后方,眼周棕栗色,耳羽和颈侧黑色,有的略杂以棕色细纹。</p> <p class="ql-block">  白喉矶鸫,颏、喉、胸浓栗色,喉部中央有一大的白色块斑,其余下体浓栗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棕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栗色。雌鸟自额至后颈橄榄灰褐色具暗褐色细纹。背、肩包括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橄榄褐色具宽阔的黑色端缘,在背部形成黑色鳞状斑。腰和尾上覆羽污白色或淡棕白色、具两条黑褐色横斑。尾黑褐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锈褐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具白色羽端。</p> <p class="ql-block">  白喉矶鸫,眼周乳白色,眼先、额基黄白色,头侧、颈侧棕白色密杂以黑褐色至栗褐色鳞状斑纹。下体棕白色,颏、喉部具大型白色块斑,喉部两侧、胸、两胁均具黑褐色端斑,形成密集的黑褐色鳞状斑纹。腹中部棕白色,尾下覆羽亦为白色,羽端两侧微具黑褐色斑纹。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肉褐色。</p> <p class="ql-block">  白喉矶鸫,是低山森林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700-17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喜欢在靠近河流附近的多岩石的山地和原始森林边缘靠近河流的次生林中活动。在中国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和旅鸟,在中国华南地区为冬候鸟和旅鸟。每4月下旬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p> <p class="ql-block">  白喉矶鸫,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而隐蔽,常站在岩顶和树梢茂密的枝叶间呜叫,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极富音韵。多在林下地面或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秋冬季节也出入于山脚林缘疏林裸岩地带。主要以甲虫、金龟子、步行虫、蝼蛄、蝽象、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p> <p class="ql-block">  白喉矶鸫,繁殖期5-7月,通常成对到达繁殖地,5月中下旬即开始繁殖期的呜叫,同时亦有部分个体开始营巢。营巢于临近河谷的林下地面上凹坑内或天然洞穴中,也在岸边岩洞与岩石缝隙中营巢,巢甚为隐蔽。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雄鸟主要寻找和运送巢材,雌鸟主要留在巢上编织。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林小珂《旷野的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乳山市大乳山风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