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圆明园里识古桥之一残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圆明园里看残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遗址公园扬手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昔园林最鼎盛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多座桥昂首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溯历往不觉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残石堆垒精美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蒿草丛没遍荒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恨外寇掠把圆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圆明园鉴碧亭北侧人行道旁,落有一座单孔石拱桥,人们又别称它为残桥,实因此桥早已不是原貌中的规月桥,今日伤痕累累的它虽早已脱去了往昔的容颜,却依旧在原地倔强地伫立着,凝视着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群从它身旁走过。它曾痛苦地呻吟挣扎过,也曾向往着在欲火中涅槃重生;它庆幸自己于不幸中残留,比它诸多早已灰飞烟灭的“同胞”幸运,尽管躯体已残缺不全,缺胳膊少腿儿,但它仍希望今天的人们珍爱于它,让它能再多多延寿。残疾的桥不缺爱,这可从人们打量它的眼神中看出。原在它身躯里的各个有机体已被大卸八块,堆落在它的身旁,留下了无尽的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座桥原本是连接文昌阁的一座小桥,体量不大,也算不上特别的精美,却成了今天人们关注的焦点,乃因它劫后余生,成了过往岁月的见证。从它身上既能寻觅到曾经的“盛世”,又能感受到它一落千丈衰败后的痛不欲生,最终人们从它的身上找到了归宿的正途。我从没想过在这座桥上可能会留下过当年乾隆的诗刻,园中近二百座大大小小的桥也许乾隆都曾走过,但未必都留字题诗刻于其上。桥作为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里被深深打上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双重烙印,它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一件艺术品。就其属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人们可以依赖的交通工具。人们将桥精心设计打造,并将丰富的联想赋予在它身上,作为一种寄托,拓展了桥的寓意空间,提升了桥的艺术品位,也使人们从它身上找到了更多的美学意蕴,并从中获得乐趣。今见残桥,让我很难想象它当初有多么的瑰丽,不过于平淡中更突显出了它的存在感,仅就其这一点来说,它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凡我每来圆明园都会驻足在它面前看看,我坦诚西洋楼、大水法未必每来都会光顾,但残桥我是一定要看的,不仅仅是顺道,更在于它与身后的一座新桥叠加在一起,一前一后,重合垂立,形成了悬湖双倒影,使许多摄影爱好者偏执于它,并从它身上找到摄影灵感。桥在皇家园林中的地位相当高,它与园中的其它建筑景观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使得它落于人们心中的口碑甚佳,残桥也不例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圆明园里识古桥之二虹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驻足在圆明园狮子林虹桥边旁,没想到它被一层厚厚的玻璃罩半捂在了里面,这为我细观并拍摄乾隆石刻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我并没有嗔怪谁的意思,这是为保护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建起的这座古桥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如不然,依拱桥两面排落的石刻诗,便会因风吹日晒雨浸而使其成色大减。当时我曾试图从一个半开着的口子处钻进去,伏卧在桥面上,把所有的乾隆石刻诗全部拍下,但试了几回后不随我愿,最后不得不从桥的两个侧面,一脚踩着水面露出的石块,一脚近乎悬空平贴于固桥的石柱上,拍下了部分乾隆题诗和虹桥二字的近照,总算把它基本看清了,唯有虹桥二字因时历久远已变得有些模糊不清,好在二字轮廓仍在,经旁人细辨后确为虹桥不争。说句实话,我没那释译古诗的底蕴,现场围观我拍照的部分游客因我而兴致大增,让我讲解乾隆诗中说了什么?看来他们是认错了人。此时倏忽间我想起少时曾常挂在嘴边上的那句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话: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于是便老老实实地告诉聚拢在我身边的游客说:我也不知,拍下来后回去询问知情者或翻阅史料从中寻找答案,游客听后纷纷离去。至于乾隆为何青睐狮子林中的虹桥,并在桥上题诗多首刻于其上,一时疑问陡升。乾隆曾在不同年份于清漪园谐趣园里的知鱼桥上题诗多首,可释解为他的偏爱所致。那么照此推论,乾隆在虹桥上题诗多首也便不难理解。于今看,乾隆题诗于虹桥之上却为后来之人品鉴,提供了可见于形的依据,同时也为狮子林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可以这样说,乾隆很会将传统文化赋于自然景观之中,使圆明园成为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典范。乾隆喜好狮子林有文录可依,当年他六下江南,钟情于苏州狮子林,于是随他而来的宫廷画师尊乾隆旨意,便将苏州狮子林翻版于今圆明园长春园中,起名仍称狮子林。大力营造于亭台楼阁叠石环绕间,使其既具江南园林之小家碧玉般的绢秀又兼具北方皇家园林之豪气,依山临湖,不可谓不匠心独具。狮子林名实出于元代画家倪瓒笔下生风的(狮子林图),溯其名而借用意蕴悠长。当年乾隆曾多次题咏狮子林十六景,刻于虹桥或以匾额的形式出现,这在今天圆明园曾举办的一园南北,三狮竞秀展览中多用实物呈现于众,使人们不疑于乾隆为何在虹桥上留诗的成因。从于今清理出的狮子林遗址后恢复的虹桥、水关、水门三座石桥上看,乾隆御笔题字匾额、诗刻多达三十多处。从中可看出乾隆当年营造狮子林很是上心。乾隆喜爱收藏鉴赏字画且水平不一般,从他偏喜倪瓒的狮子林图中也可端倪出他钟情于狮子林景不虚。他不仅在圆明园中落狮子林景,还在承德避暑山庄文园留下了狮子林景,足见他偏执于狮子林有多爱。今见虹桥有狮头,说明样式雷造虹桥时与景名意趣相投,这倒也符合狮子林之名的取向。今在虹桥上不仅见诗刻于其上,还见有乾隆多个样式不一的印玺云林清閟、得象外意、狮子林宝等。除此之外,在虹桥附近落地一块长方形状似像虹桥原石,上刻有乾隆题诗和两枚印玺。因出于保护之需它也被罩在了玻璃罩内而使其字迹难于辨清。当年的狮子林虽为长春园内之一景,无论从因循历史沿革的文脉上讲,还是从审美情趣上看,都不乏为上乘。从今日能图观到的(狮子林十六景图)中可窥其全豹,而虹桥作为其中的一景唯剩于今,则更突显出了它存在的价值,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它已与原貌偏离,但其对缝石上的虹桥二字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曾有过的辉煌,这种辉煌在经历了阵痛之后又重新再次示人,启示作用更大。从这里走出后,我满脑子还在想着从哪儿能找到对译出的乾隆题诗而阅,以破解知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圆明园里识古桥之三水关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关桥看时境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条石上刻赋诗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与乾隆再携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留驻历史厚章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观圆明园遗址公园狮子林景区里的这座只剩下了桥洞的水关桥后不禁令我心生悲悯,怜其桥面桥栏及辅桥台阶均早已不复,如果还能将它称其为桥的话,其雏形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但当我细观于它后才觉它的历史人文价值及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厚重殷丰,达及深远。从桥脊上那块块条石之间布满锔印的现状上看,如果不锔以固很可能早就坍塌了。今日专为它而来,其它景致则于顺手捎带,就为于现场能拍录下水关桥拱形条石两侧面所刻下的乾隆题诗及印玺,以获收丰,愉悦尽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客观地说,水关桥因其附着了乾隆九首题诗而使其不封存在档案里表于外示于今,历史价值陡然提升。原在这里单条石拱造型的桥南有块狮子林石牌匾,今于现场不见。有人在正觉寺中曾看到过它被展示,我以为还应物归原主,把它置于玻璃罩内立于此地则更具历史存在感,就像今天看到的在水关桥处立有的一乾隆御制水门诗刻石牌匾那般。如今这座被放在玻璃罩内的石匾正面刻有乾隆题诗一首及两枚印玺,背面无字。据带队经过这里的导游讲,这块石匾是在清理遗址现场时被发现后与桥并置于此地,并没有将它移到圆明园遗址博物馆中,旨在让人观后可联想到狮子林的历史以及曾有过的原貌,人们可从这座御制石匾身后所立起的展板上后绘出的狮子林部分原图景中,找到可资证于史的答案。与水关桥临近乾隆题名的虹桥为四排石条并列的古石桥,桥面仍存,桥头诗仍见,满身伤痕,疲惫不堪的它从体量上看要比水关桥大,如将水关桥复原似与虹桥趋同。我沿呈拱形状的条石两面上寻找,共发现十首乾隆题诗,这里要比在水关桥上寻找原诗难许多,要想近距直视非得蹚水不可。有朋友建议冬天来拍照,可在结冰的水面上行走近视于它更方便自如,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要近观虹桥、水关桥石条上的诗刻,还需借梯而上,如此一来,繁琐之巨与园规不许,让我随后作罢。坦率地讲,于水关桥上看乾隆题诗如不译成现代文体,我是读不懂也更无法揣摩诗中所折射出的意境。读诗辨字有些还得借助字典以辅才能知其初意和读音。特别是以书法体例呈现于众的乾隆题诗视觉效果甚佳,但确于识认难度陡增,甚或萌生出因厌其难识而欲远遁的想法。不过作为一座艺术与历史文化同载一体的古桥,留给今人的却是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同时也让感兴趣于它的人们陶醉其中,愉悦不已。纵观围湖而建起的四十景,桥多是自然的。我曾设想如果原园景悉数仍在,乾隆题诗很可能还会在更多的石桥上体现出来,而绝不仅仅止于狮子林中有文录载的约30余首,这或许是靠谱的由此及彼的联想。今日图观园中展板,狮子林地面建筑恢宏,乾隆帝曾在这里由景生情,赋诗咏赞,可以说是他具有真性情一面的具象呈现。而将诗刻于壁古已有之,乾隆帝只是照方抓药,题诗于桥上,将诗与桥珠联璧合,其所产生出的视觉冲击力极强,其具有的艺术感染力浸透于史而传于今当不疑,反之则成色锐减。今观水关桥可以想象原桥面或可窄到仅能单人通行,也许正是它的小巧别致,才更加突显出南方园林的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以这样讲,体量大的桥有大的审美情趣,体量小的桥有小的审美情趣,各取所需,类比有序,这才是帝王所要。将昔日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畅春园)称之为桥园,我以为这样形容不过。人们都说,康熙建,雍正住,乾隆修,不无道理。祖孙三代历逾百年后又经嘉庆帝于局部添景,才这座堪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终现毁前灿容。于小处落墨,狮子林中的虹桥、水关桥因其附有乾隆题诗,成了历史沿革于今的怜少见证。如今再去找已周身不全的水关桥后账,不啻形同在原地盖上的一枚橡皮图章。当年乾隆帝拿着倪瓒的《狮子林图》下江南,将狮子林照猫画虎,腾挪于此,但他绝左右不了身后事。刘禹锡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鸣。这龙今我喻之为桥。如今醒来的龙已飞起来,但真不是靠写几首几十首诗便能达成的。我不是心灵鸡汤的灌输者,事实不言自明。谁都希望昔日恢弘的圆明园能如今日的故宫般,谁都希望昔日园里的古桥都能如十七孔桥那般,那不过是一个美好愿望的寄托,我想这样表述当还算客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圆明园里识古桥之四碧澜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圆明园里古桥多,不啻层层叠成摞。无桥不成园林趣,康雍乾造驻西郊。事实上,无桥不成园已成为皇家园林一个几乎共识的铁打定律。走进圆明园,各类古石桥近映眼前,经风蚀残剥后疲态尽显,有些已不能行人,被结结实实地保护起来,作为昔日留存于今的景致,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曾为皇家园林里的一个精致典范的景点供今人愉享。今日走到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坦坦荡荡景区,图观原景心生遗憾。围金鱼池而建起的悬有乾隆御笔匾额素心堂以及悬有乾隆御笔光风霁月匾和旨在用于观鱼的敞榭和其它附属建筑,均早已不见。所幸的是乾隆所题碧澜桥三字至今仍深深镌刻在对缝石正中,尽管局部表面有些微损,但不碍清晰于视。碧澜桥形似颐和园里的玉带桥,今人仍可行步于桥上,踱步于此见小巧玲珑于垂湖倒影,绿树成荫,并不觉有太多孤寂之感,只是这后发掘出的园内最大的金鱼池里无鱼儿游荡,倒是这用太湖石围成的金鱼池,似巧夺天工般的杰作,赚足了游人的眼球,未给人留下凌乱无序的感觉。我曾听许多爱在家中养鱼的人讲,每天一大早起来看看鱼缸里来回游动的鱼儿心情舒爽,烦事皆丢。平民如此,身为生性好玩的乾隆岂能不知。因此金鱼池建在起名坦坦荡荡景区里也便也合乎情理。围绕金鱼池而巧设布局建起的建筑与金鱼池浑然天成,纵观围湖而建起的四十景,桥建景致必不可少,辅以衬托不能没有。在圆明园内并不是所有石(木)桥都留有乾隆墨笔。由此可见,乾隆题字碧澜桥可作为他爱之据于史不争。乾隆心里当然明白建造一座古桥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本朝独享,延其后而长存,让后人在观桥走桥的同时便能将他联系在一起,重归视野当为他初衷所愿。同时作为可见于形的不啻一座固体艺术作品的古石桥,其所散发出来的迷人气质,为整座园林景观提色增亮,而使身在北方的人们也能于有形中触摸到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景色,当为碧玉秋波永不落。康雍乾三皇深知宫中规矩甚多,祖制有时如同枷锁,又不便力改而引起人诟,为此多有烦心。如在建起的三山五园里生活并兼顾理朝,随心所欲于无人多嘴谏言,颐养咏诗,方久久不能罢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我围碧澜桥细观,想找到桥上有无乾隆题诗,结果落空。像乾隆这样的性情皇帝他能在圆明园里的虹桥上留诗,能在清漪园里知鱼桥上留诗,这里随观鱼兴起一定也有可能留诗于桥上。能让我生发出这样的联想绝不是空穴来风。但题诗不一定非得见于桥上,以纸落的形式颂之赞之确于清代档案史料记载方见。我只是觉得原悬有御笔匾额的依坦坦荡荡而建起的素心堂、半亩园、澹怀堂、双佳斋、光风霁月、知鱼亭、萃景斋均已不再,唯剩这碧澜桥独存而立,于是便尽可能的想在它身上找齐。于诗中见出处是后人考证之依据,这里也概莫能外。坦坦荡荡在康熙年称金鱼池,名出于雍正。清世宗有诗为证并将其连年有余,吉祥丰满的寓意于诗情画意中。最初在这里有一座清世宗雍正御书知鱼的四方亭,雍正帝还为此赋诗一首《知鱼亭待月》。到了清高宗乾隆更是于不同年份赋诗多首,将其父所誉推高极致而不怠。这些诗均未刻在由汉白玉材质打造的碧澜桥上,至少我未见到。也许这座古石桥并不是这里的主要景点之故,它只是这里景点的一个陪衬,但又不可或缺,因此建造精美又不喧宾夺主的一座桥实为必须。以坦坦荡荡为题,乾隆诗云:凿池为鱼乐园,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喁唼拔刺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悠自得。诗云众维鱼矣,我知鱼乐,我蒿目乎斯民!凿池观鱼乐,坦坦复荡荡。泳游同一适,奚必江湖想。却笑蒙庄痴,尔我辨是非。有问如何答,鱼乐鱼自知。怀坦坦荡荡之心于民,乾隆作诗的初衷于今看作秀的嫌疑颇大,这里不对此罔顾妄评,但金鱼池与碧澜桥以及其他建筑互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得坦坦荡荡蓬荜生辉。因今见金鱼池之部分,我本以为这里可以再放生几百尾金鱼以观,但我想错了,这里的景区偏僻孤冷,我在此间驻足约40分钟竟只有寥寥数人惠顾,以养鱼而吸引游客前来观瞻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无题可做,除非将原景复现。不过池中精美的诸多太湖石发掘浮现,确也为已荒疏百多年的坦坦荡荡景区平添了几分姿色。乾隆每来此地观鱼必赋诗提兴,有文录载,乾隆二十年曾长驻圆明园达157天,这期间来由自己定名的坦坦荡荡景区观鱼多达七十二次之多,可惜见于有形的诗赋随着坦坦荡荡景区不复也便不再。我为什么想要在唯一所剩的碧澜桥上寻诗,实因为将诗刻于其上更易于保留到今天,就像乾隆在狮子林景区里将题诗留在虹桥上一样,以便今人观赏和抄录于后研译,达自我愉悦之目的,同时作为历史存留于今的见证,更能产生现场达观效果,也省去了查阅之繁琐过程。今看到金鱼池部分复现的场景,可由此联想到当年这里的景区数千尾金鱼在池中活蹦乱跳的场景,不亦乐乎。夕阳西下,残阳射出的余晖照落在碧澜桥上,我庆幸于它仍然在苍劲中泛着辉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