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碑的情结(上篇)

郑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刚碑远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金刚碑现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沉寂多年,位于重庆北碚的金刚碑终于开街了。2022年春节期间趁天气晴好,二十多年后我再次来到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据传金刚碑场镇形成大约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它背靠缙云山麓,面临嘉陵江,这里山峦耸翠,古树参天,水流潺潺。缙云山散布着大量小煤窑,煤炭通过骡马、人力沿小道运到山下的金刚碑,再装船外运。在历史上陆路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金刚碑作为一个水码头很快繁华起来。早年间这里商号、客栈、货栈,茶楼、酒肆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石板路上驮马川流,挑夫摩肩接踵。江边码头桅樯如林,生意一派兴隆。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缙云山上还有李子林、白林庵、水马门等公社社办煤窑在挖煤,北碚的居民和一些单位还去煤窑担煤,本人也亲自进煤窑看过,金刚碑通往缙云山的石头小路上,密密麻麻深凹的马蹄印见证了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大量名人政要汇集于金刚碑,一些政府机构、金融、工厂、学校迁至此,金刚碑再现繁华。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沉淀。</p><p class="ql-block">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政府为保护缙云山生态关闭所有煤窑,金刚碑逐渐冷落下来。</p><p class="ql-block"> 最后留在记忆里的金刚碑只是一处逐渐被遗弃的小村落小码头。它坐落在缙云山下一个靠嘉陵江边峡谷的小溪边,一条长不足三百米的狭窄街道,人迹稀少。凋零的枯枝败叶,破碎的石板路,长满杂草苔藓的石梯石坎,几成废墟东倒西歪的房屋和断垣残壁....,历史的长河正逐渐将其淹没。</p>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然而,它对于我却有着那份难以忘怀的情结,上个世纪我曾经近千次来过这里。</div><div> 步行从北碚老城出发,在庙嘴旁穿过文星湾隧道,下到嘉陵江边,走过江边的文星桥,迎着拂面而来的江风,沿嘉陵江岸朝上游方向走不到一公里,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座高耸的构筑物屹立在一伸出江岸的石梁上。碧绿的江水倒影着四周的青山,它显得是那么醒目,那里就是金刚碑了!这座构筑物其实是水厂的取水泵站,它屹立在那儿已五十年了,似乎已成了金刚碑的地标性建筑。<br> 许多游人在这里休闲游玩,尽情享受着初春温暖的阳光,青山绿水间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br> 面对此景,蓦然间,许多尘封的往事一幕一幕像电影一样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br></div><div><br></div><div>一、 在金刚碑的日子<br> 上世纪七十年代金刚碑已呈颓势,风光不再,一派萧条。街上只有一所几个班的金刚碑小学,一间小面馆,一个杂货店和一个裁缝铺,裁缝是一个跛子。再就是沟对面坡上几间旧瓦房里,有个三、二十人的街道工业,该厂有几台老旧的小机床和钻床冲床,还有焊机台虎钳之类的简单设备工具,主要是给一些工厂配套加工一些零配件。当年我有时也去请他们车个零件或钻个孔什么的,负责人是一个驼背的年轻残疾人,姓伍,二十二中初68级的,因残疾未下乡当知青,很热情。<br> 走过横跨金刚碑小溪上的一座有些年代感的小石拱桥,有一座高大的石拱门,进门沿石阶拾级而上便是金刚碑小学了。<br> 街上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木料穿逗结构的小青瓦房,竹片糊泥巴石灰夹壁墙,还有的就是不多的青砖瓦房,楼层最高不过二、三层,鲜有砖混结构建筑。唯一好点的房是工商银行(当时叫人民银行)的一排有一层楼的作了水泥砂浆外粉水的砖房,小青瓦盖顶。但总是大门紧锁,不知干什么用途,由一个老头守着。街上住着几百居民和农村人口,老人居多,常常呆坐在街边用浑浊无神的眼光茫然注视着来往的行人。<br> 冷落的江边码头上只有一条孤零零的小木船作为渡船,接送寥寥无几的过江乘客,五分钱一次。<br> 我们的深井车间就在金刚碑悬崖突出位置,这里建有一航标站,旁边就是一较大的寺庙,庙空着,破破烂烂的,可能佛像已被“破四旧”给毁了。这儿自然而然施工时就作了我们的临时库房。工程完工后庙子就拆掉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刚碑河滩原始地貌(1972年)</h3><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刚碑河滩原始地貌(1972年)</h3><div>---------------------------------------------------------------</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刚碑深井建造</h3><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刚碑深井建造</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刚碑深井竣工合影</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刚碑深井第一代工人合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在金刚碑创业期间,发生了许多难忘的事。<div><br></div><div><br></div><div>二、深井<br> 这座屹立江边的取水泵站名称是“红工水厂深井取水泵站”。关于它的由来和曾经的往事可能鲜有人知道,但它对于我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曾经付出过青春和血汗。<br> 这座深井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为备战,国家“三线建设”将许多工厂迁入内地。1965年,红岩机机器厂、浦陵厂、仪器厂等相继迁入北碚的歇马地区,大名鼎鼎的“哈军工”也迁到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现在的西南大学),称为“重庆工业大学”,而西师则被迁到梁平县,北碚一时人口激增。为解决歇马大、小磨滩,场镇街道、天生桥沿线居民及工厂学校部队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当局决定在团山堡建一座水厂,取水点就在金刚碑。因这里地处北碚城区上游,避开了污染源,水质良好。<br> 时值文革期间北碚歇马农村人民公社改名为红岩人民公社,歇马地区即为为红岩地区,故这座水厂被命名为“红岩地区工业与民用水厂”,简称“红工水厂”。<br> 我们四十名下乡的北碚知青被招工进了“重庆红工水厂现场指挥部”,成为了该厂的第一批工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工水厂第一批工人合影</h3> <p class="ql-block">红工水厂第一批工人</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休息片刻</h3> <p class="ql-block">右一为本文作者</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挖管沟</div>---------------------------------------------------------<br><div><br></div><div><br> 为早日建成红工,金刚碑的取水泵站成了整个项目的关键,本人被任命为该泵站的施工组组长,蹲守现场,负责监督实施整个泵站的完善与其它设施的修建,同时也直接安排组织一些消缺整改和参加设备设施的安装,从此与金刚碑结下了不解之缘。<br> 该深井取水泵站从底到顶高四十米,井筒上部外径6.6米,内径6米,壁厚30厘米。下部外径12.2米,内径11米,壁厚60厘米,全钢筋混凝土结构。井面平台外径约7.6米, 为降低工程造价,采用了“薄壁瓶式”结构,即像个瓶子一样上小下大。 为克服浮力和江水冲刷及扭转力等,加了大量钢筋嵌入基岩作为锚固。这是一种创举,因当时普遍采用的都是厚重的重力式结构,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这座深井作为一种范例被选入中国《给水排水设计手册》。</div> 『手册上图片』 <p class="ql-block">右一为作者</p> “滩出于岸,流必湍之”,在突兀于江岸的石梁上,这座深井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雨和激流冲刷,特别是抗住了一九八一年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冲击,洪水只差几十公分就漫入井内,数十吨重的天桥被冲移位三十余公分,虽显沧桑,仍傲然屹立在江边,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碚一九八一年洪水照片</h3><div><br></div><div><br></div><div> <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极为匮乏,工作生活环境恶劣,但却是一个充满朝气,激情澎拜的年代。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鼓舞着人们不计报酬地去大干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住的是油毛毡作顶,楠竹捆绑竹棚席作墙,四壁透风的工棚,竹篱铺草垫就是床。</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月18.5元工资,其中1.5元是“粮贴”,那时粮食是定量供应,因工作繁重,被有关部门核定为吃每月43斤的“抬工粮”,米价是0.142元∕斤,每月仅米钱就要6.11元,占总工资的三分之一。粮食定量虽高,但成天担抬砂石水泥等,体力消耗太大,又缺乏油荤副食,总不够吃。记得有一次肉店忘记了收我们单位的“增供肉”票,食堂又去混了一次难于遇到的每人半斤的增供肉,这可把大家乐坏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仍过得很愉快,因我们是创业者,是主人翁啊!</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吹笛者为本文作者</h3><div><br></div><div><br></div><div> 在江边建深井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水工工程,工期短,它必须在枯水期施工且必须在次年洪水到来前完工,否则将前功尽弃。金刚碑当时不通公路,施工条件很差。那时人们都有一个信念:艰苦奋斗创佳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保证物资运输,除了船运外,短时间内,我们修通了一条从煤矿工人疗养院旁212国道直通金刚碑街上的公路,这条路如今已成为金刚碑的观光电瓶车专用车道。令人懊悔的是,修到将到金刚碑街口转弯处时,为减少工程量,图方便,砍掉了一株有百年树龄的需数人合抱的黄桷树。记得砍树时看到其暗红色的树屑及渗出的乳白色树液,心里很不是滋味,真不该,太可惜了。<br> 我每天清早从北碚家中沿江步行到金刚碑现场,忙碌一天,晚上再走回去。中午就在金刚碑街上唯一的一家小面馆吃两碗小面。这可真是个小面馆,不大的门面里只有几张未上漆的四方桌,一些条凳。虽然简陋,却总是干干净净的。店里只有小面卖,没有什么红烧面、杂酱肉丝面之类,面中多放点油辣子海椒就不错了。当然也卖点花生、煮胡豆、炒豌豆之类下酒菜和廉价的散装白酒,以及五分钱一两的“五加皮”酒。<br> 二两小面八分钱一碗,每次吃两碗,我们每天有两角钱的野外津贴,也够了。饿了什么都香,没有味道的感觉,只要份量足能填饱肚子就行。这餐馆至今还在,但物是人非,已装修不卖小面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小面馆现况</div><div><br></div><div> 面馆是两位年轻姑娘在经营。她们每天早上从北碚街上买些水叶子面,沿江走路到金刚碑,叶子菜就找附近的农民买。直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又沿江步行回北碚街上的家。为了让她们挑面时份量给足点,常与她们套近乎,久尔久之与她们熟识起来,后来就经常相约同行,大家沿着江边小路边走边聊,捡鹅卵石打水漂等,年轻人在一起很是快乐。再后来,发现其中一位女孩对我异常热情,甚至单独邀约我到她家里去,去过一两次后感到有些不对劲,于是刻意逐渐疏远回避她们。几十年过去了,不知她们后来怎样了?过得好吗?<br></div><div><br></div><div>二、“革命化的春节”<br> 春节到了,但洪水不等人,为抢在涨水前完成取水头安装项目,我在这里过了一个难忘的“革命化的春节”。 <br> 在上级的安排下,我只得放弃盼望已久的每年三天的春节假,与一位年轻的女焊工一起在金刚碑江边焊接组合取水头。因我当时除了现场施工外,还有一个电工身份,曾自学考取了六级电工水平,被单位树为年轻人学技术的典型,破格提拔为人人羡慕的电工。有一句俗话叫“车工紧,钳工松,吊儿郎当当电工”。当时企业是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奖金之类,好心的朋友也劝我别找事干。我想,一个人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总得有点作为吧!<br> 任务是艰巨的,三天内要焊好两个长6米宽近两米高一米多的椭圆形钢制取水头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取水头</h3><div><br></div><div> 大年初一清晨,我俩带着干粮和饮水从北碚街上出发,沿江步行到金刚碑江边石梁顶端,从深井平台引出电源,将重达一百四十余斤的氧气瓶扛到江边,接好焊机及乙炔氧气等开始紧张的作业。<br>白雾笼罩着江面,江水缓缓地流淌着。江边没有行人,冷冷清清的,只有闪烁的焊花和不时传出敲击钢板的当当声伴随着我俩忙碌的身影。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江边刮着阵阵刺骨的寒风,但工作不能停。中午时分,我们只能在石梁上寻一避风处吃带来的已近冰凉的午餐,金刚碑街上本来就只有唯一的一家小面馆且已放假歇业。这位焊工女孩也挺能吃苦的,饭后不休息继续干,天黑了才回家。就这样一连三天,终于完成了任务,为后续的工作赢得了时间。</div><div><br></div><div>三、抢险<br></div> 春天来了,春风徐徐吹来,空气中带着淡淡的柑橘花香,雨水多了起来,金刚碑遮天蔽日的古老黄桷树开始掉下斑黄的枯叶长出翠绿的嫩芽,一些不知名的小小野花也悄悄地从屋顶青瓦间、墙缝、路边一夜之间绽放开来,有白的、粉红的、还有黄的。不时有燕子啾啾鸣叫着掠过狭窄的街道,嘉陵江开始涨水了。 <div><br></div> <div><br></div><div> 一天傍晚,淅淅沥沥的绵绵细雨突然变成了大雨,缓缓的江水也变得浑浊狂躁起来迅速上涨,险情来了!我们刚用篷布盖好,堆在金刚碑石梁上的近300吨高标号水泥危在旦夕,眼看将被淹没,这是国家财产啊。怎么办?怎么办?我们心急如焚。找搬运公司?他们一时组织不了这么多力量也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找附近生产队农民?人员分散且散漫,首先就是讨价还价,给人以趁人之危敲诈勒索之感,也不行。时间紧迫,焦灼间我突然想起,在团山堡市一师里正好有一个部队的新兵团在集训,人民子弟兵是最能打硬仗的队伍,何不找他们求援?!指挥部采纳了这个意见,迅速联系了部队。部队首长听完情况介绍二话不说,马上派出一个连队随我赶到江边。这时江水水位离堆码的水泥已不足一米了,战士们立即投入抢险中。天色逐渐暗下来,天雨路滑,我从江边石梁到金刚碑街上沿途安装了几盏电灯,在深井上安装了一盏探照灯,昏暗的灯光照着整个河滩。战士们冒雨在泥泞中扛着一袋袋水泥将其搬到地势较高的金刚碑街上。要知道,每袋水泥重达五十公斤,为加快进度,有的战士甚至一次扛两袋。汗水雨水湿透了战士们的衣裳,不时有人滑倒,但这条运输长龙一直连续高效运转。为了抢救国家财产,战士们真是豁出去了。<br> 近9个小时,直到凌晨四点左右,当洪水淹没石梁时,近三百吨水泥终于全部转运到金刚碑街口及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国家财产保住了。期间,战士们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点东西,早已累坏了。湿透的军装上、脸上手上都糊满了泥浆和水泥浆。<br> 金刚碑街上,除了几盏昏暗的路灯外,沉浸在一片黑暗中,人们都在“春眠不觉晓”,只有下雨水量增大的溪水哗哗的流水声。寒风吹过,战士们都冻得瑟瑟发抖,连一口热水都没有,怎么办?我突然冒出一个离奇的念头,如果让他们到北温泉去泡个温泉澡,好好洗一下该多好啊,他们许多人或许还没见过温泉呢。试试看!主意一定,我马上想法与指挥部联系,几经碾转终于与北泉联系上了,不想凌晨被电话吵醒的北泉领导一听情况马上满口答应,并表示免费并全力支持配合。我带着一个连的战士们从金刚碑出发,摸黑沿江边小路上到公路走到北泉。天还没亮,北泉灯火通明迎接我们的到来。员工们早已打开了小游泳池,准备了热开水,还免费提供游泳裤毛巾等,战士们高兴极了,纷纷跳入温暖的泉水中,尽情洗浴玩水。确实,他们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泡温泉。<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泉小池</div><div><br></div><div><br> 事后我们给部队送去了一面锦旗以表感激之情。那时的社会风气充满着正能量,都觉得是为了同一目标而无私支援。<br>如今呢?<br></div><div><br></div><div>四、平基与炸鱼</div><div><br> 在金刚碑伸向江心的石梁顶端,并列着两个巨大的钢质取水头斜卧着伸向江水中,修建时因水位深度不够采用了爆破方式来增加深度。于是我们专门拉来两大卡车炸药进行水下爆破,其中包括一些胶质高爆炸药。我们将一包包炸药用竹篾及油毛毡裹好,每包中间塞上雷管和高爆炸药。高爆炸药及雷管装入避孕套以防水,这是那些“劳动人民”的发明,还真管用,且避孕套又不要钱,到药店随便拿。再十几二十包联成一串,划着一条小木船将炸药沉入江中爆破点,然后将船划到距离一百米外岸边。当按下起爆器一刹那,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大地在震动。一股大约有五十多米高的巨大水柱冲天而起,高度超过了我们深井。四周山峦发出阵阵隆隆廻响,近一米高的浪涛冲击着江岸,来回振荡,小木船被高高抛起并发出嚓嚓的声音,似乎正被撕裂。水珠漫天飞溅,情景蔚为壮观。<br> 每天清晨,我们都要带上几包炸药划船去旁边的沱里去“试炮”,实际是炸鱼改善生活,主要是考虑潜水员,他们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冰冷黑暗的水下作业,太辛苦了。因当时生活困难,供应紧张。这里是嘉陵江小三峡温塘峡的出口,水深且水域宽阔,鱼类众多,三月正是鱼类产卵繁殖期,鱼群活跃。<br> 青山绿水间,江面笼罩着一层薄雾,一叶小舟飘在平静的江面上,好美的一幅山水画。突然,一声闷响打破了这恬静的清晨。随着爆炸声,江中腾起一圈圈漪涟,远处一些小鱼跃出水面,随后许多炸死的鱼浮出水面,其中不乏大鱼。甚至有岩鲤、青波及水密子之类珍稀鱼类。沱里的渔民很是气愤且无奈,只得划着渔船跟在我们后面抢鱼。我们拿到的最大的鱼可能有十多斤,据说我们走后那些渔民捡的有二三十斤的,甚至在下游的北碚正码头也有人捡到大鱼,浮出的只是少数,更多被炸死的鱼则沉在了江底。一次,船靠岸时发现还有一包炸药未用,我叫就在离岸十几米的激流中引爆,随着一声炮响,两条各七八斤重的大鲤鱼浮出水面,大家非常高兴,下班后拿到一位同事家里饱餐了一顿,在那些年代真是难得,至今我们还记忆犹新。<br> 当时缺乏环境及资源保护意识和相关条例,若拿到今天,那可是一犯罪行为啊。</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施工爆破产生的巨大震动殃及到金刚碑街上的构筑物,当我走在街上时,居民纷纷向我反映放炮震破了窗户玻璃,震裂了墙壁,甚至房顶的小青瓦也被震落不少,要求赔偿。我查看了一下,发现都是些老旧的穿逗房,虽然破旧却非常抗震,不存在安全问题。那时的人们真的很淳朴,经解释和道歉,人们都表示理解与原谅,这是国家建设啊。若放在今天这事麻烦就惹大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余天的连续爆破,终于将坚硬的整块砂岩炸到设计标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水鬼”</p><p class="ql-block"> 趁着洪水还未到来,我们抓紧时间安装取水头。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清理完</p><p class="ql-block">基岩,用麻袋混凝土砌好平台,再放下钢围堰,扎上钢筋准备往水下浇注混凝土。这些都需要潜水员在冰冷漆黑的水下作业。潜水员这碗饭可不是好吃的,既艰苦又危险,还要身体好。一天,一位我熟识的周姓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不小心被钢筋挂断了通讯线,听不到岸上指令,一着急在挣扎中通气管与头盔连接处又挂开了一条缝,水渗入头盔,这时又停电了,空压机停止运行,情况万分紧急!生死关头,我们立即启动应急措施人工压气,同时派出另外一位潜水员紧急下潜施救,终于将这位潜水员解救上岸,他已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几近休克。</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在这300吨的浮吊船上,负责电源与空压机设备,经历了这一切。下午,我与这位潜水员一起走在金刚碑街上,不时有人问我:听说你们有一个水鬼差点遭淹死了,啷个回事?我只得苦笑着摇摇头回答:没事。因工期紧张,我连夜焊好了拉裂的头盔,第二天,他又继续下水作业了。</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我这位“水鬼”朋友仍在武汉长江的一次水下作业中不幸遇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型潜水员</h3><div><br></div><div>六、“拼命干革命”<br> 在金刚碑靠嘉陵江的悬崖边,有一座航标站,负责给上下水航行船只发送信号。这里滩险流急,航行船只需靠信号指挥。我们建泵站恰恰占了航标站位置,经协调,决定撤除原信号台,改建在我们泵站电气车间旁的屋顶平台上,任务落到我身上,因我是电工,攀高爬杆之事自然该我来完成了。<br> 这天,我带好工具爬上高高的信号杆开始作业,开头还挺顺利的,当拆卸掉两边信号锥后,下面的事情就麻烦了。挂信号的型钢横杆很长,也很宽很重,谁知当用扳手松开一边的钢缆后正试图松开点杆子中间的抱箍时,沉重的横杆由于失去平衡,加上年久失修,只听哐当一声,横梁突然挣开抱箍,吊在另一根钢缆上在空中晃荡起来,下面的人全都吓得惊叫起来并四处逃窜。我当时正站在横杆上,顿时两脚踏空,整个人悬空吊在杆上,下面是深深的悬崖,幸好我栓了安全带,否则就完了。江风呼呼地吹着,吊着的横杆冲着我一次次扫过来,撞得信号杆嘭嘭作响。我抱着信号杆左右躲闪,横杆终于停止了晃动,这才感到后怕,身上一阵阵发凉,小命保住了,逃过一劫。<br> 又一次,同样是在金刚碑悬崖边的电杆上安装线路,由于身体倾斜过大,重心偏移,脚下的踩板突然滑开,人整个吊在了空中晃荡,全靠系在腰间的安全带,不然掉下几十米深的悬崖就真玩完了。<br> 期间,还偶然当了一回“舍己救人”的先进。<br> 从金刚碑通煤疗旁主公路的支路其实是一条匆忙修建的土路,坡陡且坑洼不平。一次,我们运送一批钢件到团山堡去,我与另外两个工友随车同行,坐在车厢里,今天叫“人货混装”吧。车上坡时突然一颠,一个重达一吨多的阀门突然倒下来,一位工友正坐在阀门前,眼看就要被压住,在这紧要关头我没加多想,立即冲过去拼尽全力将阀门推偏,这人得救了,而我却抽手不及被沉重的阀门砸坏了拇指,顿时鲜血直流。</div><div> 到九院急诊,医生诊断说骨头和组织都全部压粉碎了,只有截肢。这样我不是成了残疾人了吗?不行!立即转院到重庆骨科医院,后又转到西南医院。</div><div> 事后,此事被单位誉为舍己救人,树为榜样,受到表扬。经过半年多的折腾,几次手术后手指终于保住了,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七、扳筝<br> 在金刚碑的工作是很繁重的,体能消耗很大,虽然每天干的稀的都吃得不少,却成天都感到饥饿难熬。伴随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极为贫乏枯燥。那时没收音机,没电视,更没有听说手机,想看一场电影都难。一天,烈日炎炎,在小面馆午餐后,我打算到临时作为库房的破庙里去歇一下凉,休息一下。刚走近破庙就听见里面传来嘈杂的欢笑声,很是热闹。怎么回事?上前一看,简直叫人哭笑不得。只见一男一女两位年轻工人正紧紧抱在一起,拼命似的在铺在地面休息时用的竹挡蓆上翻滚,许多给我们建房屋的建筑公司男女工人围在旁边,兴奋地为他们呐喊加油,还不时有人前去帮忙。他们说是在验证男的究竟能不能强奸到女的,太无聊了!<br></div> <div><br></div><div> 从那以后,几乎每到中午饭后,我就到江边煤疗的抽水船上去,那里有一个跛子,年龄大约五十来岁吧?那时的人很显苍老,年纪不大但看上去已经很老了。煤疗请他来守打水船抽水,当时许多地方还没用上公共水厂的自来水。他有一副网鱼的“扳筝网”,于是,几乎每天中午我都借来到江边去“扳筝”,真有意思,我发现太阳越大鱼越好扳,涨水时更是扳鱼的好时机。这样,每天中午趁人家午休时总能捞到一斤左右小鱼,有鯵子、大马虾、小鯰鱼、小黄蜡丁及小鲫鱼等,运气好还捞到几两重的大点的鱼,种类还挺丰富的。将鱼拿到金刚碑航标站去,早与航标站的王女士商量好,我出鱼,她出油盐,熬鲜鱼汤打伙吃。她有一个不足周岁吃奶的小孩,也需要补充营养,我增加了体能,真是相得益彰。整个夏天就这样过去了。<br></div>