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壬寅年的两件事

天下齐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历史深处壬寅年的两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黄泽秋</b></p> <p class="ql-block">  壬寅年是中华民族发明的甲子纪年法中的一种。由于在天干与地支的循环组合中,每一个地支会有5次轮回,就有了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寅对应的生肖属虎,以寅纪年,统称虎年。据学者检索,中国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壬寅年共为39个(含今年),其间发生过一些极具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略述一二,以飨读者朋友。</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9年,首次实现中国大一统的杰出政治家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这一年恰是阴历壬寅年。嬴政13岁时继承秦王位,25岁时独掌大权,在前代诸王带领秦国崛起扩张的基础上,吹响统一华夏的号角:“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瑯琊台。”(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p> <p class="ql-block">  秦在战国七雄中胜出的原因有数端,注重发展生产力即其中一端。秦地广而腴,山林丰富,开发较晚,侈靡之风未甚。秦国奉行重农政策,修建农业基本设施,推行先进生产技术。如郑国渠的建设,反映了秦王嬴政的远见卓识:韩王遣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献策,举全国之力,持续施工,兴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原本是韩王藉此耗费秦国人力财力,使其难以东顾的“疲秦”之计。郑国的真实企图被识破后,嬴政权衡再三,决定将计就计,一面继续重用郑国,加速工程进度,麻痹韩国;另一面提前谋划工程完成后,如何充分发挥效益。</p> <p class="ql-block">  郑国渠修建前,秦地春旱少雨,只能种谷子、靡子这两种耐旱的粮食作物,产量低,品质欠佳。虽然小麦已由西域传进秦国,但因生长期长,耗水量大,自然降雨不足,无法充分灌溉,不能大面积播种。郑国渠建成通水后,关中干旱贫瘠之地增加110万亩水浇地,即广种小麦,亩产达到200斤。秦人勇武,热衷军功,国家有粮、又有西域的良马、巴蜀的铁,为征伐战争夯实雄厚物资基础,终于实现统一六国大业。</p> <p class="ql-block">  1422年,阴历又是一个壬寅年。这一年,郑和率大明船队结束第六次远航,顺利回归。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初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从1405年起遣郑和率庞大的船队先后进行了六次气势壮观的海上远航,修好与海外诸国关系,建立朝贡体制,促进国家对外贸易。1424年朱棣去世,下西洋事暂停。</p><p class="ql-block"> 1431年,明宣宗朱瞻基派遣郑和第七次率船队出使海外诸国。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初事燕王朱棣于藩邸,在“靖难之役”中建大功,赐姓郑,擢升为内官监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他率船队历经艰难,七下西洋,最远曾到达东非、红海,所历36国。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历史壮举,大明国庞大航船的设计建造工艺,遥远航线的勘察,大型船队出色的组织,航海技术的精湛,以及港口设施的完备,都领先于世界。郑和团队编制的《郑和航海图》、《针位编》等是世界航海史上珍贵的文献。</p><p class="ql-block"> 中国地大物博,对外通商历史悠远:汉唐时代,以陆路通西域为主,疏勒以东,敦煌以西,那时许多地方驼铃不绝,称为丝绸之路,是繁荣的国际市场;南宋时外贸已由陆路向海上转移,海上丝绸之路初步铺设;郑和七下西洋,廓清了海路,消灭了海盗,理顺了与各国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促进东西方海路贸易繁盛了近一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63岁,饱经崔嵬海浪的他,已显迟暮。1433年3月11日,郑和率船队返航途经古里(位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时,竟一病不起,不幸以身殉职。郑和出生于云南昆明,从千山万壑中走来,30多岁时首次出洋,抵古里登陆,意气风发,“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谁承想20多年后竟于此处水葬大海,魂作波涛。郑和之传奇人生,七下西洋之壮阔事业,双双于古里划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明朝1405至1433年间的七次远航,都是在一个名叫郑和的宦官的指挥下进行的。这些探险的规模和成就之大令人吃惊……然而,中国这些伟大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被突然停止。”</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不准确,罢下西洋,是明宣宗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实行的政策转向,但不始于1433年。史书记载,作为郑和得力助手的王景弘率队返归后,又于1434年6月,以正使身份率领船队,再下西洋,抵苏门答剌、爪哇等国,但声势和影响远不及以往。以至于梁启超说:“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p> <p class="ql-block">  恩格斯在《论封建制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中说:“航海事业是一种毫无疑义的资产阶级的企业,这种企业的反封建的特性,也在一切现代舰队上打上了烙印。”明宣宗叫停下西洋,理由是耗费甚巨,北疆危机严重,须集聚力量修筑长城。其实,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南地区船舶建造、丝绸纺织、瓷器制作等行业的繁荣以及民间外贸和移民潮的兴起,使政府从中获得很多收益。</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倒行逆施,是明代统治者看到对外开放带来的商品经济发展壮大,冲击着封建制度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有可能给帝国带来难以预见的后果。但此举是极不明智的,停止国家远航活动,掐断了明帝国海上武装力量建设的生命线,削弱了海防能力,滋长了倭寇从海上侵扰的气焰。大明航队从南洋、印度洋退出之日,正是欧洲列强进入之时,自此,明帝国逐渐走向自我封闭,错失了以航海竞争推动大国崛起的先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二〇二二年五月二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背景音乐 壬寅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编辑制作 齐海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022-5-2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